巴菲特的黃金搭檔芒格(Charlie Munger)在談到投資時說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何說它是容易的事的人都是愚蠢的。”市場常常引用“市場智慧和經驗法則”進行交易,然而,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陳詞濫調的集合,這些投資神話無處不在,但卻不能帶來什麼幫助。這一事實使得投資者陷入複雜、具有挑戰性的環境。
以下外匯交易市場中的6個交易“無知”的交易智慧或法則,可能引發投資者陷入“交易誤區”,導致交易虧損。
1.盈利能抵消虧損
太早開始盈利,很容易降低你對交易系統的期待,而且過早開始盈利,還會讓一個成功的交易策略變得失敗。大多數交易者一開始有比較合理的交易概念,然後就開始有了用盈利來填補虧損的想法。然而,這一種期待很可能會導致交易中的沖動行為,進而降低了潛在的盈利,如此反複後,你的盈利變少,無法抵消掉虧損。
2.價格波動好過指標
指標和價格其實就是一回事。指標是根據價格進行公式運算,再生成數據欄、圖表,或者其它可視化的對象。交易者如果認為價格優於指標,那麼他必定還沒弄懂指標的概念。
你如果懂得價格波動是怎樣生成指標,那麼你其實可以不需要指標。但是指標能夠很快的讓你看到市場上發生了一些什麼。因此,不要和那些無知的交易者一樣,認為只有哪一個最好,其實價格和指標根本就是一個東西。
3.槓桿比例不好
槓桿比例通常被認為是“邪惡的”,盡管它對交易結果並沒有產生任何影響。槓桿比例的問題就在於它讓人產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它吸引的交易者類型。槓桿比例讓剛開始交易時能夠使用較少的資金,同時,它也能讓潛在的利潤最大化。
通過分析經紀商的數據,我們發現,在交易中虧損最多的,通常是存在賭博心態、妄圖快速盈利的交易者,或者是個人淨資本較低、期待通過交易逃避現實狀況的年輕人。這些類型的交易者通常不會有成熟的交易方法和技巧,也沒有資金或風險管理概念,他們交易資金通常不多,因此更趨向於使用高槓桿。
結果就如我們經常看到的,有這種不合理心態或期望的交易者最容易出現虧損。其實,槓桿比例並不應當視作被追加保證金的直接原因。槓桿比例,應該說只是吸引了這類擁有不合理心態或期望的交易者的工具罷了。
4. 高波動性時更好做交易
有時候,大多數交易者開始交易時都帶有這樣一種想法,就是在交投活躍時間能使交易更簡單。因為那時候的幹擾少,入場信號更精準,你也有更多時間來計劃自己的交易。
不過,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需要的技巧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好比你告訴一個不夠出色的短跑運動員,只要去跑馬拉松,那麼他一定會變得出色一樣,這是相當沒有根據的。
如果你在市場地波動時間沒有足夠的耐心,那麼去做日内交易、每次等待數天或者數週才能獲得交易信號,就足夠讓你崩潰了。而且,數據證明,交易者長期下來遭遇虧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失敗的交易中逗留的時間過長,而成功的交易則放棄得太早。在交投活躍時間其實更容易對交易者產生消極的影響。
5.高頻交易無法帶來盈利
這種觀念在過去的幾年出現的越來越頻繁,交易者用它當做借口,稱算法或高頻交易無法為普通交易者帶來盈利。
其實,算法交易只是交易進程中自然的發展結果,它並不會讓盈利變得更加困難,它只是改變了你交易的方法而已。數十年前,當電話交易出現時,人們感到恐慌,他們認為因為有電話的交易者總能更快的執行訂單,其他人很難盈利。這跟電腦出現時帶來的震撼是一樣的。就如你知道的,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是很自然的,它們過去出現了,將來還會不斷出現。作為交易者,你需要的是去適應這些新技術,並持續把握市場動態,價格怎樣變動,你的交易數據能告訴你什麼等等。如果你無法從善如流,那麼你很快會被淘汰出這個市場。
6.呆在電腦前會讓你變成更好的交易者
這種觀念的錯誤就在於,你以為你在一堆數據前呆的時間夠長,再看看價格,這些就能讓你變成盈利的交易者。大錯特錯!呆在電腦前,這件事本身並不會有任何好處,也不會影響到你的交易結果。
問題在於,大多數交易者並不主動去觀察市場,去吸收表格中所包含的信息,而只是隨意的看看時間軸和工具,找找入場信號,而並沒有真正用心去關註什麼。如果你想最大的利用起來呆在電腦前的時間,那麼看看你的數據表中發生了什麼,然後認真做做筆記吧。可以記錄的有很多,比如波動是和時間是否相關聯、能否找到亞洲、歐洲和美國交易時段的規律等等有價值的信息。
只要你肯主動去觀察市場和交易工具,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掃掃面前的數據,相信你一定能大大改善對外匯等金融市場和交易的趨勢把握,從而走向真正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