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日常進行消費時,很多人心理都會有一筆賬。比如我們會把自己的錢分為幾份,放在不同的“賬本裡”,還貸款一筆賬,日常開銷一筆賬,奢侈消費一筆賬,等等。
借助這種方式來做出自己的投資和理財決策的好處是:每一份錢都有明確的功能和用途。對於一個自制力不強的個人來說,這種標簽有助於為自己的消費需求樹立一個“硬性邊界”。
假設我們給自己規定,每個月吃喝玩樂的額度最多一萬塊的話。那麼在這個月的額度被用完以後,“剁手黨”們可以用這個借口強行命令自己不能再買了,要買也至少要等到下個月。
但是,“罐頭式”的思維方式,也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決策。在行為心理學上,這種不理性偏見叫做心理賬本(Mental Accounting)。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講講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舉個栗子:
假設你是蘋果粉絲,今年新出的Iphone8志在必得。你早早排隊,花了8000人民幣預購了一個Iphone8。
現在假設A情形發生:在你得到Iphone8的第一天你的手機就掉了。你是否會再花8000塊錢買一張同樣的門票?
現在我們來考慮B情形:當你路過蘋果店,想掏錢買Iphone時,發現自己的錢包不見了,裡邊大約有8000元現金。在這種情況下,你是否會再去買一個Iphone8?
很多經濟學和心理學學者,都在他們的實驗中(Thaler, 1999)問過受訪對象上面這個問題,得到的回答大同小異。絕大部分人,在A情形下不會再花錢,而在B情形下則還是會選擇花錢。
大部分人不願意花兩倍的錢去購買同一個東西。在他們看來,自己已經花錢買了手機,因此如果手機掉了,那麼我只能自認倒黴,理應受到“懲罰”;再花錢就顯得浪費了。
大部分人也會認為錢包掉了與買手機,是完全不相幹的兩件事情。事實上,如果錢包被盜,我可能更需要買買買來慰藉受傷的心靈。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心理賬本”的例子。
外匯交易的心理盲區“心理賬本”.jpg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的汽油價格大幅度下降(見上圖),在短短幾個月内下跌幅度超過了50%。
照正常的經濟學原理,美國的消費者從汽油價格下跌中得到了好處,應該會減少在汽油方面的開支,同時增加在家庭其他方面的開支(比如食品,衣服,度假等)。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在汽油方面支出的一美元,和在食物或者家具方面支出的一美元沒有任何區別。一個理性的家庭,會對家庭開支進行統籌安排。
但是研究(Hastings and Shapiro, 2013)顯示,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家庭在汽油方面的開支占家庭總開支的比例,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原因在於,當汽油價格下跌後,大多數美國人都選擇了購買更好的汽油。比如本來一名司機習慣買92號汽油,在汽油價格下跌後他去選擇加95號汽油。本來習慣加95號汽油的,現在升級去加98號汽油。
這種現象一度讓經濟學家感到困惑,但是用“心理賬本”就不難解釋這種行為。對於這些司機來說,他們腦中有一個被分割開來的“加油賬戶”,比如每月500美元。因此當汽油價格下跌時,司機們忽然覺得相同的500美元可以買到更好的油,因此做出這種選擇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在金融投資領域,“心理賬本”極大的影響著個人投資者的行為習慣。有研究(Thaler, 1999)顯示,很多家庭在負擔高利率的按揭(比如4%-5%)時,同時有大量現金存在銀行中僅獲得比較低的利息收入(比如2%-3%)。如果用這些閑散的現金還掉部分貸款,那麼消費者每年可以省下不少利息費用。但是很多家庭沒有選擇這麼做,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們的腦中,儲蓄是儲蓄,貸款是貸款,兩個賬戶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把它們隔了開來。
而在外匯交易中,心理賬本效應可能從方方面面都影響著交易者的投資決定:
“這張歐美的單子上的盈利就是這張歐美單子的,跟自己的倉位沒關系”
“今天已經止損了很多了,今天的止損額度用完了”
而在各個交易軟件上,每一張開單和挂單都是獨立顯示的,只有少數交易者可以戰勝自身的心理缺陷,以小見大,做到全局的倉位與風險管理。
這些心理陷阱可能會讓投資者犯下倉位管理,入場時機上的各種錯誤從而導致虧損。
一名聰明的投資者,需要學習“心理賬本”對於我們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在做出重要的投資與交易決策前,認識到自己可能會犯下類似的錯誤悠,盡量提高自己做出理性和冷靜決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