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求是無限的——這是經濟學之始,可謂道盡人心…我們做投資的又好,一屆「打工仔」又好,都希望他朝有天能「飛皇騰達」…每個人都有,達成的方法,卻是「萬萬千千」——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用同一種方法而「至富」…當中,最重要的是人性中的「賭性」,經濟學有雲,「凡是涉及機會成本的,都是一種賭搏」…對我個人來說,雖然我不喜歡賭搏,但不得不承認,會有一股「賭性」潛藏在心…另一方面,我們每次進場,都會有不大不小的「恐懼」,怕「輸」是最大的問題——這同時造成了「信心問題」——造成的現像就是時而冒進,時而退縮,沒能把握住好的機會…
、盈損比,一定要大於比,最好是比,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需要有略大於的勝算,就能夠達到收支平衡,什至賺錢。
、槓桿比率,在沒有盈利之下,絕對不過倍——就是大家說的資金利用率,不超過。
、不加死碼,在虧損的情況下,只能按原訂方案止損,不可繼續加倉。
、當盈利超過了比例例如點,可以續加倉位,而加倉後的最大損失,不能超過原來的盈利,即是說,在保本的情況下,才能夠加倉。
如果不考慮「盈損比」的情況下,高至勝率的真正意義,就是成功,卻只要有那的失敗,結果就是把所有的盈利「輸光」,什至是「損過頭」…
如果不考慮技?X,純以概率計算,根據可查的紀錄,成功的投資投機?者,成功率都是多一點…
如果根據數學的換算,要得到份的成功率,盈損比必需要大過比,才能夠在的成功率達到收支上的平行,而只要達到,就能夠達到每月的回報——要一到兩天交易一次…
但是,實際運用上,還是跟計算是有分別的——就以我目前的實際「成功率」看,的成功率,年回報率只得大約——而且每年不同…這是因為,成功率,在廣義上說,只要賺點,也算作「成功」,損點,也算作「失敗」——這就導至了實驗和實際的不同之處——但設立「盈損比」的作用,大家應該是清楚的了…另一方面,在設立有實際意義的「盈損比」,較計算上的盈損比,可能會更加重要…
正如上面所說的,盈損比達到比以上,就能在的「成功率」之下達到收支平行,但實際上呢?盈損比是點對點,還是點對點,還是點對點?這樣的實際價位的設定,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而實際「盈損比」的選擇,則是基於長中短線為考慮的——個人以為,中線的選擇,會較為有彈性和實用性——所謂中線,我一般都以點數來定的,超過了點以上,都算作是中線了…
而根據經驗,我個人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只會動用資金的十份一以下——用我自己的說法,就是限制在槓桿比率倍以下…
然後,在有盈利達到點以後,才續步加倉…
這並不是隨意的設定,而是經過了嚴格的統計和計算後得出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能保證在一定的成功率的基礎上,能保證損失控制在以下——以年度計算,損失,也較容易在往後的日子,追回損失…至於加倉的切入點和技巧,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但能做到的,不會太多——我個人也未能完全成功…
個人以為,加死碼還不如直接的止損,來得更切底一些…重要的是,加倉時的切入點,到現在,還沒有人能系統化的說明問題…就以個人來說,個人的加倉法有點特別——一般來說,大家的加倉順序,是、、,而我的卻是、、——前者是「金字塔式」加單,我卻相反,辜稱之為「倒金字塔」加單吧…
以「贏利」為最終目的,而不是以「娛樂」「找刺激」為最終目的,手法上,肯定是不同的,大家的思考因素,也肯定不同——我敢打賭,壇裡的會員,都希望最終達至盈利——改善生活…
一個題外話,由於要「改善生活」心切,很多人都會用美元開始做「迷你」…但結果呢?
「幸運」的,可能會一個月就能賺美元——這可不是什幺神話——但香港有句名言,「輸錢皆因贏錢起」——如果長期不懂得資金管理,不懂得如何「收手」,就是今天給你萬,明天就可以「打回原形」——這可不是我「吹」的,而是有實在的「親身經歷」,因為那個人不懂得收手,也不懂得把資金重新分配,就只知繼續賭,結果「辭職」三個月後,風光不再,只能「重操」故業,還欠下一「屁股」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