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地還原國洪起的發家史有些困難,因為有太多的秘密被冰封在國的腦子裡,他人無從得知。但通過觀察他的經商軌迹,恰好印證了那句話“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國洪起1958年出生在北京一個底層的市民家庭,父母都是工人。1990年代初,靠炒外匯賺了錢的國洪起曾在北京後海辦了當時京城裡最大的歌舞廳———“文苑”歌舞廳。當時他已有幾百萬身家,在那個一個月市場工資不過二三百元的年代,國洪起的財富不啻於天文數字。就在此時,國看中了股票市場裡的機會。
1990年代中期,國洪起開始接觸股票。掘金的沖動、精明的頭腦加上對投資獨特的理解,股票市場裡的國洪起如魚得水,短短5年左右時間,他的財富爆炸式增長,據說鼎盛時期擁有的股票市值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
“國對於證券市場規則的了解甚至超過了很多專業人士,”他的辯護律師週羽正曾表示。國洪起對自己的“手腕”也是信心十足,他曾對自己的下屬說過這樣的話:“從中國證券市場創立以來,幾乎所有違規的事情我都做過,而且不少都是第一個做的,很多違規的事情都是在我做過之後,才有明文規定禁止的。”
2000年前後,股市顯露疲態,國洪起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售變現,開始涉足國債交易;二是開始陸續進行一些實業投資,其中包括山東九九公司的酒精和北京、上海的一些房地產業務。
國洪起的精明幫助他成功在2000年轉向了實業,卻沒能繼續他的輝煌。自此之後,國洪起逐漸走入了財富的深淵,最終栽在國債市場上。
機關算盡太聰明
但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正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此次開庭受審,針對國洪起的兩項指控涉及數額已經高達數億元,國洪起的“掘金”足迹也遍及金融、房地產、建材、化工等行業。但有市場人士分析,國洪起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内構築起屬於他本人及親信的龐大金融鍊條,更多地依賴的是違規國債回購業務,勾結證券公司内部公職人員,虛增其國債數額。一方面,將虛增的國債賣掉提走現金;另一方面,以虛增的國債向銀行抵押貸款。
在國洪起涉嫌詐騙的幾起案例中,國洪起利用證券公司的營業部做掩護,由於證券公司營業部開出的資信證明信用程度較高,同時用來抵押的債券流動性較高,部分機構很容易被其所騙,而且涉案金額往往較高。在這其中,廣東證券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根據案件報道,2003年至2004年,國洪起勾結廣東證券公司職員,在電腦系統做手腳,虛增國債,並在回購後將人民幣挪作他用;利用債券回購侵吞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產近20億元;利用虛增國債做抵押騙取廣東發展銀行貸款7億元;操縱北京嘉利來項目股權搶奪案;詐騙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投資管理公司資金3億元;還在山東、河北等地騙取貸款和抽逃資金。
早在2003年9月,國洪起利用其控制的公司———北京東方泰誠咨詢有限公司、北京泰怡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開始在廣東證券北京長春橋路營業部和廣州西華路營業部開戶做國債回購業務。泰誠咨詢自己賬戶債券餘額僅為0.1367億元,所做的債券回購業務量高達3.18億元,其餘均挪用廣東證券的債券進行回購。至2003年底,泰誠投資共賣出廣東證券賬戶上的債券3.05億元,並將套現的資金全部提走。國洪起等人不斷在幾家公司賬戶上虛增債券,截至2004年1月9日,國洪起等人累計虛增債券卷走16.67億元,以虛增國債向銀行抵押借出的貸款高達10多億元。
有市場人士直言,國所掌控的財富絕大多數都是靠這樣的非法手段獲取的,這折射出我國證券和金融市場上基本倫理價值的缺失。
在美國證券業協會(NASD)的網站首頁上,只有兩句英文:MarketIntegrity,InvestorsProtection。譯成中文是:市場的誠信,投資者保護。這是美國證券業的宗旨,也是業内人士的“聖經”。而在中國,機構投資者中存在的“黑社會文化”現象還十分嚴重。
國洪起的所作所為,足以被視為金融倫理教育的反面教材。
玩家之三:張良賓
從信貸員到董事長,從小炒家到股市大鳄,張良賓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資本積累,並成為福佈斯富豪榜(2003年)排名61位的人物。他因炒股一夜暴富,但現在卻因涉嫌總額達5億元的金融詐騙和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及虛增註冊資本金兩項罪名而最終落馬。
炒股發家
張良賓發家史與此前在股市上翻雲覆雨的炒家經歷基本一致:進入資本市場最早的小人物,用各種手段獲取的資本金投入到中國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場中,在牛市中撈上一筆並積聚人脈,通過發展實業而成為風雲人物。此後卻沒有擋住資本市場來錢容易的誘惑,逐步走上操縱市場的道路。
張良賓原就讀於涪陵第五中學,但高考未中,後來進入工商銀行涪陵市農機廠分理處,那是一個非常偏僻的網點。張良賓表示,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期望通過幾年的奮鬥,争取“當一個科長”。1981年9月,張良賓進入涪陵工行計劃科做計劃員,主要是做貸款計劃之類的工作。
但張良賓並不甘於當一個銀行小職員,他開始做一些小生意,同時已經利用銀行的資金管理漏洞,將部分客戶回款用於自己的生意週轉幾天,然後再及時歸還到銀行賬上。
張良賓最初的發迹緣於一次頂班。一次,該分理處主任因病暫時不能上班,由於張良賓與其關系比較好,因此該主任授權張代理該分理處事務,張良賓因此有機會處理更大權限的事務,他把分理處的500多萬元現金“做了一個再貸款”,使其實際可操作資金翻番為1000萬元。
1995年,這1000萬元被轉投入股票市場,購買深發展(000001.SZ),約7.50元買進,大致在40元左右出手,獲得資金約6000萬元。
1988年,張良賓為提升自身操作能力,進入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系學習,先後獲本科和金融學碩士文憑。因其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深受該校一位教授賞識,後來在張良賓掌控朝華集團後,曾聘請該教授擔任該公司獨立董事。
隨後,張良賓成立了四川立信和深圳正東大實業公司,張良賓擔任四川立信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其弟張斌則任深圳市正東大法人代表。以這兩家公司為平台,張氏兄弟開始了朝華系的版圖描繪。1996年,張良賓收購涪陵建陶(後來的“朝華集團?)1650萬股,每股成交價為1.6元。1997年1月,該公司成功地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為三峽庫區首家上市公司。
此時的張良賓已經可以操作幾億元的資金,2003年,張良賓和其弟張斌還曾位列福佈斯中國百富榜第61位。他在入主朝華集團後,主要推動了兩件事情,一是微晶石生產,另外試圖啟動一個生物工程項目。但是時至今日為止,這兩個項目依舊未能落實。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