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朋友和我談到行情分析軟件,其中也有希望我能夠推薦好軟件的,所以就想到了這個題目。
時代在變化,現在在市場上搏擊的投資朋友已經很難離開行情分析軟件了,不管是手中握有數億資金的私募精英操盤手還是拿著二三萬元來玩玩的老伯伯,似乎沒有不看K線圖的。而一旦要看K線圖就離不開軟件,於是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能夠找一只好軟件,然後根據軟件的提示進行買賣,這樣操作起來就省力,獲利也快。
先假設存在這樣的軟件。
因為軟件是商品,所以人人都可以買,而且軟件公司真是希望大家都去買。那麼結果就是大家都賺錢,這個市場上就沒有人虧錢了,顯然這與事實不符。再假設軟件能夠每天抓住漲停闆的股票,那麼開發軟件的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己用這個軟件去賺錢而不是將其作為商品推銷出去。
顯然,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能夠百戰百勝的軟件出現。
很多年以前我就想過這個問題:以美國200多年的股票市場歷史和始終處於領先的電腦技術,為什麼美國人就沒有開發出這個軟件?也許我們比他們更聰明,所以我們應該來彌補這個缺陷?事實一再證明這是一件徒勞的事情。
每當看到有軟件的銷售廣告時我就在想:他們為什麼不通過軟件去賺市場的錢而一定要賺買軟件人的錢呢?
不要以為銷售軟件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軟件用戶會在使用中經常出現問題,有些可能是軟件設計的缺陷,也有很多與使用者對電腦的熟悉程度有關。但作為軟件的開發商和銷售商就不得不進行售後服務。另外證券市場是一個動態的市場,因此遊戲規則乃至數據的結構都是經常在變。就說交易所提供的行情交易數據格式,十幾年來已經改了不知多少回了,而每改一次軟件都不得不進行修改。
有那麼多的後期工作要做,但軟件開發商還是熱衷於銷售軟件而不是自己靠軟件賺錢。
答案只有一個:靠軟件無法抓黑馬。
有時侯我們會看到軟件曾經在一匹黑馬啟動前提出了買進建議,這似乎表明軟件的預見性。但我們應該進行的是反向思考:在軟件提出買進建議的個股中最後真正漲的有幾只?
如果10只買進信號的股票最後只有一家上漲,那麼幾乎可以搞笑地說軟件提供了反向指標。如果最後有5家上漲,那麼又如何保證我們買進的是上漲中的5家之一而不是下跌中的5家之一呢?沒有辦法保證。
我們不能相信某一次蒙對的結論。
當然,盡管軟件不能提示買賣建議,但它的作用還是存在的,我們也不能完全派斥軟件在投資中的作用。
軟件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顯示走勢圖。
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沒有軟件我們對股價的走勢就沒有直觀的感覺。
第二統計交易結果。
這就是現在我們談的很多的技術指標。技術指標就是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統計描述,從而完成我們人力所無法完成的大量數據分析工作。當然,如果要用好技術指標這一功能我們必須對技術指標所包含的意義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理解相應技術指標的統計概念。
除此以外軟件還有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