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談理財“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投資潰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知道成功之途;二是知道了也不去遵守。那些從沒有聽過巴菲特的失敗投資者屬於前一類,而更多的人其實是後一類。
美國當代最了不起投資者沃倫?巴菲特說,貪婪和恐懼將會永遠伴隨我們左右。或許,還應該加上一條——投資者總愛自以為是。當巴菲特用他近50年的成功經驗告訴你,真正偉大的生意和投資究竟是什麼的時候,絕大部分人甚至根本聽不進去。
他說,我們要尋找的生意,是在穩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争優勢的公司。需要避免的是那種收入增長雖然迅速,但需要巨大投資來維持增長的公司。
他說,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如果只是所謂的“長溝深塹”,最終會被證明是幻覺,很快就能被對手跨越。
他說,避開不能評估其未來的業務,無論他們的產品可能多麼激動人心。我們更願意實質性地擁有一家優秀公司的一部分,也不願意100%控股一家資質平平的公司,因為擁有“希望鑽石”的部分要好於擁有一顆人造鑽石的全部。
他說,不要迎合華爾街,對金融槓桿要萬分謹慎,一些人通過借來的錢成為巨富,但也有人因此一貧如洗。無論多大的數字,和零相乘後都會化為烏有。歷史告訴我們,即便由多聰明的人操縱,金融槓桿也經常會導致“歸零”。
他還說,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誇你有多棒。事實上,贊揚經常是增長的敵人。要謹防那些讓人溢美的投資舉措,偉大的舉動通常都會讓人覺得枯燥無聊。
……
如果你在投資圈待久了,就會發現這些免費的、極具價值的投資建議都來自於一處:每年的“巴菲特致股東信”,但真正能夠細心閱讀的人實在不多,而願意接受並以此為投資準則的人就更少了。很多人以為,巴菲特的這些都是老一套,缺少變化。
實際上並非如此。巴菲特在成為“奧馬哈現象”之前的投資哲學純粹是格拉漢姆式的,原則是與資產、利潤或者現金流比較起來,股價顯得便宜就買入,反之就賣出。
但是,許多年後,巴菲特更喜歡“一錘定音”的投資理念,即買入優秀企業,並永久地持有,或者至少在這些企業的根基腐朽之前擁有。
另外還有不少迹象表明,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和行為是動態的,盡管他會有他堅持的部分。這種變化以及堅持基本上都會反應到他每年的“致股東信”中。
如果你是巴菲特的認同者,他在這些信中會用拉家常的口吻來跟你講述伯克希爾旗下的各種子公司和業務,也會 對當年的經濟熱點發表一些深刻的看法,當然,講得最多的還是他的投資理念。
我想,在投資的道路上,有這樣一位超級智者能與你為伴,並且供你學習和模仿,總好過自己瞎摸索。還有,既然投資聖經就在手邊,為什麼不時常拿出來讀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