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穿投資這個把戲

2013-06-06 20:18:05

高處立,平處就,闊處行,眼界高,自然行得寬。

1,股瘾
炒股是能上瘾的,就好像煙瘾和酒瘾一樣很難戒掉。凡是這種成瘾的東西,如果過量,往往對身體不好。股瘾實際上是對股民有害的。炒股是為了啥呀?掙錢呗。掙錢是為了啥呀? 花呗。有幾個股民舍得花錢呢?一點兒閑錢都要投到股市裡,更別說賠錢的股民了。不停的往裡投錢,就好像是個無底洞。
跑題了,還說這個股瘾吧。瘾這個東西能給人帶了樂趣,所以人戒不掉。但是股瘾這個東西,比酒瘾和煙瘾更可怕。很多人成瘾以後,就不停的投錢,越賠越投,不像抽煙喝酒,檔次低點花不了多錢。往股市裡投,就是幾萬幾萬的扔,眼兒都不帶眨的,好像真能都賺回來似的
股瘾這個東西挺害人的,還傷身體。最後就算掙了錢,都交給醫院了,沒福享受了。所以呀,股瘾這個事情還是要重視一下比較好,最好能控制一下。畢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等待著我們去享受。
2,研究
很多新股民的交易表面上是沒有交易系統的,實際上也是有的:比如他聽股評的,根據股評操作就是交易系統; 比如他買軟件,根據軟件操作就是交易系統。大多數人,會一直這樣下去,賺了是運氣好、賠了是運氣不好。不去深究為什麼會賺、為什麼會賠。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每個人都勤於思考,社會怎麼能穩定呢?少數人,就會不斷地問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這部分人,慢慢就帶著自己疑問擴展自己的視野:宏觀經濟、基本面、技術面、政策面、油潑面、胡椒面……,不斷地研究。
這個研究的過程雖然很耗精力,但是並不痛苦的。就好比找金子的人,會嫌累嗎?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炒股水平卻不見得長進,有可能越來越差了。這也很正常,你想呀,如果這樣的話,經濟學家不都成為股神了?這個過程很漫長:不斷地研究、不斷地根據研究結果修改交易系統。這個過程有時會耗時幾年、甚至十幾年。如果放在其他領域,估計早就成專家了。但是放在股市裡,會成功嗎?我也不知道。
3,變量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就會發現影響股價波動的變量太多了:國際形勢、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行業政策、企業基本面、上市公司領導腦袋咋想的、機構咋想的、散戶咋想的、遊資咋想的……。每一個分支都夠你終身研究,而不見得能研究透。更別說這些變量攪成一鍋粥,來影響股價了!太多的變量,會讓人感覺研究遇到了天花闆,無法繼續深入。
這個時候在研究的道路上就出現了分支:一部分人會選擇某個分支深入研究下去,不斷地收窄領域,價值投資、技術分析等都屬於這個領域。另一部分人把這些變量看成一個整體,研究純粹的波動,對沖交易、網格交易、(準)套利交易等則屬於該領域。
人們不同的交易模型實際上是對各類變量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所謂的思想決定理念、理念決定方法。)
4,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無疑是高尚的,它主要賺三份錢:(1)上市公司企業價值增長的錢;(2)價值被低估時的差價;(3)價值被高估時的差價。
這三份錢賺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價值投資的難點在於估值,具體也包括三個方面:(1)社會發展、行業政策、企業自身等變量變化引起的估值變動的準確評估;(2)對真假黑天鵝的識別;(3)對黑天鵝的應對。除了上述非系統性風險以外,價值投資者還面臨著系統性風險。
價值投資者對投資者個人的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你要能夠分析出行業未來的發展,這需要幾年的時間;其次你要能夠分析出企業未來的發展,這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所以,價值投資者往往都是重倉個股。這樣說來,價值投資者的風險也是很大的。一旦看錯,將會損失慘重。從這個角度來看,價值投資何嘗不是賭呢?
所以有個說法:價值投資不是科學,是信仰。(有意思。信仰能改變客觀嗎?)
5,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者往往會被價值投資者恥笑,不過他們卻是券商的最愛。平心而論,技術分析的風險要小於價值投資。價值投資面臨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交易系統錯誤三重風險。而技術分析只面臨非系統風險、交易系統錯誤兩重風險。如果技術分析者投資的是ETF,而不是個股,則還會屏蔽掉非系統風險,只保留了交易系統錯誤一個風險。
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分析的風險控制要優於價值投資。那麼,技術分析的問題在哪裡呢?就出在“交易系統錯誤”這裡:對於價值投資而言,其交易系統是基於確定性的,如果企業業績不斷增長、在企業低估時買入,高估時賣出,賺錢是確定性的。(事實是這樣的嗎?交易永遠不存在絕對的確定性。如果有這樣的確定性,不是穩賺不賠了嗎?如果有穩賺不賠的事情在市場上發生,市場還會存在嗎?)對於技術分析而言,其交易系統是基於經驗統計的,如果出現了A信號買入,並不代表一定能賺錢,只不過從經驗統計上賺錢的概率大罷了。
另外,由於技術分析交易比較頻繁,看盤時間多,所以容易受盤面的引誘產生心理的波動,心態的不穩同樣會導致交易的變形。技術分析者會不斷地懷疑自己的交易系統有問題,不斷地會增加一些附加條件,最後搞得自己都不知道在幹什麼?(這是事實。需要引起關註的問題。)
如果說價值投資是信仰,那麼技術分析可以說是運氣了。
6,對沖和套利
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各有利弊,對沖和套利都好,賺錢穩當,但是從事者寥寥,為何?對了,不賺錢!(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收益低的同時還是不能避免一樣的風險。並非如作者說的什麼都好,沒有不存在風險的交易。)
散戶來到股市,都是有雄心壯志的,怎麼可以忍受一年不到20%的收益呢?(這句話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數人貪婪的心態。)對沖和套利是大資金的最愛,也是未來機構投資者的生存之道。君不見,封閉式基金、中行轉債都是誰在買?如果哪個散戶人品好,資金做大了,就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對沖和套利了。資金量的變化一定要伴隨著交易模式的轉變,不然煮熟的鴨子很可能就會飛走的。
7,賭,還是不賭?
賭不賭關鍵要看資金量。凡是賠了以後能翻身的,就可以賭一賭。凡是賠了以後就要永遠趴著起不來的,千萬不能賭!
如果你賭2W,賭錯了,賠了1.5W,沒關系,年終獎一發,再投1.5W,下次還能賭,這次失敗的經驗下次還能用上。如果你賭200W,賭錯了,賠了150W,有關系,年終獎一發,再投1.5W,只剩51.5W,要賭到200W,難!
8,大賺小賠和穩定小賺
均線的交易系統是一種“大賺小賠”的交易系統。比如在震蕩市,其操作往往要不斷的止損,而在單邊市,則起到了抓大波段而躲避大瀑佈的功效。所以,均線實際上是一種“大賺小賠”的交易模式。而對沖和套利是一種“穩定小賺”的交易模式(當然,還有“大賠小賺”、“穩定虧損”的交易模式,這裡就不探讨了)。
很多投資者不註意這兩種交易模式的區別,實際上搞清楚這兩種交易模式的區別非常重要。在你權衡、選擇和修訂你的交易系統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兩個交易模式的區別考慮進去。
具體是什麼區別呢?舉個例子:同樣是三次合計獲利30%的交易。“大賺小賠”模式:虧損10%、虧損10%,盈利50%。“穩定小賺”模式:盈利10%、盈利10%、盈利10%。如果是三次獨立的交易,實際上收益率是沒有區別的。但是,現實投資中,我們的後一次交易都是基於前一次交易的結果而進行的,這就產生了複利的效果。“大賺小賠”模式:0.9*0.9*1.5=1.215;“穩定小賺”模式:1.1*1.1*1.1=1.331。收益率差別:0.331/0.215=54%。後者的收益要比前者高出54%!這不是一筆小數字。投資者往往在股市投資會伴其終身,所這種差別從長期來看對最終收益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例子看起來是那麼有說服力。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作者的假設已經偷梁換柱了,他把兩種不同的交易模式的收益率都固定在30%,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假設,充其量只是偶然巧合了某段客觀行情。

“大賺小賠”交易模式的3次交易,為什麼總收益要固定在30%?依據在哪?為什麼3次交易一定是2次虧損、1次盈利呢?依據在哪?為什麼不可以是1次虧損、2次盈利呢?

“穩定小賺”交易模式就一定是3次交易而每次都是100%正確的嗎?作者只是假設一個穩定盈利模式,並沒有說是一個100%的盈利模式,那麼怎麼可以假設全勝、而且把這個偶然的全勝紀錄推演至整個交易的生涯?有客觀依據嗎?當然沒有!用3次來舉例有迷惑性,因為連續3次全對在現實中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他說300次全勝,有很多人立刻就會生疑。

這樣的假設,有點像假設30/120交易系統在一年處於100點以下的盤整行情中必死無疑。是的,如果客觀行情是如此,那是死定了。可笑的是,這樣的假設只是某一個人自己鑽牛角尖的假設,不是客觀!!!

看來作者缺乏實戰的觀察、體驗,所以會用主觀的、想當然的、理想化的數據來進行胡說八道的推演、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我們分析問題的方法、所做的假設,都必須盡可能貼近客觀事實,這樣的推演才有參考的意義。任何脫離實際、憑主觀、走極端的方法,只會令你走得離開客觀越來越遠。)
9,融資炒股
有些投資者認為自己水平高,但是資金量小,沒有辦法快速獲利翻身,所以需要融資。實際上大可不必。買槓桿基金就行了,一年5%的利息,也不高。而且賠光了不欠債,賺錢了不露財,也不欠人情債。
10,股市中是有聖杯的,那就是長壽
很多人不以為然,我下面就論證一下:
活得越長,炒股賺錢越多。假設A和B兩個同學,都是25歲炒股,30歲交完學費開始盈利。
A同學資質聰慧,財商過人,年複合收益能達到30%。可惜天妒英才,55歲就英年早逝了。其收益率是1.30的25次方,為705倍。
B同學資質一般,財商平庸,年複合收益能達到15%。天隨人願,85歲壽終正寝。其收益率是1.15的55次方,為2179倍。
B的收益率是A的三倍!所以越長壽賺的越多。(作者怎麼沒有考慮到這個活到85歲的B同學,在75歲時患上了老年癡呆症,比A同學多做了20年,收益率還只有539倍。所以“活得越長和炒股賺錢越多”沒有邏輯的關系。

但是,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財富的積累的兩大要素:複利和時間。當你明白了複利和時間,就要安心於一個合理的收益率,比如說年收益率在30-50%就是世界上一流的收益率了。經過時間的推移,10年、30年後你是誰,你曉得的。

30/120交易系統的嚴格執行,即使存在一定數量的、必然的失誤,每年的收益率其實大大超過50%。如此思考問題,你還會天天問我這些問題嗎,先生,我應該怎麼介入?先生,遇到這個盤整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都是交易的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值得花時間去糾結嗎?)
11,體驗
人生要經歷不同的體驗,才算完美。自己無法親身體驗的東西,也要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體驗一下。體驗,需要一點成本;體驗,有需要一些忍耐度。
12,學習
炒股是要學習的,不然長進的太慢。如果長進慢的話,錢就會沒得很快。所以,學習還是很重要的。
學習一般分四種,實際上投資者在學習的時候,這四種方式很可能是綜合應用的,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
第一,看書。投資的名著很多,國内的、國外的都有很多。我的經驗是撿能看懂的看,看不懂的就不要看了,層次不到,看也是浪費時間。
第二,看電視節目。電視節目有股評和證券分析兩類。股評是專門推薦大牛股的,玩的就是短平快;證券分析主要是對當前的經濟、行業、市場等進行分析,比較枯燥一些。初學者建議先看股評,因為看證券分析估計你也沒興趣,炒股是來賺錢的,又不是研究經濟的,分析得那麼複雜其實也沒必要。股評光看不行,最好跟著操作,賺錢不行,最好賠錢。因為初學者才開始入市比較膽小,資金量都不大。如果賠錢就是好事情,以後就會長記性。一開始賺錢反而不好了,過來人都知道的。
第三,跟大師。跟大師實際上是最省時間的,或者是性價比最高的。關鍵是找大師很難,初學者對大師沒有識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對於已經具備了識別大師能力的投資者,也沒有跟大師的必要性了。(對於具備了識別大師能力的人就沒有跟大師的必要性這個觀點,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大師是極高的悟性和極強的能力的結合體。一個人只是具備了鑒別能力,並不代表自己也是大師了。社會上就是有很多人具有這樣的觀念,把自己關閉起來了,因為他們覺得既然自己已經看得懂大師了,自己也就是大師了。其實,看得懂和做得到之間還很遠呢。學習者請引起註意。)所以,初學者跟大師要慎重。因為大師一般是不會輕易帶徒弟的,輕易能跟到的大師還是要多個心眼的。

第四,自我總結。個人感覺這個是速度最慢的,但是效果最好的。(事實是這樣的嗎?)段永平的ID是lowisfast,就是這個意思。每天把自己關於投資的所學所想都記錄下來,等寫到100萬字的時候,水平自然就高了。如果堅持不下來,就幻想著寫一個字就賺一塊錢,等寫到100W字的時候,就是百萬富翁了。(這樣的觀點,我也不能全然同意。“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能補拙”這些詞語說明學習的態度,態度是是否能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正確合理的態度,一定會幫助一個人前行,取得一定的成績。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須是“態度 + 悟性 + 能力”。

順便說一說學習和提高的關系、以及提高和競争的關系。學習或多或少會提高一個人的學識、認知度,但不一定能提高一個人的能力。能力的提高需要實踐。

即便是認知度和能力都提高了,很多人就以為可以在市場中進入獲利者的隊伍,這又是一個誤區!交易這個遊戲的設定,決定了參與這個遊戲的人中只能有極少數人獲利,也就是說獲利的人數比例是基本固定的。當一個人今天的認知度和能力都提高了,是在做縱向比較,是在和過去的自己比較。我們需要這樣的比較來確定自己是否進步了,但這僅僅是開始,是最起碼的。更重要的是做橫向比較,和其他的人比一比,自己的進步是否比他人更快、更大,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進步的速度和幅度比他人更快、更大,你才能“在市場中”具有優勢、有可能把原來站在獲利者隊伍中的某個人擠出獲利者的隊伍而進入獲利者的隊伍。

這和體育比賽、各種競争機制沒什麼區別。冠軍永遠只有一個、佼佼者永遠只是少數。昨天你有了5萬元資產、而今天賺到了10萬元,你的資產增加了,就是富人了嗎?不一定。因為和你競争的那個人昨天有6萬元,但是今天他賺到了20萬元。因此你的資產雖然增加了,你還是窮人,明白這樣的道理了嗎?
13,大師
股市裡產生大師並不稀奇,因為各行各業都有大師。大師的存在主要是基於人類的依賴心理。人是群體性動物,在群體中才能滿足安全的需求。群體中的首領,就是大師。(概念混淆了。群體中的首領,不是大師,而是領袖。所謂的大師,是指在某個學術或技能領域中的極少數極有悟性和技能的佼佼者。)
大師與我們同在,和我們一樣也吃五谷雜糧,當然就會有跑肚拉稀的時候。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高興的跳起來喊道:快來看,大師露出真面目了!這樣喊是不道德的。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畢竟有其過人之處。否則怎麼能被大家推舉為大師呢?(大師不是被推舉出來的,被推舉出來的是大隊長,大師是被大衆自然而然認定的。)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