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媒體裡我們可以看到無數的分析報告,小到某個具體品種,大到全球金融、世界經濟,真可謂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那麼,投資者應如何看待這些分析報告呢?是棄之不顧,將信將疑,還是奉為圭臯?
毫無疑問,能夠在媒體上出現的分析報告肯定有其獨到之處:或是資料翔實,或是論證嚴謹,或是觀點新穎。這些報告都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從中我們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信息,開拓視野,多側面地了解市場。
期貨市場中的每一時刻的期貨價格都綜合反映了當時的市場情況,每個價位都是各種消息、各種力量的平衡點——跌停和漲停是個例外,在這種情況下,交易規則限制了一方能量的充分釋放。至於平衡點後的運動方向,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多單和空單永遠相同就反映了這一點。
每位投資者都有其投資的局限性,其所掌握的資料、分析手段、學識經歷、所處立場皆有差異,這些因素必然會反映到其對市場的判斷中。關於油價、關於銅價、關於世界經濟,不同的研究機構的結論往往大相徑庭,即便是一些舉足輕重的權威機構,他們的判斷往往也是南轅北轍。這次高盛對了,下次可能被巴克萊說中,再下次又可能輪到瑞銀了。
因此把希望寄托於某篇分析報告,將其結論簡單地應用到自己的操作中是危險的。首先沒人敢打包票自己會站到正確的一方;其次,分析報告通常著眼於中長期,往往不適合作為當前入市的憑據——即便你是空單持有者,但一個月後的跌勢也很可能與你無關。
在交流時,筆者不止一次聽到那些身在國外投資機構的人士透露出這樣的信息:投資機構經常給出的那些花花綠綠、圖表齊全、内容翔實的投資報告,主要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需要,顯示公司的研究能力和雄厚實力,一句話:“唬人”。即便他們自己操作也不一定會以此作為依據,因為他們知道入市時方向的對錯遠不是問題的全部,倉位的均衡、合理的止損、風險的控制才是最關鍵的。
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當然要通過借鑒別人的分析來開拓視野,但不能偏執於某個具體的結論,正如老話所說,“不可不信,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