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論

2011-06-24 09:03:06

禅修有多種方法,比如觀呼吸,觀想。其中,觀想是很重要的修煉方法。我覺得,觀想不管是對股民眼力的訓練,還是對定力的修煉,都很有幫助。

想,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作為想的對象,把自己的想作為觀的對象,可能不一定簡單,至少不會象我們現象的那樣簡單。

一個人想到了.不一定能做得到.甚至於可以說在很多時候做不到。

小時候我曾想到過要摘下天上的星星。我記得我還跳起來摘過。仍不甘心.我拜了跳高大師.苦練過跳高.還登上過平時所見的最高的山峰。在山巅上.我不僅沒摘下天上的星星.還發現了比最高的山還要高出許多的山。慢慢長大後我才漸漸知道.要摘下天上的星星.我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空想或夢想.所以做不到。

但切合實際的想象呢?我想過經常做漲停票。事實上.股市裡確實經常有漲停票.而且這些票肯定都是人做的。我是人.我只是想成為這些做漲停票人中的一員.哪點不實際呢?或許你說我這是想象.想象中有些不切實際的成分。那麼這個不切實際的成分又是什麼呢?

還有.不是想象.而是想法呢?比如.一只8元的股票.我的想法是:它會漲到50元。後來證明我的想法是那麼的切合實際.它的複權價漲到了52.8元。但我在8元買進後.卻是在7元割肉出局的。在我不短的投資史中.類似的想法還不少呢。

我想對了.但做錯了。真是這樣的麼?

是的.我很容易就得出結論:我想對了.但做錯了。也很容易地找到一個冠面堂皇的理由:因為想要容易得多.做要難得多。這也可以成為開脫自己的理由:我只是做錯了而已.而想是偉大的。因此.我不應為做而羞恥.而應為想而自豪。

在理由的背後.我發現我想說明.或千方百計想證明的是:我是一個偉大的想家.並用偉大的想家去掩蓋另一面:我是一個渺小的做客。或者說.我是一個傑出的思家.並用傑出的思家去掩蓋另一面:我是一個渺小的行者。當然這個理由背後所藏的東西.是後來才發現的。

於是.我又去想.又去做。想還是那麼偉大.而做卻愈來愈渺小。因為錢愈做愈少。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的錢愈做愈少到不能再少的時候.我不得不體驗了體驗.或不得不想了“想”。正是靠這一想“想”.我突然明白了想的要害。其實.我以前的想.只是為想而想.而不是為做而想。為想而想之想.對於一個純粹的想客而言.也許是天大的美事.想入非非可以妙樂無窮呀。但對於做客而言.那只是一種胡思亂想。它差不多等於沒有想.甚至比沒有想還壞。再挖下去.實際上是逃避.是托辭.是自欺。但在股市.你想得再好.你把自己的思想證明得再偉大.都不能讓你享受賺錢的偉大感。你自欺得再漂亮.都掩蓋不了伴隨虧損而來的恐懼和憂傷。在股市中.對做客而言.做才是最重要的.贏才是一切!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做客呀!

原來.想並不單純。有為想而想.也有為做而想.或許還有其它什麼想不到的想。

於是.我又想了“想”。對於一個做客而言.如果說為想而想只是“想到”了.那麼.為做而想才是“想對”了。這裡.想到了和想對了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回事。

我首先遇到的一個麻煩.那就是想的對象。傳統的、經典的想的對象都是外在的。比如.思想是外在的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真理是對外在事物的正確反映。雖然有的叫物質世界.有的叫客觀世界.不過都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實質上都是外在。在事實上.我對外在的想是100%的正確.換來的做卻是100%的錯誤。我不得不懷疑傳統的、經典的想的對象了。

這就是說.我不得不在想的對象中.考慮為做而想的一切。焦點就在於内在的我上。做的主體是内在的我。為做而想缺少了做的主體.難怪是殘缺的想。殘缺的想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對。

無法想對也就沒有想對.沒有想對自然無法做對。

不是嗎?在相似甚至相同的外在面前.只是由於想的主體不同.卻有截然不同的做。不同的主體面對同一個股市.有的賺卻有的虧。就是面對同一只股票.也是有的虧卻有的賺。

前面談到我想過經常做漲停票。我只想到外在.而沒有想到内在。就内在而言.我還不是那種經常做漲停票的人.至少當時我還沒有達到經常做漲停票的人的境界!這就是那個不切實際的成分的答案。這就決定了我經常做不了漲停票。有時做上了漲停票.倒是一種偶然性。而做上跌停票.倒可能才是一種必然性。不過.當想是為做而想.特別是内在的我也成為想的對象時.我才由一個虛無缥缈的想客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做客。

那只在8元買7元賣的後來漲到52.8元的票.使我明白了想到遠非想對。我從此也明白了如何去為做而想.進而為想而做了。

内在的我.小得可以比容不下半點塵埃的小還要小.大得可以比“一口吞盡西江水”的大還要大.想來是深不可測、奧妙無窮的了。要不西方哲聖蘇格拉底咋會強調“認識你自己”呢?看來.想内在比想外在要難得多。

但再難還是得想。因為我是一個做客!

無想而想。為做而想的對象.既有外在.也有内在.外在和内在還是分離的。而無想而想是沒有想的對象的.或者說.無想而想想的是幾乎無法分出内外的“全在”。在全在那裡.外在有想過的痕迹.即外在已經熔入了内在;内在的想亦有外物的烙印.即内在已經融入了外在。

“全在”是物我渾然或股我渾然的一體。此時的想.因為我確實在想.故是“想有想”;但這種想.又是“想無想”因為除了全在外.我什麼也沒有想。“想無想”.有點類似於莊子的“言無言”。

看來.如果是為想而想.一個人想到了.也不一定能想對.更難說一定能做對。如果是為做而想.一個人想對了.也一定能做對!而無想而想呢.只是就那麼想了.就那麼做了.也就那麼成了.或者說.想就是做.做就是想。

上面的《“想”論》作於2001年,發表於2003年。今天,我仍然還是這種看法。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