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是虛擬經濟和虛擬金融市場(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很難用簡單的例子向一般讀者說明,而在現代金融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接近並沖擊普通人的時候,如何向普通人灌輸有關現代金融,特別是虛擬金融的知識十分必要。
我在《生存還是毀滅——貨幣異化與產權革命》一書中曾經用這樣一句簡單的話概括金融虛擬化:當貨幣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買商品,而是為了買機會時,就出現了虛擬金融。沒想到,這句簡單的話被“卡特裡娜”飓風所證明。
在“卡特裡娜”飓風肆虐的時候,世界上有一批投資者卻在發財,不是發石油財,而是發天氣衍生品交易的財。所謂天氣衍生品交易就是通過買賣諸多氣象指數和惡劣氣象概率對沖風險或投機。表面上看,這似乎完全是一種賭博:買賣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會不會刮飓風、發洪水。這些看起來似乎對社會正常的生產或商品交易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交易的發展速度驚人。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統計,今年以來,該交易所的天氣合約成交量已經超過50萬份,是去年同期的4.5倍,而第二季度的日成交量又是第一季度的兩倍。在該交易所挂牌的天氣衍生交易品種中,不僅有對未來某個時間是否發生惡劣氣象的合約,甚至還有所謂日熱度和日冷度的互換合約。投資者不僅可以通過購買惡劣氣象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的概率對沖風險,還可以通過購買日熱度和日冷度的差異對沖暖冬和涼夏的風險。當然,由於未來的天氣狀況是很難確定的,所以,買天氣如同買“機會”,買對了就賺錢,買錯了就賠錢。那麼,是什麼原因點燃了如此多的投資者交易這種天氣衍生品的熱情呢?
據荷蘭銀行保險和天氣衍生品部副總裁沃特·斯托亞尼介紹,當歐洲的船隊正在駛往美國第二大港——新奧爾良的途中,這些船主就同時購買了飓風可能肆虐於新奧爾良的合約,因為那裡在夏季經常會出現飓風天氣,而一旦有這種天氣出現,大量的船隊可能必須轉港,正由於有了天氣衍生品交易市場才可能使這些船主通過購買天氣指數出現的時點和概率得到補償。而對舉辦體育競賽的組織者來說,如果在舉辦賽事的地點突然下雨,可能令觀衆大幅度減少,於是我們設計了日熱度和日冷度互換合約以及降雨指數合約,這可以讓體育競賽的組織者們通過購買這種互換合約來對沖低溫下雨可能給賽事帶來的收益下降風險。
當然,由於這類合約在交割日到來之前是可以隨便買賣的,雖然對所有可能被天氣影響的商品生產者或交易者來說,它是非常好的避險工具,但對對沖基金和更多的參與者來說則可能是投機工具。現在,幾乎所有對沖基金都在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氣指數與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之間的差價進行套利。由於天氣指數的反應要快於商品價格的反應,這就為對沖基金提供了套利機會。比如,對沖基金可以在購買降雨指數的同時做空某一個商品,一旦有“卡特裡娜”飓風這樣的天氣出現,基金在商品市場上的損失可以通過天氣指數交易得到補償。此次,在飓風“卡特裡娜”光顧新奧爾良之前,既有船主在對沖風險,更有對沖基金在購買“機會”。
虛擬金融虛擬嗎?表面上看,這麼多的人在買賣完全虛擬化的天氣指數,似乎與實體經濟的運行無關,但若沒有這類天氣指數,將要駛往新奧爾良的船主們將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收益化為泡影。虛擬金融是投機嗎?如果沒有對沖基金和大量投機者的參與,購買天氣指數的人只能把合約砸在手裡,這將極大地降低這類天氣衍生品的魅力。“機會”只有在能被自由買賣的市場中,才可能促進現實的生產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新經濟時代,虛擬金融會越來越繁榮、衍生金融產品會不斷推陳出新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