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莊雜說---操盤運作之普及版

2011-07-04 08:56:18

做莊雜說---操盤運作之普及版

從王先生的對話中似乎看不出什麼絕招,就像看韓國圍棋高手李昌鎬的棋一樣。仔細讀來,我們會發現,機構操盤手的是這樣思維的:風險第一,自主判斷,把握熱點,順利退場。散戶往往以資金量少而對機構思維敬而遠之,其實,投資的道理是相通的,既然想通過投資盈利,就必須遵循操盤手們再三強調的投資普遍規律。

操盤手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公衆對他們形象的評價見仁見智。初夏的一個上午,筆者走訪了一位普通操盤手。作為一位入市較早的操盤手,王先生坦誠的談話,為我們撩開操盤手業務的一角。

筆者:你是1993年8月進入證券公司的,不久,就成為一名操盤手,最近才退出這一領域。大家都很想知道,早期機構的操盤手,是如何產生的?

被訪者:早期股市的參與者主要是散戶,雖然也有行情,但市場並無操盤手。操盤手是隨著證券公司開展自營業務,才出現的。中國最早一批操盤手,通常由證券公司在自己公司的紅馬甲中選拔,時間大約在1993年。可以說,他們起步於早期的國債市場,爾後,在A股市場中磨練和成長。

國債期貨業務停了以後,A股市場逐漸走強了。而在隨後的幾年中,中國股市走出了幾波比較像樣的行情,產生了四川長虹、深發展等績優股。在市場的風風雨雨中,機構投資者隨著中國證券市場一同成長起來。現在,回過頭來看,正是市場的這一批機構投資者,激活了股市,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大盤演繹出一波波行情。

筆者:機構投資者炒的是公司的錢,又有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因而,在一般散戶眼裡,操盤手“財大氣粗”,慣於在市場上“呼風喚雨”。有一句話,投資者早已聽得耳熟能詳,“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不知“風險”二字在你們心裡,有沒有如散戶那般刻骨銘心的感受?

被訪者:機構投資者固然有很多優勢,但風險控制仍是第一位的。

l、機構投資者是以一定期限來考察投資能力的,比如,一年或半年的收益率。一般說來,個人投資者的年收益可能高達100%,因為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量較少,相對容易達到高收益。而機構投資由於資金量大,通常講求的是穩定的收益,一般年收益在30%-40%左右,就算很不錯了。l億元的資金,能取得100%的年收益,可以說是奇迹了。在這點上,機構的操作有些類似基金的操作,先講保障,後求收益。跑贏大市就上上大吉了。

2、在上漲行情中,機構投資者首先講求控制風險。在下跌行情中,機構投資者更講求風險的控制。

3、機構投資者會充分利用資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規避股市風險。比如,在大資金的運作上,有統籌安排,而不是僅僅著眼於個股,會通過投資品種和時機的搭配,分散風險。通常我們聽到的都是,船小好掉頭,但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可能是船大掉頭快。機構投資者千方百計地把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理智靈活是其操作的最大特點。

最終的主意得自己拿

筆者:看來,風險控制始終是第一位的。作為一個公司重要的業務領域,自營業務總是格外受到重視,其它部門如何配合它工作呢?

被訪者:其實,自營業務通常是相對獨立的,像研發部門等只是配合它做些調研工作。通常是,自營部門發掘上市公司價值在先,研發部門調查在後。在決定投資對象之前,操盤手會通過各種渠道,對這個公司進行充分的調查和分析。所以,操盤手主要是靠自己獨立判斷,當然也會參考其他部門的投資分析,但最終的主意得自己拿。

筆者:那麼,操盤手又是如何來選擇股票的,通過什麼渠道?

被訪者:渠道很多。每個自營機構,都有自己的信息圈。相對來說,資金越大,信息圈越大。

筆者:在前幾年的市場上,還脫離不了消息市的痕迹。市場的信息與公司的信息相比,對操盤手來說哪個更重要?

被訪者:通常是將兩者結合起來考慮。對操盤手來說,不是信息缺乏,而是信息過多。對他來說,也有一個信息的判斷問題。但由於他的信息渠道較多,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也較強。

筆者:對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加以甄別,也算得上是一門學問,有什麼訣竅嗎?

被訪者:我們會根據證券走勢、市場反映,來判斷消息的真假。在我們看來,有消息的股票,在走勢上還是能夠反映出來的。

筆者:這完全憑職業的敏感和經驗了。聽你介紹說,當一個機構介入一個股票前,對它的方方面面會有所了解,這是理性投資必須做到的。入駐某股票後,操盤手會做些什麼?

被訪者:這跟操盤手的操作風格有很大的關系。通常,他會通過觀察盤面,跟蹤市場對這個股票的認可度。而採用的手法,也是時常變化的。有時,他會配合大盤做些股價上的小幅調整:有時,會沉寂一段時間。有的人喜歡過段時間就洗洗盤,有的會採取急拉的方式。

筆者:這樣說來,操盤子用不著整日對他的股票虎視眈眈。

被訪者:對,他有對風險的全盤控制能力。所以,大部分時間,機構操作者的心態還是比較平穩的。

雞毛如何變成“老母雞”

筆者:股市上有炒題材的說法,那麼,題材又是怎樣產生的?

被訪者:舉個不恰當的比喻,相當於一根雞毛變成老母雞。先有一個說法,後來市場認可了,就成為題材。做短線的機構投資者,對題材的把握最敏感。做題材就是認同市場熱點。但作為機構投資者,也不一定去搏題材,更多還得靠自己的判斷。

筆者:1998年,資產重組題材在市場上得到了較大的認同,是不是機構投資者後來也“隨波逐流”,認可了這個題材?

被訪者:績優股的沉寂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當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放棄了原來對績優股的追隨,就會加劇績優股行情的衰退。大部分自營機構,在1998年如果能贏利的話,幾乎都是先後從績優股轉到資產重組闆塊,在資產重組闆塊上賺的錢。

筆者:那最初的熱點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被訪者:是緊跟宏觀經濟形勢產生的吧。比如,一段時間房地產行業處於低谷,過了一段時間,在一定的利好刺激下,如房地產政策的調整,房地產行業又重新啟動了,房地產就會成為一個題材。題材得到市場的認可後,就成為一個熱點。只有股票漲,才能吸引人。很少有人為了操作的需要,制造一個題材。熱點的產生與經濟趨勢一般總是契合的,做股票要關心國家大事,也是必然的。

順利退出 才是勝利

筆者:對一個股票的操作,通常會經歷哪些過程?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