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2008  原始點差  不加佣金。
十七年信譽保障
零起付:0.01美元返佣也可以支付到賬。
隨時付:隨時提現,無週期或次數限制。
免費付:不扣任何手續費,全額到賬。
2014-11-28 15:16:05
花了一天的時間將張東偉的微博中有關投資的文字收集到了一起,有的讓人很有啟發,推薦給大家。
投資上最需要考慮的,是標的向什麼方向和結局去發展。越這樣考慮,結果就越容易確定——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佐證了這一點。但絕大多數投資人則是最關心眼前的表現,現在多少市盈率、多少增長率、對可能的方向不屑一顧。“方向”其實就是本質。理解了這一點,投資就清楚多了。“市盈率”不是不要考慮。我們的研究表明:市盈率概念只在公司處於優勢擴張的中後期才有意義。在優勢擴張的初、末期,市盈率絕對值則有最大的欺騙性。把不同經營階段的公司市盈率絕對值比來比去,是最愚蠢的“估值”——很“價值”的人恰恰在此犯錯卻渾然不知。估值的首要是把公司經營本質搞清。
有人非要問,“某某闆指”或某某股指是否高估?……很奇怪,一個人只能了解熟悉少數公司,怎麼可能把由數百上千家公司組成的指數都搞清楚是否高估低估呢?就算精力過剩,也沒必要去理會這些東西吧。如果僅憑一個市盈率或某期的利潤增長率就知道高估否,那世界上就不會有失敗的投資人了。
對熟悉信任的朋友,當遇到惡語質疑時,我是甯願相信朋友而不相信輿論的指責,因為我更了解、理解他。對公司的判斷,也如同對待某個人一樣。當媒體質疑你很熟悉的公司時,其實絕大多數的所謂“質疑”都是並不真正了解公司經營、也不專業的主觀猜測。投資的思考與做人的道理是一致的。世界上當然有各種惡意的人和公司。也許是現在誠信稀缺的社會之風,很多人總是愛對一切懷疑、一切都喜歡從惡意來揣測(這樣的人活得累不累啊?)。對待不了解公司,其實連懷疑的必要都沒有;而對待真正了解和信任的公司,就如同交了一個可信的好朋友,經得起任何風波。投資的快樂也在其中。
投資能力,一個重要甚至很多時候主要的方面是識人的能力。因為很多公司,尤其是考察“未來優勢型”企業,對其主要管理層的認識識別是至關重要的。聽其言知其戰略,觀其行明其執行力。可以說,對企業經營戰略的理解、對其競争優勢和格局演變的認識,最後都要落到對其管理層的識別上。所以,平日裡一個總愛持批評態度、看破紅塵式的無視習慣、大起大落好走極端、固執死闆唯我獨尊……等等不良習慣的人,也很難發現出真正的未來高價值公司。功夫在詩外,一個人逐漸形成睿智遠見、客觀理性的處世和思維習慣,也許是投資知識外的另一個必須。
我最想遇到這樣的時機,就是恰巧你欣賞的公司屬被輿論或名頭銜人士看空的“闆塊”,或者正好遇到不理想的經營形勢、數據、輿論……,珍惜吧,這樣的時候真的不經常有。了解、理解、欣賞,是捕捉這類好投資時機的前提,而養成遇到狀況時偷著樂而不是義憤填膺,則是很難養成的投資良習。我最喜歡的投資時機,就是某家很欣賞的公司被“輿論”為造假了、毒丸了、犯錯了……,其次是恰巧被歸為某某闆塊,輿論說該闆塊“泡沫”了,且真的像要“崩盤”了……。只要你對它熟悉的像好朋友那樣的知曉,那麼任何估值技巧都比不上這種“被看空”的時候。
“泡沫”有兩種:一是業績景氣泡沫。常表現為相對的低估值,另一是股價泡沫,相對的高估值。後一種容易識別而前一種泡沫最易騙人。價值分析鼻祖格雷漢姆在晚年總結道:絕大多數的投資錯誤不是產生於為高質量股票支付高價格,而是來自於在行業繁榮(景氣)時買入原本低質量公司的股票。
當一個人把投資獲利的希望放在來“牛市”——所有的股票溢價都大幅提高上,那麼90%的時間他要失望。更嚴重的是,寄希望於溢價的提高,會失去正常的對公司及估值的認識。價值的增長,而不是溢價估值的提高,才是投資要考慮的要點。牛市會來,只不過是被迫提前變現的週期來臨。
在投資上,與行業内最強者的思維一致,才能真正理解這個行業前進的步伐。甯可溢價強者,而不願折價平庸與落伍者。
長期投資的好處:1.免於被市場戲弄的錯。萬花筒的市場,神也易花眼。不理它也罷。2.免於過度主觀估值的錯。只要認清公司的價值創造階段,就不用頻繁地對市價“估值”,輕松快樂的投資。3.可集中精力用於發現新的優質公司。總想著做波段,就沒有時間發現更多好公司或用於思考。
有人過分重視所謂的“控制淨值回撤”,其實不過就是“倉位控制”,甚至把這作為一種投資能力。事實證明,這種“控制”的結果就是降低了本來應有的更好的投資回報率。投資過程中,淨值的回撤是不可避免的,試圖挑戰這種“不可能”徒勞無益,其實不過是對投資對象信心不足的一種表現。巴菲特說過,只有在市場極端(極高或極低)的時候他才感覺到,平時他並不知道高低與否。所以我相信,數年一次的增減倉決定,要比一年數次增減倉的決定容易做地多。市場獎賞的是做決定的正確的結果,而不獎勵做決定的難度。試圖控制“淨值回撤”其實就是做“波段”。確實是有一些人有過多次“準確”做波段來控制“回撤”的經歷,但事實早就證明,時間一長,這種做波段的誘惑就成為壓倒性的投資習慣,從而不自覺地把自身推到了在去做世上“最難題”的境地——投資收益率和投資能力的下降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徐星公司的經驗是:找到經營處於價值有效釋放階段的公司持有。持有這樣的股票會感到,每一次市值的回撤帶來的是之後更大的市值回升。關鍵是公司而不是所謂的“倉位控制”。成功的投資是市值上升遠大於回撤的過程——這由公司的質地決定,而不是去控制市值回撤波動的人為努力。
投資市場上永遠都存在理性與非理性的行為,也都能帶來收益,區別在經常性損益和長期結果上。既然如此,非理性受市場懲罰只是時間問題,也是最厲害的懲罰,幹嘛要發火去埋怨、抨擊非理性的人和現象呢?不如把精力用在如何理性的投資上。
巴頓說過,一個人強大與否不在於其順境時的風光,而在於他在跌入谷底時的表現。一家公司也如此。其產品是否真正好賣,別只看媒體上的溢美之詞或所謂專家的評價。最好的鑒別就是在出現了偶發性的事件導致其出現危機時的“反彈”力度。近些年來A股這類考驗不少,只要留心,不難發現真正的“長牛”。
“不理性”分兩種:一是對價值視而不見;二是對風險漠視無睹。指責後者較容易,但其實更多人更易犯的是前者——尤其是賺不到錢而眼看他人賺錢時。賺不到錢的人最愛“善意”而憤怒地提醒賺錢的人“風險”——這市場上“好心”人太多了。但現實市場中怎麼沒這麼多好心人呢?
能夠估值的公司,其實其價值都很有限;而真正高價值的公司,往往是難以甚至不能估值的。高價值公司只要確定好公司價值創造的“安全邊際”即可——這不是用PE、PB或PEG等來算的,而是對企業價值創造階段的判斷。想到了芒格曾說過的: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内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呆著就行了。
任何投資人,嚴格說都是一種“風格”型投資人,即在市場的某個時期都會很容易取得市值的高速增長。但真正明白的人投資人都應該清楚,某時期的優秀業績,其實運氣都占了很大成分,不要把這期間的高業績認為完全是自己的“能力”所致,其實只不過是你的方法恰巧是市場當時認同的類型而已。
根本就沒有一種投資觀念和方法是永遠都能戰勝市場的。好的投資方法(比如某種風格的“價值投資”)是自己能理解、把握,且在盡可能長的時期内能取得良好業績。如果某時期自己的業績不理想,不要去抱怨市場,須明白這種現象是遲早要出現的。對投資人來說,理性的態度是:要麼繼續忍受市場的冷落,堅持自己的風格,直到市場又開始“喜歡”你的風格;要麼不斷去研究、認識投資,擴大自己的投資能力和認識範圍,盡可能地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去發現價值。從根本上,這才是更現實的態度,別無他法。
很久沒有經歷這樣的酣暢淋漓的市場下跌了!市場還是那個市場,與其說“前所未有”的利空所致,不如說是市場本性的必然反映。既然不那麼“經常”,那麼珍惜吧,無論是觀賞還是使用你的預備隊。是人都會有情緒,但只有一種在這個時候不要有,那就是“憤怒”
有兩種人:一是覺著這個世界是用來欣賞的,另一個是覺著這個世界是用來批判的。作為投資人,我更願做前者。
比爾·蓋茨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三件事:1、投資不僅僅是投資。太多人僅關註投資,而忽略他有一個很強的商業思維整體框架。如他會談股東要像擁有整個公司那樣行事。2.利用好平台。…他說話坦率,願意批評,不害怕有立場。3.意識到時間寶貴。不會讓日程表充滿無用的會議,但對信任的人就會慷慨地花時間。
巴菲特說:我相當幸運。我慶幸在30年代出生在美國;慶幸骨子裡有對資本分配的狂熱;我慶幸被哈佛拒絕。過去的八十年我都是幸運的,我希望能一直幸運下去。但並不是說我能生而富有,為了現在的成就,我也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JZ為自己做音樂,隨後財富才滾滾而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沒有比這更幸運的了。收益好的投資人,其實首要的因素就是幸運:在一個幸運的時代出生,且生活在一個經濟熱土中;有強烈的對事務秩序思考的興趣;遇到各種“挫折”促使自身的努力……。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對這行的熱愛!
1.“煙屁股”投資,看起來很“價值”,其實不過是引誘你的騙子。2.投資那些容易經營好的公司,而不是堅守那些很難改變困難的公司。3.商業規律難以改變。投資人的觀察往往更客觀。4.與令人欣賞和信任的人為伍。5.不要用財務槓桿去彌補已有的挫敗。點評:不高深的道理,其實是長期的投資思維習慣使然!
研究表明,在對公司未來經營格局預期變數不大下,其公允溢價隨時間應逐漸降低。特別是,計算表明在經歷高ROE階段和高擴張後,這類“藍籌”公司的公允溢價比如PE就應向10倍左右(10%折現率下)震蕩。A股近年來的市場整體平均PE正是如此(除非下個新經營階段形成)。這是市場價值本性的必然結果。想提醒的是,即使目前階段這類公司的年度利潤增長率很高,也不能扭轉其公允溢價不斷向下的趨勢。這是所謂的“PEG”解釋不了的。價值評估並非是“PEG”那些概念,或者只有在價值評估的理論框架下才能解釋階段性的“PEG”現象。目前很多中小類公司(前些年很多大公司也如此),由於IPO其ROE比之前大幅攤薄降低,但很多類公司業務的景氣期並未降低,這時理論上其公允溢價應是最高的時期。目前階段市場上主闆整體PE低而中小類公司整體PE高,正是與價值評估原理完全一致的結果。市場是偉大而理性的!
查理·芒格先生指出,如果你努力做到了理性,它並不能幫你救活一個孩子,但很多別人感到困惑的東西,你因為有一個良好的性格和理性就能得以避免。什麼最能幫到你呢?並不是你的投資組合多了十倍的回報,而是以理性投資一生。
把投資觀當成宗教般的信條,會走火如魔,嚴重的就成為一種邪教式的唯我獨尊、世界是那樣的不可理喻(比如,在一些特“價值”的人眼裡,市場是那樣的可惡)。其實,投資是一門科學。這樣去觀察研究,才會清楚每種投資方法的適用範圍以及在何時會發揮其效率。市場令人敬畏。理解市場,才能把握投資。
巴菲特總是在強調,他更關心一家企業8年、10年後會是什麼樣;但很多很“職業”、很“價值”的投資人卻更關心他的股票現在PE多少了、增長率如何。以我觀察,這兩類投資人其實是很難溝通和有“共同語言”的,但奇怪的是,後者更願意自稱是“價值投資人”。
徐星公司在走一條自己的投資之路:那就是把投資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投資不是靠個人靈感和所謂的不知從那裡來的“投資能力”,而是紮實的科學方法。
很多人不重視投資的基礎研究,在他們那裡,證券投資“研究”其實就是收集信息(所謂的“研報”),這樣的工作,十年後不會有什麼進步。其實,證券投資界最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基礎研究!剖析一下很多同行投資上犯的錯,不是信息收集不足,而是觀念、方法、認識上的錯。
A股長期以來有這樣一個現象:很多投資人特別是市場上的評論,總認為小盤股“太貴”,而大盤股總是“便宜的”,無論在市場低迷的底部還是正常的市道中。但是,很少有人對小盤股整體上為何總是高溢價有價值分析上的認識,也沒註意到即使高溢價,小盤整體的長期收益率還是高於低溢價的大盤股。
很多人奇怪自己投資的公司利潤增長,但市場卻不買賬,於是抱怨市場“不成熟”。哪些利潤增長不能同步地提高公司的價值?——1.非經常性利潤帶來的利潤增長;2.從遠低於正常收益率的水平上的利潤增長,但只達到正常收益率水平的;3.利潤增長但還未到股權成本水平的。4。週期性波動帶來的利潤增長。還有一種更隐秘而騙人的,就是並非是公司競争優勢而是行業暫時供求關系變化或上下遊某些難形成趨勢的因素帶來的行業景氣,形成利潤增長。由此帶來的股票價格的上漲更多是陷阱,是投機者的天堂但也經常埋葬這些投機者。
徐星指數樣本公司選擇的三條:可理解性、業務優勢(而不是某期盈利或估值指標的高低)和長期商業前景(不考慮市場的偏好)。
投資上的幾個誤區:1認為某類公司(比如按公司大小、哪個闆塊)才有投資價值或才能投資。2用某時期盈利的高低或增長幅度、PE的高低來判斷是否能投資。3某某類型的投資才是值得的(比如標榜的“真正的價值投資”)……。一旦陷入這樣的認識慣性,投資只是一種折磨和痛苦,對市場充滿憤懑。
【不適合做股票投資的思維習性,你中了幾項?】1。看到下跌就失望,經濟要崩潰、公司出問題、莊家要洗盤,不抛如座針氈;2。看到上漲就覺公司好偉大、大國要崛起、莊家要拉升,不追要後悔;3。拜股神。媒體上報某某暴賺了多少,立馬神往,人家的每句話都牢記;4。熱衷内幕消息。賺錢的定有内幕
一個現象:當某次運氣占很大成分的高收益率投資後(標志為以後再也無這樣高收益率了),一個原本投資能力不配這樣收益率的人,可能從此就毀了。他會感歎:中國股市不適合什麼什麼,巴菲特在中國也會失敗雲雲……。也許這只是均值回歸在其身上的反映。暴利毀人,很多人始終沒明白這個市場道理。
不在指標上争第一,而在内功上領先——讀一些優秀公司的年報有感。以優秀公司的特點來規範自身的經營,也是徐星公司的基本經營策略。
企業間的優劣,正如同人與人能力上的差別一樣,不是一個同數量級的數值差別能代表的。但市場上卻總是把本來經營優劣能力相差很大的企業用了相差不大的溢價來定價。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什麼才是投資的關鍵,以及什麼才是便宜貨了。
投資是選擇和決策的遊戲。閱讀是思考的基本材料,當然很重要,但閱讀如果僅是為能快速處理信息,那麼未必有好結果。投資人不需要每天把主要的時間都花在閱讀上(號稱每天要讀20份研究報告之類的),思考的時間必不可少。思考能力是知識的積累、訓練及有此形成的價值觀和認知習慣。
一個也許片面的感覺:當你關註的更多是那些真正的好企業時,在你眼裡諸如財務造假、績惡、欺騙乃至陰謀論……似越來越少,A股的主旋律就是光明、奮鬥和希望;相反,那些總認為市場都是“假黑醜”的投資人,我發現他們大多關註都是那些價廉質庸的公司。天堂還是地獄?在於近朱還是近墨。
在投資思維上,萬不可一上來就用一些大的概念來“套”具體的投資思考。很多人對一家企業還未有充分的認識,就先問:它是大消費的嗎?它是環保類的嗎?有安全邊際嗎?不。這是概念化思維。
【查理·芒格的方法】芒格一生讀持續不斷地研究收集關於各種各樣的人物、各行各業的企業以及政府管治、學術研究等各領域中的人類失敗之著名案例,並把那些失敗的原因排列成正確決策的檢查清單,使他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幾乎從不犯重大錯誤。這點對巴菲特及巴郡五十年業績的重要性是再強調也不為過的。
人生一大幸福就是工作與興趣一致。如果僅僅因為看到某行業有機會、有誘惑而進入,那麼倒頭來一般還會讓你失望而歸的。投資這一行更是如此。越做越喜歡,不是僅僅因為某時期自己賺了錢,而是因為這一行讓你能找到發自你内心價值觀的共鳴、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的自豪感。能把工作當成藝術品來做,才能真正做到工作與興趣一致。工作的形式也許是枯燥的,但能像科學家發現自然奧妙那樣來發現工作内容中的價值和奇妙性,工作本身就像藝術品了。
複利增長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實現複利增長的關鍵和困難之處,不是某時期的複利率有多高,而是複利率(哪怕是較低的)能持續多久。但絕大多數幻想複利增長的人卻更多地追求和標榜前者。複利能持久,表明其内在具有特殊的内在不變性或品質。這才是價值含義的真正本質。
【從看公司到動手需要兩三年】歸江先生認為,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予廢則”。做投資也是一樣。彼得·林奇在演講中提到,他看股票三年後再動手;巴菲特的觀點是“二十年的準備,5分鐘的交易”。我們的過去10年的投資經驗也證明,從看公司到動手,也是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增。呵呵,不盡然。我自己有多次這樣的體會:3分鐘沒有吸引人處的公司,3個月也沒有興趣。而多次很成功的投資也恰是很短的時間内讓人有強烈的投資欲望使然。巴菲特耶說過:3小時不吸引他的企業,3個月他也吸引不了他(大意)
現在,“抨擊”已成為時髦,罵娘者得喝彩。然在民衆信心缺失、怨聲載道的今天,“抨擊”實際上是最廉價、最沒有價值的語言。就像在一艘破船上,指責者衆,不缺另一個更“英雄”的指責者。誰在出力呢?哦,出力者是傻瓜——近觀微博、媒體有感。
很多投資人有一種根深蒂固地買“便宜貨”的習慣,但他們所謂的“便宜”無非就是當前股價溢價“較低”,且當前業績看來“不差”的公司。結果常常要麼是平庸的企業,要麼是即將進入成熟期的所謂“藍籌”公司。這種習慣會導致他們永遠與真正的好股票無緣,無法相信長期投資,只能不斷“估值”高抛低買想起了巴菲特對此說過的一句話:“50多年前查理就告訴我,平價購買優質企業遠比折價購買平庸企業高明許多。”
A股長期以來有這樣一個現象:很多投資人特別是市場上的評論,總認為小盤股“太貴”,而大盤股總是“便宜的”,無論在市場低迷的底部還是正常的市道中。但是,很少有人對小盤股整體上為何總是高溢價有價值分析上的認識,也沒註意到即使高溢價,小盤整體的長期收益率還是高於低溢價的大盤股。從統計和整體看,小公司更可能處於優勢擴張的初中期(這個時期的一個特徵就是財務指標不如大型或趨於成熟型的公司,因此更易被貶低)。但其價值驅動因素NRg(徐星公司定義的)高於大或成熟公司的概率更高。因此,從公允角度看小公司應獲得足夠的溢價,否則將獲得其超額的長期收益率。
一般來說,“價值”是要靠長期的市場波動來體現的。因此,用某時股價的波動來“印證”分析的對錯沒有意義,同樣,用某時的“基本面”來解釋、預測股價當時的波動也沒有意義。。但市場上總是充斥著大量這樣的“分析報告”。
投資成功的兩大要點: 一是要選對真正優秀的公司,這需要智慧、學識;二是利用好長期的市場時機,這需要耐心和果斷,這是人性的問題。所以,投資與做人、生活的道理是一致的。
其實,從07年底開始,就是“指數的牛市結束了,投資人的牛市繼續”。06-07年牛市本質上是“守著塊風水寶地就可以做收租財主”的日子,而競争優勢、經營戰略、研發領先、客戶關系等等這些詞只是配角。颠覆?呵呵,對於價值規律的颠覆,只能是一時的。08年後的時期,才是真正懂價值的投資人的牛市。
經濟學家預測股市,對經濟學和股市都是大的侮辱。
很少有一家公司的價值增長是以“複利”增長實現的。因此,股票價值的本質是“超複利”而不是複利增長(超複利就是能比複利更快的增長,是徐星公司特有的定義名詞)。有兩類超複利增長:一是權益報酬率的趨勢性增長,二是在更大的資本上實現超額收益率。【www.irich.info交易之路 投資經驗荟萃】
有某大牌研究所“研究”A股後說,A股的長期高溢價“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他們把最基本的股票道理沒搞清楚,而是用了過分複雜的表觀指標來抽象的比較。這正是學院派研究市場的通病。簡單說,A股的高溢價是由本身的高價值因素決定:A股的長期平均帳面增長率遠高於很多國家上市公司帳面值增長率。
此類“調研報道”很煽情,很易打動人,就像以前媒體喜歡報道的某“著名”投資人士去同仁堂藥店數人頭、去鹽田港時偷偷翻碼頭與工人聊天……。但在我看來,這不是“專業”的調研,恰恰是“業餘”的調研。公司分析是有其專門的方法程序的。案頭工作做好了,甚至不需要去了,去也是帶著問題去的。
公司如果過度擴張或者產品如果過度延伸都很危險。傑克·特勞特先生就這樣認為,你很少聽說哪家公司因為把力量集中在很小的市場上而衰敗,相反,你卻經常聽到有的公司因為過度擴張而分裂,還有的公司在太大的地理範圍上,太多的市場中投入了太多的產品。這正是“競争優勢”對公司價值貢獻的矛盾之處:競争優勢的本質是“局域性”,但不擴張價值有限,擴張則競争優勢會受削弱。“高價值”正是在“護城河”和“放大器”間的平衡,而不是所謂的“壟斷高成長”。
稻盛和夫:勞動獲得的喜悅是特別的喜悅,玩耍和趣味根本無法替代。聚精會神,孜孜不倦,克服艱辛後達到目標時的成就感,世上沒有哪種喜悅可以類比。人類活動中勞動帶來至高無上的喜悅,工作占據人生最大的比重,如果不能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獲得充實感,那麼即使在別的方面找到快樂,最終我們仍然會感覺空虛和缺憾。
把一瓶水做成10倍的利潤,這樣的生意只能是有限的,問題只是在多大範圍内和多長的週期内。當這樣的生意超過了一定的“度”,事物的辯證法就要起作用了——總有一些因素會“莫名其妙”的起來阻止或破壞它。媒體報道,茅台等高端酒銷量在旺季裡劇跌。這僅僅是塑化劑影響還是價值規律或市場常識的必然?大躍進式的擴張、幹預價格、送檢的陰謀論……與其說茅台管理層在犯錯,不如說是多年來價值規律運行的必然。
“對於只有一把斧子的人來說,每個問題都像一個釘子”。投資雖然要求的知識面很廣,但並不需要對所有行業的專門知識都要成為“行家”,只要能通曉很多不同領域裡的思想方法,就可自如地處理投資上的大部分情況。投資格栅難在:1多數人在進入市場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習慣,這種思維習慣難以迅速改變;2格栅的理論需要投資人必須是個學習的機器,多數人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喜歡不勞而獲;3多數人的思維喜歡到所謂的”權威“”名人”那裡找便宜;4把西方式理性思維裝進國人文學式的大腦裡太難了。如果證券投資是一門“專業”,那學歷教育就能培養出這種“專業人才”來。事實上全世界沒有這樣的學歷教育。好的投資人是一專加其它多方面積累的綜合。芒格的“格栅”說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投資(挑選股票)是處世藝術的一個分支”(芒格語)。但很多人在現實中卻總是呈現出一種極端的論人談事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樣的人,你能指望這樣的人能做好投資嗎?
稻盛和夫:人,往往正因為沒有内涵,才需要自吹自擂,借此來滿足自己的顯示欲。謙虛的人有時會被認為是傻瓜,其實覺得謙虛的人是傻瓜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如果稍微有點盈利就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那麼他們的企業就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段話對於股票投資人和機構更適合!中國股市才20年歷史,居然就有那麼多的投資的“大腕”、明星、寫書著作者……。普通投資人最需要的不是偶像,投資管理人需要的不是名氣,需要的都是自省和事理。
[芒格妙語]“A lot of success in life and business comes from knowing what you want to avoid: early death, a bad marriage, etc.” 大部分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有意避免了一些東西:早死、錯誤的婚姻、等等。投資也如此:只要避免了一些可能致命的錯誤,那麼在投資上想不成功都難!投資上致命錯的來源,共同初衷都是想快速獲利,且往往先讓你有幾個快速獲利的實例。一旦成為習慣,致命的錯就在孕育。投資市場上,明白什麼是“不可能”要比明白如何“可能”重要得多
在我經歷過的3次大級別熊市中,都有個很好玩的現象,跌到末段時,“專家”們都愛這樣總結:熊市原因是股市制度造成的。1993-1995是“無止境擴容”;2001-2005,是“為國企解困服務、全流通預期”;2008-?,是“圈錢無度為利益集團攫取”。……但牛市來了後發現,制度依舊或更甚。
市場越跌,股價越低,未來的收益率或希望越高。但這樣簡單的道理到了很多“職業”或“資深”投資人那裡就變成了:越跌越可怕和悲觀。熊市是什麼?與牛市一樣,持續的單邊市就是摧毀正常的投資常識的時期。當很多人覺得投資道理要徹底“反思”、“新”的時期要到來時就差不多要結束了。這就是市場。
[投資的衡量] 二級市場投資人的績效是用股價衡量的。但股價並不在任何時候都能反應價值。於是,“價值投資”人的苦惱就來了:“股價”到底對還是錯?克服這一煩惱的方法有兩個:一是不用股價而用公司的帳面值增長衡量——遠離市場,但很難得到認可;二是用長期的、市場處於平均熱度後的股價來衡量。當一個自稱“價值投資”的人,又總是用其某期的市值業績炫耀的時候,他的思維是混亂的。差不多一半的有關投資上的矛盾和困惑,其實都來自於此。
[投資研究] 關於並購的兩個基本評估:1。如果以權益融資來做並購,只有在並購帶來合並企業的收益增幅高於因並購而來的新增股本增幅時,並購才能帶來EPS的增加。2。當高ROE的企業按出價並購了相當於“低ROE”的企業,其股票的溢價(PB)通常都要降低或降低的趨勢,即使並購帶來了EPS的增加。
1.看待熊市應與看待自然現象一樣。有藍天的時光也會有烏雲的時候,愛對天氣發情緒的,去當詩人好了。總是對市場漲落激動和問罪的最好別當投資人,會氣壞的又沒獎賞。2.行業不景氣、公司經營低谷,正是考驗公司價值内涵不可多得的好時期。憤怒、指責公司業績的,可以去做評論員的生涯,但就別做投資了。
巴菲特說,不要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於是有人宣稱投資很“簡單”。但芒格卻要通過大量多學科的學習形成思維的“格珊”才能做好投資。投資“很簡單”嗎?從後視鏡來看投資的結果是“很簡單”,但通向這一境界的路程卻複雜無比!沒有贏家的智慧和思維水平卻愛模仿贏家的言語,結果只是輸家。
競争優勢的兩方面作用,用財務的語言概括就是一要如何保持存量資產回報率(護城河),二十要保障再投資回報率(最好是更高),這正是“放大器”的作用。但回報率的概念更容易以有形資產來理解,而我們的描述更註重經營角度,它包括了無形資產的作用。
巴菲特曾上過卡耐基的課程,在人際關系方面他更多的是贊揚,贊揚羅傑斯抓大勢的能力無人能比,贊揚格羅斯對宏觀的把握無人能比,贊揚霍華德的投資總結非常棒,不過讀者如果細心讀巴菲特給股東的信就會發現,以上都是卡耐基訓練的結果,巴菲特說從未靠宏觀經濟和大勢預測賺過大錢。投資最需要的一是對人性的理解,就是識人的能力,二是科學的思維習慣。其他的(所謂的預測能力、逆向能力心理過硬等等),都只不過是所顯出是的抽象的表面結果。
“重資產”公司價值不高嗎?公司的價值不在於有形資產的構成方式。只要具備高價值的公司條件(強大的經營壁壘和強勁的需求趨勢),甚至比“輕資產”公司的價值更穩更高。對投資人來說,“百年老店”式公司出現重資產的概率可能要大於輕資產公司。“輕重”沒有絕對之分。別拿這作標簽框框。再者說了,以為只有一種公司能投資,就跟以為這個世界只有一種人能生存一樣呆。
投資需要”一種能力和一個習慣”:一是識人的能力。大部分公司是競争型公司,其管理人起主要因素。識人的能力僅從書本裡學不到,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反應。二是科學思維的習慣。遇事不是以隨機和情緒的態度來對待,而是以自然、規律性態度來思考。也許能從自小的學習思考習慣中培養養成。養成後則難變。
徐星公司認為什麼股票才具有最可靠的安全邊際呢? 可以用兩句話準確的概括: 一、想至少持有5-8年的;二、能看到未來不很長的時間内至少翻番潛力的。
企業的超額收益來源有三種:一是行業景氣。由於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市場暫時處於非完全競争狀態,但較為短暫且變幻無常;二是企業較高的經營效率。持續期不定,且易被模仿而損害其優越;三是企業具備競争優勢。真正可靠的超額收益保障,但擴張期有限。容易因過度擴張而損害競争優勢。
芒格的話:”It is remarkable how much long-term advantage people like us have gotten by trying to be consistently not stupid, instead of trying to be very intelligent.” (我們長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們的收獲比那些努力做聰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成長的本質是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提升。這可從兩方面得到:一是淨利潤率的提高,但這受制於市場容量、競争程度所決定的適宜業務規模及業務的邊際成本特性;二是由其資本結構和資本本利用改善帶來的資產但週轉率的提升所致,而這受制於其本身經營資源的性質(如其人力資源水平、設備能力等)。
盈利增長的動力:業績成長的本質是其盈利能力增強。有兩個途徑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一是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提升,二是在股東權益報酬率不降低或能快速恢複的前提下,盡量增加股東權益。這可通過更多的利潤留存(少分紅)或權益融資實現。分紅多少,並不是股票價值的主要體現。
競争優勢可細分成三類:一是行業内禀屬性帶來的非市場化資源,如牌照、特殊的原料供應及客戶習慣;二是企業長期投入產生的無形資產,使得競争不對稱;三是規模效應,即行業充分發展競争後形成的格局劃分。三者可互相滲透,但其優勢強度依次減弱。
[歐洲人素寫_中文]這裡將是天堂——如果在這裡情人是意大利人,廚師是法國人,警察英國人,機械師德國人,而所有一切都由瑞士人組織管理;這裡將是地獄——如果在這裡情人是瑞士人,廚師是英國人,警察德國人,機械師法國人,而所有一切由意大利人在折騰管理(轉自《伊普爾的罂粟花》)。[歐洲人素寫_英文]It is Heaven,where the Lovers are Italian,Chef French,Police British,Mechanic German,and everything is organized by the Swiss. It is Hell,where the Lovers are Swiss,Chef British,Police German,Mechanic French,and everything is organized by Italian.
競争優勢的作用有兩種,一是“護城河”作用——阻止競争對手的競争,擁有更長的超額受益期;二是“放大器”作用(徐星投資的專用詞)—— 保障企業在更大的資本範圍上實現超額收益。這兩種作用對於企業價值的貢獻缺一不可。很多人只重視第一種而忽視了第二種。
股票估值的下降常常並非是企業競争優勢下降所致,而是由於其經營進入了優勢擴張的末期所致。過分強調所謂的“護城河”而忽視企業經營階段是導致這類錯誤的根源。競争優勢不是抽象的,只有在具體的行業環境中才能顯示出其價值來。沒有長長的跑道,或者已經到了跑道的末段了,再好的滑手也沒啥施展或誰都一樣了。
高價值公司特徵: 1.行業空間似小實大——其中的好公司很難被高估,即便在牛市頂端;2.強競争優勢,幾乎能“贏家通吃”——長期或總是保持超額收益;3.經營的低邊際成本——真正的後勁在未來,其股票將享有業績和估值的雙重提高的收益。
[芒格妙語]“Warren and I have not made our way in life by making successful macroeconomic predictions and betting on our conclusions.” 巴菲特和我不是因為成功預測了宏觀經濟並且依此下註才獲得今天的成功的。
芒格說過:“能理解投資的真髓也能讓你成為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反之亦然。”(Understanding how to be a good investor makes you a better business manager and vice versa)
1.巴菲特有時會提到“現金流折現”,但是我從來沒見過他算這個。巴菲特答曰“沒錯,如果還要算才能得出的價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2.人們算得太多、想得太少。[芒格妙語-英文]1.Warren talks about these discounted cash flows. I’ve never seen him do one。”It’s true,” replied Buffett. “If the value of a company doesn’t just scream out at you, it’s too close.” 2.People calculate too much and think too little.
關鍵還是對“優秀公司”的理解。公司的優秀程度才是最好的安全邊際而不是所謂的表面的低估值。而過分強調“低估值”時,選到的往往只是長期看平庸的公司。幸運的是,A股市上真正高價值的公司數量遠高於港股中的中國股。
[芒格妙語-中文] 如果你買了一個價值低估的股票,你就要等到價格達到你算出來的内在價值時賣掉,這是很難算的。但是如果你買了一個偉大的公司,你就坐那兒呆著就行了。【www.irich.info交易之路 投資經驗荟萃】[芒格妙語錄-英文] )”If you buy something because it’s undervalued, then you have to think about selling it when it approaches your calculation of its intrinsic value. That’s hard. But if you buy a few great companies, then you can sit on your ass. That’s a good thing.”[芒格妙語] 長期而言,一個公司股票的盈利很難比這個公司的盈利多。如果公司每年賺6%持續40年,你最後的年化回報也就是6%左右,即使你買的時候股票有很大的折扣。但反過來如果公司每年資產收益率達18%並且持續二三十年,即使你買的時候看起來很貴,他還是會給你帶來驚喜。
尋找長期必然升值的投資,而不是短期内可能會快速增值的機會。市場波動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波動是隨機的、可變的,但價值是市場波動的内在牽引和不變性所在。遵循價值而不是波動。投資市場與社會、自然界發展的哲學是一致的。這是徐星投資的基本價值觀之一
高估、低估主要不是由PE或PB能表達的。如果你能判斷一家公司的正常盈利能力,或者知道其目前的盈利是不正常的高還是低,那麼你就基本能判斷其股價目前的估值高低了——這通常與PE、PB的指示相反。
[投資與估值] 1。大部分股票不可估值。2。收益率一般的股票,常常可以估值。3。真正偉大的公司或股票,不可估值——在相當長時期内,除非它們到了接近成熟期。
[上市公司中報閱讀印象] 所謂“經濟下滑”,影響的只是那些本來就是靠行業週期波動的業務。而真正有價值的公司,要麼不受環境的影響,要麼其競争地位更加牢固。甚至更加相信有些公司未來能更加強固。喜歡這種經濟環境下的財報。清晰或更有戲劇性,脈動則有生命力。
市場上的分析員是很聰明的,或者說很專業的,他們只覆蓋很小的一部分股票,作為一個相對不聰明的投資者如何取勝呢?1、下沉到更專業的部分,比如直接體驗銷售終端;2、更全面的覆蓋,登高山小天下;3、已知的東西其實都體現在價格上,而且你有盲點,折中的辦法是設好安全邊際,跟他們賭未知的世界。真是這樣嗎? 巴菲特懂什麼更專業的行業?林奇又是那個行業的更深的專家?投資不是比誰在某個領域更“專業”的遊戲。投資本身的“專業性”才是第一位的。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說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麼,不耐孤獨就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叔本華對此的論述更加精彩。學會獨處是一個人主要的幸福能力。
熱力學用“三個不可能”表達了器械時代的自然法則,而能總結出股票市場“不可能”的,才算是真正對投資有了理論認識。這是投資成功的基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
《通向財務自由之路》的作者範K·撒普博士指出:交易成本是影響交易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少有交易系統可以創造比它的成本更高的利潤。通過外匯返佣代理開戶,可以大幅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升獲利潛能、改善交易績效。
風險提示:
金融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極高的風險,未必適合所有的投資者,請不要相信任何高額投資收益的誘導而貿然投資! 在您決定投資槓桿類金融產品時,請務必考慮您的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導致的損失有可能超過存入的資金,因此您不應該以不能承受損失的資金來投資!投資風險不僅來自於槓桿交易,也有可能來自於交易商, 請仔細甄選合規的交易商以規避風險!所有投資者的交易帳戶應僅限本人使用,不應交予第三方操作,任何由接受第三方喊單、操盤等服務而導致的風險和虧損應自己承擔,責任自負!
兄弟財經是一間獨立的咨詢服務公司,不隸屬於任何交易商,僅向投資者提供信息咨詢、降低投資成本的咨詢類服務。 兄弟財經不邀約客戶投資任何槓桿類的金融產品,不接觸投資者資金及賬戶信息,不提供交易建議,不提供操盤服務,不推薦交易商, 投資者自行選擇交易商,兄弟財經僅提供信息咨詢,交易商的任何行為均與兄弟財經無關!
投資者在兄弟財經進行任何咨詢行為均代表接受和認可上述聲明!
所有投資者均為自行選擇且直接前往交易商官網進行投資行為(包括提交開戶資料和存取資金),兄弟財經不承擔客戶與交易商之間的交易争議及由交易商問題造成經濟損失的責任。 如果您不了解槓桿類金融產品市場的風險,請千萬不要參與相關投資交易!
請確保您具備以下條件:專業級的投資知識與能力;可以承受損失的資本(虧損不會導致負債或影響生活)。否則切勿參與槓桿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