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感悟

2012-12-03 09:47:50

糊裡糊塗的賺,還不如明明白白的虧。因為前者遲早要淪落到糊裡糊塗的虧,虧了都不知道為什麼,然後永遠原地轉圈。而後者則開始有機會走向明明白白的賺了。一時的賺和虧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節點,在我們永遠退出市場前這個遊戲的結局都是開放性的。如何讀懂這個遊戲,才是最終結局的決定性因素。

如果一筆投資必須讓你變成這個行業的專家,去學會n多專業詞匯,去參加各種專業會議才行,那這絕對不是一個好主意。回到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是去成為各種二手專家。找到業務和生意中“核心而簡潔”的投資邏輯才是關鍵,之後再去豐富細節才非本末倒置。投資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別忘了這點。

如果你的投資行為是讓你天天的徘徊在緊張,刺激,沮喪,狂喜,憤怒等等極端情緒裡可能幾年下來真要讓市場折騰成神經病了。但如何才能享受投資帶來的快樂呢?我認為首先是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了解真相,這會減少很

多不必要的期望或者情緒;其次,想清楚長期勝出的邏輯是什麼然後簡單重複就可以了。

什麼是“道”什麼是“術”?道,是總體的原則和最基本的規律;術,是各種針對性的技術和具體的解決手段。投資只有道而無術,完全是坐而論道,無限接近於空談;只有術而無道,容易迷失在專業技術崇拜的迷宮裡,越做越空虛而身心俱疲。對投資而言2者都是必需品,必須兼修,不可偏廢。

投資的狀態:1,知道自己什麼都不懂,惶恐;2,學了點兒投資和財務的皮毛,以為都懂了;3,又發現不懂的還是太多,謹慎;4,想通不可能什麼都懂,能力圈;5,真正搞懂了自己能懂的東西,豁然開朗;6,在能力圈内把複雜的變簡單,知行合一;7,看到不同中的相同和相同中的不同,融會貫通。

這2年市場的波動幅度很大,這沒什麼不正常,但確實對於投資人的考驗更大。資金倉位的靈活調配能力在這種狀況下會顯示出較大的作用是顯然的。但這只是策略性的行為,真正關鍵的還是對企業和估值的理解。在這種環境中能學到的東西,堪稱黃金一般珍貴。它會在我們長期的投資生涯中帶來巨大的回報。

資產的漲跌導致未來預期收益率的變動,當前越是低迷的其未來的預期收益率就可能越高,而風險反而越低。相反則不但風險聚集越大且潛在回報越小。但大多數人太習慣於在當前表現好的資產中求得脆弱的心安理得,沒有勇氣和耐心去堅持做對的事情。所以古今中外那麼多輪大牛市,照樣沒改變多少人的命運。

錯誤定價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但如何確定市場是否錯了卻不容易。一般而言,越是市場知名度高、信息披露充分、業務容易理解並且機構關註度高的企業,市場的有效性更強,也就越不容易出現錯誤定價—除非是市場整體處於極端狀態、或者突發的壞消息打擊。相反不被普遍關註的目標更容易錯誤定價。

總有“專家”說“a股太不規範了,所以賺不到錢”。我只提一個問題:10年前a股市場是更黑還是更好?那麼,有沒有人願意穿越到10年前,去迎接那個幾十億市值的茅台和蘇甯,十幾億市值的萬科和招商銀行,雲南白藥,中集,格力…我們回頭望去,對那個時代的投資者,是充滿了極度的悲傷和憐憫,還是羨慕呢?

而巴菲特說“一個人的投資成果,既取決於你付出的努力和擁有的知識,也取決於投資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可大多數最愛抱怨的人,恰是“既不擁有起碼的投資技能,又總是成為市場愚蠢中的一份子”。這樣的人,如果拿出“罵市場”的1/3的篇幅,來寫寫自己在這個市場裡的德行。才算是有希望了。

市場就是面鏡子。你天天看到的是内幕消息,那麼你就會成為消息追逐者;你天天看到的是賭博,那麼你就會成為賭徒;你天天看到的是均線指標,那麼你就會成為交易者;你天天看到的是企業經營,那麼你就會成為投資者。沒人規定在股市裡一定要如何,自己種下“因”自己收到“果”,如此而已。

投資與種地:在氣候適宜的地方(顯著的長期商業機會),找一塊肥沃適宜生長的土地(生意屬性上佳,優勢週期向上),選一些基因優良的種子(強大競争優勢,優秀治理,財務穩健),在合適的時節耕種下去(安全邊際)並合理勞作(年報監測、品種調整等)。堅持下去,好收成就不會渴望不可及。

“閑著沒事兒幹瞎琢磨”和追求“信息靈通”的源泉都來自於“戰勝市場”。戰勝市場本無可厚非,否則都買指數不就好了嗎?問題是,試圖每年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都要戰勝市場的時候,企業的實體運營怎麼可能滿足這種“效率”呢?專業人士的一個要命地方,就是太習慣市場時間,而太不習慣企業時間了。

成熟的投資人會發現,幾乎每次你成功的買入或者賣出行為,都與大衆的主流情緒是相沖突的。與其說這是投資人在逆向,不如說其實投資人根本沒做變動—依據的是一直以來的判斷和邏輯,只不過時機到了就動手而已。恰恰是大衆總在2個相對的方向上做折返跑,還美其名曰“做滑頭”。

【怎樣考察管理層】:唯聽其言,觀其行,查其品,思其道。言行不一致只能是政客型甚至欺騙型的管理者;基本品格可在其對待員工、客戶、股東的細微處以及一些突發事件中的反應得以窺見;是否具有戰略思維是否理解企業價值所在,秉承何種經營理念,均是經營之道的境界之分。

宏觀經濟的低迷在中期預報上逐漸顯現出來,並呈現一種普遍現象。暫時的業績低迷不可怕,最重要是到底其是否具有長期的強大競争力,並且能將這種競争優勢在未來景氣回升時創造一個新的較長的超額利潤週期?中國經濟的“偏科”現象嚴重,這既帶來轉型的必要,也很可能造成一些企業永不複過去的輝煌了。

經常聽到“毛利率沒有40-50%以上,看都不用看”的觀點,很是奇怪。投資價值取決於毛利率?毛利率僅從會計角度而言也不過是個待拔毛的雞,以及生意的其中一個屬性而已。高毛利不代表高利潤率更不代表高競争力和價值創造力,反之亦然。格力、蘇甯、沃爾瑪、雙匯、金螳螂、亞馬遜毛利率多少?

不要酗酒不等於不可以小酌2杯,不要賭博不等於不可以小賭怡情,不要懶惰不等於不可以小憩一下,不要徇私舞弊不等於完全不通人情…有原則的靈活,關鍵是設定好原則的底線。當然,和極多的事情一樣,最終回到的問題是“度”,這是很多事情的分水嶺,也會讓所有尋找標準答案的人失望。

如果把每個十年裡最經典的電視廣告串聯起來播,可能就是人類社會生活水平進化過程最好看的歷史書了。多少曾經如雷貫耳的名字被時間這把殺豬刀奪去了性命,所以多看看以前的廣告,對於投資也是有好處滴。

對歷史的認知直接影響到對未來的前瞻。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影響和模仿的過程、一個先進驅動力不斷滲透和複制的過程。糾結在報表的小小天地裡,是不可能在思維和行為上實現超越的。為什麼長期比短期在某種意義上更容易預測?因為時間過濾了大量偶然性後,你會看到一些更具確定性的東西。

在市場上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且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句話是“最近市場越來越看不清了”。我的想法是:其實從來都看不清楚,何來的越來越看不清楚?沒錯,經常在一段時間裡會發現自己“看得很準”,但每天都會有50%的人“看的很準的”。所以所謂的“最近看的很準”和“越來越看不懂了”真是沒差別的。

只要在市場裡待得時間足夠長,總有一個階段我們會發現自己“有如神助”。這種蒙蔽了很多人的“信心”往往是災難的前兆。真正的聰明人會(而且必須)分清運氣和能力的差別。能力才是讓你可持續可複制的終身的伴侶,運氣則只是一夜情而已。誰要是以為運氣愛上了你,那就杯具不遠了。

我們容易承認自己並不適合做老闆、從政、或者當羽毛球運動員。但要承認自己並不適合做投資,恐怕很難。因為投資一方面是那麼容易進入,另一方面這個市場裡又充斥著“投資很簡單、3線無敵戰法、屠莊寶典”等迷惑新手的調調,再加上媒體追捧的股神層出不窮,總讓大堆人感覺自己能打開阿裡巴巴的大門。

很多人總是關心波動性,而忽略了總目標的達成。就像總是對技巧性的東西著迷,卻意識不到最值錢的是規律性的東西。看問題是就現象研究現象,還是從現象看到本質,是能否進步的關鍵性差異。踏實不是來自短期的收益率,而是每年自己是否都在進步?看不見的努力,未來總會以看得見的結果顯示出來。

複利的神奇建立在“可持續性”和“避免虧損”兩個條件上。不建立在這2個前提條件下的“財富增長”都可能是昙花一現甚至面臨一次打回原形的。執著於短期的漲跌波動,真是花極大精力處理P大點兒的事兒。價值投資不是向巴菲特或者哪個大師效忠的遊戲,其實我們是忠於複利。不懂這點,背口訣也無用。

有一種生意既讓我豔羨也讓我恐懼,就是為國際巨頭提供某種配件設備的。這類企業如果可以加入巨頭體系就自動加入了其巨大的市場,往往帶來極高彈性的業績爆發並獲得追捧。但這類企業的問題就是其價值創造非常的不穩定,缺乏終端市場把控,大訂單難預見,技術更新風險高,對退出時機要求很高。

越來越覺得作為一個投資人糾纏在具體業務細節甚至經營數字上可能並不是明智的。在可能缺乏足夠的專業理解和企業具體信息時,過於細致的“預判”往往謬之千裡而不自知。但對於企業發展的長期驅動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強度、可持續性,及其是否具有顯而易見的巨大商業價值,則是可以做到且必須做到的。

企業的長期判斷比短期更難嗎?其實越是在較短的時間内,企業的經營越是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幹擾而呈現“不確定”。但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内,企業的經營結果則極大的與其外部環境的大趨勢+自身競争優勢+生意的特性等強相關,而呈現較高的“必然性”結果。其實投資人的情況也是如此。

我認為長期預計比短期預計更容易。當然他們預計的“不是同一個東西”:長期關註的是空間、驅動因素以及競争優勢等穩定性因素,這些也許與短期業績並不完全“同步”,但不能說這是“悖論”。短期的業績預測反而非常困難,要說對細節和專業的了解沒人超得過高管,但高管預測照樣經常偏差很大。

我個人看到的短期業績預測經常錯的離譜。一些預計準確與其說是估算的準,不如說是企業正好處於一個業務狀態的慣性中較為穩定罷了。很多本身業務環境不穩定,或者企業正處於較大經營狀態變化的,業績一出來經常讓市場大跌眼鏡。當然這不是說短期業績完全幹瞪眼算了,只不過判斷的輕重主次而已。

長期與短期預計的“悖論”是指:長期業績由短期業績組成,所以預測不了短期業績也就預測不了長期業績。但這裡的長期預計並不是“業績”更不是“精確的業績”,所以也無需“n個短期疊加”。短期業績有穩定性的一面,因為具有業務的慣性。但它同時更有易變的一面,因為可以幹擾、調節、影響短期業績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現在的中國社會很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優點是開始獨立思考,不再被父母的唠叨所左右,開始用超越上一代的價值觀來看待事物;而缺點是喜歡將叛逆當做一種正確,經常忽略了事物真相本身而認為只要叛逆就是好的、對的。不能因為不成熟而否認這種進步,也確實需要時間最終去成熟。

在一個幾十億人的星球,學會找到正確的談話對象是重要的事情。換句話說,學會避免那些毫無必要的談話就能使你比那些熱衷於“辯論”的人憑空的多出來很多的時間。特別在投資上,真理很多時候並不是越辯越明,反而很多人在辯論中自我強化。讨論並非毫無必要,但恰當的對象才能產生益處。

很多人忘了,護城河只是價值的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比如公共事業公司往往具有更強大的護城河。護城河只是“保護”作用,真正的城堡則是“商業價值”,兩者結合加上錯誤定價才是“投資價值”。好生意一定是符合dcf三要素原理的(創造現金、高持續性、尚處於價值週期的初、中階段)。

什麼是商業價值?我看就是企業對客戶創造的利益的貨幣化。所謂商業洞察力,就是搞清楚:1,客戶是誰?有多少?2,為客戶創造的利益有多重要?有多大?3,客戶利益是否能轉化為貨幣?4,這個過程的可持續性?5,潛在機會與風險的配比有多吸引人?這種洞察領先市場的程度,與收益空間成正比。

與研究成功的企業一樣重要的,是觀察失敗的企業。成功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失敗的因素有時更具有共性。思考清楚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失敗,已經大幅度的提高了成功的概率。不僅投資,看待國家社會變遷也類似。既要對成功案例總結,更要思考失敗案例的原因。否則,只能是無聊的口水仗。

業績披露日就像企業交出一份成績單,然後資金蜂擁追捧。追逐業績屬於“可以理解的錯誤”。正因為可以理解,所以被認為理所當然,而忽略了其本質是“錯誤”。重要的不是分數,而是理解why?重要的不是追逐,而是業績爆發之前的洞察力。我不關心EPS高了幾分錢,我只關心態勢是否如料,且依舊?

一個好的公司必須既要做正確的事,也要會正確的做事。前者指事業符合社會發展大勢和商業規律,後者指懂戰略並能合理調動經營資源來達到目標。如果,它又恰好是“小強”特徵(以前讨論過),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持有。而小聰明總會引誘人去做加法,但過後你卻發現,所有的加法都做成了減法。

差異化競争優勢往往來自於企業的“打破常規”。我在很早以前就在一篇博文感歎到好企業家的特徵就是“難以理解,經常做一些普通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其實本質上這又很好理解,正常的方法誰都會做,那麼也就不可能做出什麼不正常的成績。而這難以理解與理解之間,可能就是緣分。

人們喜歡用收益率去衡量決策的正確性,但事實上是否是正確的決策與一定期間内的收益率結果並不正相關。關鍵在於任何決策都無法避免偶然性,而結果(特別是短期的)卻可能被偶然性極大的左右。恰當的決策不追求小概率下的大收益,而是避免大概率下的大失敗。不理解這點,就不可能分清運氣和能力的差別。

正確的決策關註推論的邏輯過程、建立在怎樣的事實基礎上、以及在市場定價前表現出的風險機會比。這些並不能確保你成為收益率明星,但可以最大限度使你不再是“隨機漫步的人”。混亂的邏輯碰上恰當的運氣可能帶來階段性的高收益率,但如不自知這點,這個收益率只是提供了自掘墳墓的鏟子而已。

所謂的超額收益,不管是在實業還是投資領域,都必然要建立在某些強大壁壘上。投資人經常叨叨企業的護城河,但有幾人評估過自己的護城河呢?商業洞察力、對風險的敏感、對市場定價原理(估值)的理解,是我認為投資中最高的3大壁壘。三者皆備必為傑出投資者,某一面突出也有機會成為優秀投資人。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