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圖在兩百年前,或許並沒有認識到全球貿易如今在全球經濟上如此重要的地位;而比較優勢理論,卻一直指導著貿易政策,投資理論的演化。比較優勢理論邏輯上講是地區或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差異導致勞動力成本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好之間互補,形成不同優勢的國際分工,而形成貿易利得,對於貿易的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某種角度上來說,我們的投資的邏輯思維,必然跟比較優勢理論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必然走向經濟全球化,投資全球化。而伴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這個趨勢愈發明顯。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聽到我們的基金經理或者投資人這樣描述:中國銀行業市值占市場總市值多大,可能就這個行業沒空間了,醫藥TMT行業占總市值多小,可能未來空間巨大,用不同市場市值占比的差異這種觀點來類比看待某些行業未來的空間,這個角度的邏輯是不同市場的各個行業在各個市場中是均衡為前提的。然後,事實現實中卻絕對不是簡單如此,在用比較優勢角度去看,我們會發現各個市場不同行業市值占比是差異明顯的,因此用比較優勢看待全球資產行業配置角度上,僅僅市值占比簡單認識是很大漏洞的,不均衡的根本在於比較優勢的差異,用比較優勢看待才更符合邏輯。
投資者如果仔細一想各個國家或者區域的行業特點,很顯然會想到比較優勢的。一些簡單的思考:時裝奢侈品,可能就想到巴黎,想到米蘭;高科技前沿可能就想到矽谷;金融銀行就自然華爾街,倫敦,東京,上海。如果上升到地區國家之間,比如中國東部與西部的產業差異,中國與美國整體的差異,這些都是很顯然體現比較優勢的差異的。這說明,產業角度,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差異極大的。如果我們用比較優勢理論去看待這些差異,無疑將對我們思考行業產業的競争力是幫助很大。我們應該選擇在全球或者某個區域,具有比同行更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投資。這對我們全球資產配置是非常關鍵的。中國的優勢是什麼,可能前十年是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而美國是技術密集型,高科技為主的比較優勢。所以,這個角度,中國未來走向全球的公司可能大數上就是勞動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事實上也很顯然,前十年中國就依靠這個優勢強大為GDP第二。而金融危機後的美國則利用高科技,蘋果,微軟這樣的公司帶領道指標普創新高。而如今,我們面臨勞動力成本優勢弱化(東南亞,非洲相對中國的優勢),而經濟也在加大轉型,股市權重股都以週期重資產為主的公司表現不佳,熊市已過五六年上證還徘徊在2000點附近。
其實,一些朋友喜歡持有國粹的公司,比如白藥,片仔癀,茅台這類的企業。這些企業就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在全球具備比較優勢。蘋果在科技創新裡面具有比較優勢;LV香奈兒在服裝奢侈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三一,中聯重科在機械工程領域勞動資金密集型角度稱霸世界;魯泰B則高端紡織,東南亞無法做到,歐美又無優勢,而導致魯泰B具備全球比較優勢。而很多企業,僅僅在某區域具有優勢,全球角度是無法具備優勢的,因此這類企業大概率走向全球是偏困難的。在資本全球化投資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學會發現比較優勢,尋找產業企業在全球產業鍊中具備相對應優勢的企業進行投資,這對於我們思考投資,認識企業發展趨勢是很有幫助的。也可排除簡單市值占比來看待企業空間的認識缺陷,真正認識到並尋找投資到具備比較優勢的企業。
全球一直具備比較優勢的企業,往往強者恒強。同類同行,而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企業盡管市值占比很小,但往往並不能提升其市值占比。如果朋友們能找到中國能走向世界的企業,具備持續穩定全球競争力(比較優勢)的企業(例如:格力電器),可能這是一筆長期不錯的投資。
孔浩陸家嘴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