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投資人買股票,老是喜歡買行業裡平庸的二三流企業,拿弱勢的二三線股。理由很簡單,一流企業、一線股漲了這麼多,該輪到二流企業、二線股補漲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此投資會有好的回報嗎?如果您在1997年看好家電行業,但買的是四川長虹而不是美的電器、格力電器,14年後,您的投資虧損70%以上,而美的電器、格力電器股價翻了十幾倍;如果您在2000年看好房地產行業,但買的是中房股份而不是萬科,11年後,您的投資回報基本為零,而萬科股價翻了十幾倍;如果您在2003年看好白酒行業,但買的是水井坊、老白幹酒而不是貴州茅台、泸州老窖,8年後,您的投資回報只有四五倍,而貴州茅台、泸州老窖股價翻了四五十倍;如果您在2006年看好醫藥行業,但買的是國藥科技、哈藥股份而不是一致藥業、雲南白藥,5年後,您的投資回報只有60%-100%,而一致藥業、雲南白藥股價翻了七八倍。
投資,選對行業很重要,在行業裡選對企業更加重要。最近,聽到不少投資港股的朋友抱怨,李甯跌得太慘了,從去年4月的30港元一路跌到了今天的7港元,20元抄底浮虧都達65%。這些朋友一方面埋怨消費股不靠譜,一方面反思自己對安全邊際的理解不深刻。如果是這麼想,那我只能說未來你們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一流企業不買,拿著二三流企業虧錢了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在運動服裝子行業,只要有耐克和阿迪達斯這樣的優勢品牌存在,李甯的發展註定會非常艱難。因為李甯跌幅慘烈而否定消費股、搬出所謂安全邊際是十分可笑而且毫無根據的。無論李甯怎麼跌、市淨率市盈率怎麼低,去年4月到今天耐克的股價上漲了40%,市淨率市盈率依然有4.5倍、22倍。
買股票,尤其是看好並投資一個行業,一定只能買行業裡的一流企業、一線股。只有一流的企業,才有持續不斷的競争力,才能在行業競争中最終勝出;只有一線股,漲幅才最為迅猛最為持久,才能持續不斷的給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絕大多數行業都有一個興衰週期,興起、發展、成熟、衰落是四個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興起階段,行業的潛在需求巨大而供給極小,經營者利潤豐厚,不斷吸引著新的經營者加入,這是一個跑馬圈地,大家都賺錢的時期;發展階段,行業需求平穩增長,行業供給快速增長,此時開始出現競争並越來越激烈,一些優勢的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而一批經營不佳、營銷不善的企業逐漸沒落;成熟階段,行業需求緩慢增長,行業供給平穩增長,此時處於競争末期,行業格局已經相當明朗,幾家優勢企業品牌影響力巨大,控制了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弱勢企業不是被並購就是被迫退出;衰落階段,行業需求基本停滞甚至萎縮,行業供給緩慢增長甚至下滑,此時即使是優勢企業,經營也不易,成長極為緩慢,只能維持原來的利潤水平。
行業興衰週期的四個階段我們很難嚴格區分,而其中哪些企業是一流企業我們也很難下定論。尤其是行業的興起和發展期,哪些企業會成功非常難判斷,這導致我們選擇股票時會很困惑。如何能在衆多企業中,發現潛在的勝利者和大牛股呢?我想,有三個核心指標投資者要重點關註。一是淨利潤增長率,二是淨資產收益率,三是股價強度。
淨利潤增長率是指,過去兩三年、當年和預期未來一兩年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增長率。看過去是了解企業歷史經營的好壞,看當年是熟悉當前企業的狀況,看未來是預計企業的成長速度和空間。只有淨利潤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才具有一流企業的品質,才有成為一流企業的可能。非經常性損益一定要扣除,偶然所得對企業的長遠經營無任何實質影響,正如暴發戶永遠不能成為貴族是一個道理。
淨資產收益率是指,考慮了財務槓桿之後的淨資產收益率。財務槓桿越低,淨資產收益率越高,企業越優秀,越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有些平庸企業,面對強勢企業的競争壓力,往往大額舉債,放大財務槓桿以維持原有的經營水平。遠高於同行業的舉債經營本身就代表該企業競争力不足、成本控制不力和銷售回款不佳,這種企業的利潤是虛胖的,有隐患的,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股價強度是指,市場上漲時企業股價的漲幅是否領先於行業的漲幅,市場調整時企業股價的跌幅是否小於行業的跌幅。那些漲幅遠遠領先於行業平均漲幅,跌幅遠遠小於行業平均跌幅的企業,中長期來看都是一流企業和一線股,很值得投資者考慮。而那些股價漲的時候畏畏縮縮,跌的時候一馬當先的企業,往往都是平庸企業和垃圾企業,我們千萬要回避。
上述三個核心指標缺一不可,要綜合研究分析。需要提醒投資者註意,投資處於成熟末期、衰落期行業的企業股票要極為謹慎。另外,規模和名氣並不是判斷一流企業和一線股的標準。有些大而僵、名氣過時的企業和“股市僵屍”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