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面對市場如履薄冰

2013-07-15 13:27:31

初夏的上海,如這半年的股市,越來越熱。在浦東世紀公園旁的民生路上,聚集了不少私募基金,這裡被稱作私募一條街。經過08年的熊市和09年的小幅反彈,一些私募基金取得了較好的業績,呂俊正是其中之一。

他依舊戴一副無邊眼鏡,著一件白色襯衣,儒雅沉著,但正如其創辦的公司名“從容”一樣,言談間,他似乎更多了幾分自在和淡定。

並購套利成就08年經典

一年多來,呂俊的從容投資公司已發行了9只信托產品。其中,“從容”一期、二期、三期在單邊下跌的08年獲得了不菲業績,整體平均只虧損了7%,遠遠低於同期大盤和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的跌幅水平。

“除了倉位低至零以外,去年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成功佈局攀鋼系的並購套利。”這是呂俊在08年最為滿意的一件事。

去年底,“攀鋼系”發佈公告宣佈重組申請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由於停牌前的“攀鋼系”旗下攀鋼鋼釩、攀渝钛業、長城股份三家公司的股價均遠遠低於換股價格,產生了相當大的套利空間,尤其是四季度鋼釩權證一度大漲,早早重倉其中的呂俊因此收益頗豐,這一操作將其管理的信托產品的淨值拉升了7個百分點。而當時卻沒有一家基金超比例(持有權證數量達到或超過可流通數量5%)持有該權證,反倒是在其一度下跌逾30%的三季度,一些曾經重倉持有的基金不堪虧損而奪路狂奔,導致淨值甚至下跌了10%以上。

“做投資,風險控制永遠排在第一位。”呂俊說,風險控制並不等於止損,到了“止損”這一地步已經晚了,而是要未雨綢缪,事先做好防範,從行業研究、選股等開始貫穿整個流程。他引用了巴菲特的那句名言:成功投資的第一要訣是不要虧錢,第二要訣是永遠不要忘了第一條。但在這個混沌的市場中,這句話卻遠遠不如巴菲特關於價值投資的言論被引用得廣泛。

上海鑫獅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邁克吳曾經大肆批判“中巴”(號稱“中國巴菲特”的私募)在實際操作上是“機械價值派”,發行信托只是像資金寄生蟲一樣賺取客戶管理費。但對於呂俊,卻有著較為中肯的評價:“我是按業績評分,拿事實和數據說話。小心駛得萬年船,呂俊是彈性很好的職業經理人,選股和選闆塊能力較強。”

他把呂俊歸於堪執牛耳的私募基金“五壯士”之一,其餘四位分別是博頤的徐大成、星石的江晖、武當的田榮華和民森的蔡明。“在08年熊市中淨值不能跌破20%,這是對一只私募基金風險控制能力和常識判斷的底線。他們五人代表的公司,我認為在未來具備越做越大和在中國市場上運作對沖基金的能力。”

而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私募基金評級機構負責人則告訴記者,“雖然呂俊的產品在今年表現不算最突出,但是如果讓我選擇,我會買他的。”他說,如果一只產品跌了40%後來反彈了50%,而另一只跌了15%後來反彈了30%,大家肯定都願意“表揚”前面那只基金,而實際上後一只基金才更穩健更值得投資。

目前從容的客戶中有不少都是以前呂俊在公募時期的基金投資人,吳女士正是其中之一,她在去年認購了從容優勢一期。“一年多來30%的收益,我很開心也很滿意了,畢竟去年這樣的市場,它最差的時候也才跌了15%,而我的指數基金已經虧得一塌糊塗了!”

吳女士以前買過上投摩根的中國優勢,算得上是呂俊的“鐵桿”投資人了。“因為投資基金也好,信托產品也好,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它的管理人,既然我不是專業投資者,那麼市場不好的時候他做得不好我肯定做得更不好。”

發揮個人價值的人生足迹

彼得·林奇曾經說過,如果一個行業太熱門了,競争者拼命進入,競争就會激烈到誰也賺不到錢。這一投資理念,呂俊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貫穿到了自己的職業選擇中。

1995年,呂俊從武漢大學畢業,放棄了招商銀行年薪十萬的工作機會,進入武漢證券交易中心,開始了自己熱愛的證券投資生涯。“當初之所以放棄高薪的機會,是因為不想做大機器上的螺絲釘,希望能規避密集競争,發揮個人價值。做投資,最能發揮個人價值,所以我選擇了它。”

此後,呂俊轉戰平安證券,2001年被國泰基金看中,紮紮實實地在有色等幾個行業做起了上市公司研究,而在他擔任基金金盛基金經理之後,這只基金的業績迅速上升,很快躍居同類基金前列。接手國泰金鷹基金後,又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將金鷹提升成五星基金。到了上投摩根時期,呂俊所管理的中國優勢基金多次獲得金牛基金稱號,成為公司投資領域名副其實的“靈魂人物”。

2007年底,呂俊離開上投摩根,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事實上,公司早在2007年11月6日就已成立,在那個全民看多的年代,加上其個人的號召力,資金募集絕對不成問題。但呂俊認為在4000點以上是無法投資的,所以一直到08年3月份才推出第一只產品。

從公募到私募,呂俊已經適應了環境的變化,他感歎道:“工作以來,終於有了自己的一間辦公室!”其實,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張辦公桌,除了電腦顯示屏,桌上散亂地放著各大財經類報紙。隔壁就是交易室,中間以玻璃隔開,直接打電話就能指令交易員下單。

呂俊說自己從來不會因為投資而睡不著覺,他總結自己最大的特點是獨立思考。“太多人混淆故事和現實,我們必須學會去質疑公衆的一致判斷。”

他舉了去年投資房地產闆塊的例子。08年他的研究團隊調查發現,每年有1500萬人湧入大城市,房地產存在剛性需求,此外老百姓的購買負擔能力上升了30%,首付下降而利率又降低。調查研究的結果使得他們當時作出了一個與市場觀點相反的判斷,“我覺得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如果房地產不行了,幹脆就別投資了,把錢直接存銀行得了。”呂俊笃定地說。

面對這一波在絕望中誕生、在猶豫中不斷向上的行情,呂俊認為,現在的市場既不是熊市,也不是牛市,只能說短期沒有繼續向下的風險。因為牛市的基礎是業績,但我們沒有看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政府的投資只能算打針治療。如果未來企業業績能逐步好轉,股市就會比較穩定,因此投資者對今年的市場回報不能有過高的預期。

近期,基金專戶理財“一對多”正式開閘,在市場上炒得沸沸揚揚,對此呂俊並不擔心。他把市場比作森林,有大樹、有小草、有灌木的生態系統才算完整。相反,他的“擔憂”不在現在而在未來,“我非常擔心的一點是,將來如果有別的私募短期内業績做得很好,我們求的是穩健,但互相比較不可避免,結果會不會導致我們風格的偏離?很擔心!我還是希望能跟自己比較,盡量不栽跟頭。”

提前撤退 不涉險境

曾跟呂俊一起共事的朋友給出了這樣兩個評語:嚴謹、精確。的確,面對市場,呂俊十分謹慎,言語間經常出現的詞便是“證據”。

“主題投資,必須用證據來證明是真實的,即使是講故事,到一定時間也要證明它不是假的。如果莊家說完了一個故事,又開始說另一個故事,那麼最好不要相信他。”

“現在投資者已經不能再往新能源裡砸錢了,而是到了等證據的階段了,後續的行業發展需要證據的支持,比如锂電池汽車,每年有多少這樣的汽車上路,太陽能利用率有多少等等,三五年後誰能在市場裡生存下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呂俊說話不緊不慢,偶爾還會沉思一下再開口,他始終對市場保持著謙遜、敬畏的心態。回顧一年多來的私募生涯,他只給自己打了80分,“最關鍵的還是風險控制,尋求絕對回報的前提是避險,我希望自己在接下來一年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採訪中,呂俊多次強調對風險控制的重視,在投資上則始終希望自己能先人一步,“先發現,先介入,先退出。我不會去追逐蠅頭小利,也不會去捕捉難以確定的‘機會’。尤其是當投資標的運行一段時間,超出價值區間,接近價格頂點之際,一定要提前退出,不涉險境。”

一直以來呂俊都很有如履薄冰的感覺,他反對傲慢主觀地定義市場本身的對錯,認為資金推動型和價值挖掘型投資將長期共存,市場不會單純的由一個投資理念把持。

“目前市場上存在一些被異化了的價值投資理念,短期投資者的理念有些迷茫,大家否定了一些東西就要去尋找另一些依托和信仰,像主題投資、趨勢投資現在普遍受到歡迎就是反映了這種心態。” 呂俊說。

他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動態價值投資者,“真正的價值投資是以價值為準繩,而不是以時間為準繩的。一個企業的價值是在不斷變化的,當價值低估的時候就可以買入,價值投資絕不等於長期持股不動。”

從2002年的TCL開始,呂俊每年都能發現一只“大牛股”,“投資的樂趣就在於證實自己的判斷。我相信這個世界是不可知的,未知的領域比我們已知的要大得多,而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始終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過於迷信傳統的觀點和判斷,尤其不要草率地對某個與自己有利益關系的事情下結論。”

在公司的網站上,對於“從容”一詞,有這樣一段釋義:“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急促者,氣盡也,從容者,氣初也。”具體到投資,呂俊歸結了十六個字:價值為本,從容投資,順勢而為,絕對回報。也許正是因為從本源上真正滲透、領悟了“從容”的精髓,呂俊才如此偏愛這兩個字。

“我們唯有穩一點,慢一點,才能在市場裡走得更久,更遠” ,這是呂俊的信念。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