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這樣,胡錦濤同志才在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標準,即八榮八恥,提倡以誠信為榮,以不講信用為恥。
一個社會的信仰、信念、信心和信任,反映了這個社會整體的價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社會的印象和感受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和印證的。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信用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内涵和因素。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我們必須強調增強自立意識、競争意識、效率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以及開拓創新精神的同時,還要特別強調增強人們之間的信用觀念,培養人的信用素質和信用道德,努力建設信用社會。
中國從古以來就有講信用的優秀傳統。不過,中國古代信用觀有兩重性。講究忠義節信,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種情形;而主張知人知面不知心,隨機應變,大丈夫能屈能伸,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又是另一種情形。如果再深入推究一下,還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講信用,比較多的是單向性的,不大強調信用的雙向性。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後會出現那樣多的不講信用的人的文化原因。
從根本上講,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和行為規範,是對別人負責也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責任感的具體表現,因而,這也是一種雙向性的信用關系。彼此都講信用,社會才能有信用;相反,不講信用成為常態,這個社會的法制和道德將大打折扣。所以,建設信用社會,是落實和諧社會建設和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具體措施。
信用社會建設,一要大力提倡新觀念和新風尚,從宣傳教育入手;二是必須提高個人特別是企業的素質和能力,講信用還得有實力——人窮志短嘛;三是進行制度建設,改變政府機制,管信用的必須首先講信用——取信於民嘛。三者相輔相成,才能構成整體、發揮合力。講信用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和機制來保障和維系,又要以有素質和能力的企業來推進。怎樣落實誠信為榮?心誠,則信用可見諸行動;力能,則信用能見諸結果。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是素質和能力達不到要求的表現。而所謂葉公好龍則是指,把建設信用社會挂在嘴上,其實仍然是挂羊頭賣狗肉而已。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