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的歷史在經濟學中令人咤舌的短。經濟學家們早就意識到信用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但他們並未熱衷到在此基礎之上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為如此,關於金融市場的早期觀點大多非常直觀,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實業家們提出來的。而對金融市場進行開創性理論研究的LouisBachelier(1900)似乎根本就被理論家和實業家們所忽視和遺忘了。
投資組合理論
以上事實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們忽視了金融市場。IrvingFisher(1906,1907,1930)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為在時間上分配資源的作用--他已經認識到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之後JohnMaynardKeynes(1930,1936),JohnHicks(1934,1935,1939),NicholasKaldor(1939)及JacobMarschak(1938)在他們發展貨幣理論的過程中,也已經開始孕育不確定性(uncertainty)具有重要意義的投資組合理論了。
但是對於那一時期的很多經濟學家來說,金融市場仍然被認為只不過是純粹的“賭場”而非真正的“市場”。他們認為資產價值大多是由資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決定的,因此它們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MaynardKeynes的“選美”類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觀點。
因為如此,很多人對投機行為的研究費了不少筆墨(投機行為即為今後零售所需而進行的商品或資產買入或短期賣出的行為)。比如說,JohnMaynardKeynes(1923,1930)和JohnHicks(1939)在其對期貨市場的開創性文章中論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貨合同的價格通常要低於該商品未來現貨交割價的期望值(Keynes稱之為“正常交割延遲”) Keynes和Hicks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他們的價格風險轉讓給了投機者以換取風險溢價(Cat註:亦稱風險貼水)。NicholasKaldor(1939)則分析了投機活動是不是能穩定價格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Keynes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後來HolbrookWorking(1953,1962)則認為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的動機沒有任何區別。這一論點引發了早期的實證研究浪潮--HendrikHouthakker(1957,1961,1968,1969)發現有利於正常交割延遲的證據而LesterTelser(1958,1981)則發現了不利證據。)
JohnBurrWilliams(1938)是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是“賭場”觀點及資產定價問題的先鋒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價格反映了該資產的“内在價值”,其可以用該資產未來預期股利現金流的折現價來表示。這一“基本派”觀點與IrvingFisher(1907,1930)的理論,以及諸如BenjaminGraham等實業家的“價值投資”方法不謀而合。
HarryMarkowitz(1952,1959)意識到當“基本派”觀點依賴於對未來的預期時,風險因素必須要起作用,從而由JonhvonNeumann和OskarMorgenstern(1944)創立的預期效用理論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Markowitzd在風險-收益協調均衡的前提下系統闡述了最佳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該理論從此成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的前身。
如之前所述,關於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早期觀點早就已經在Keynes,Hicks,及Kaldor等人的貨幣理論中被提及和考慮到,因而JamesTobin(1958)將貨幣因素加入Markowitz的理論中得到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是非常符合邏輯的一步。Tobin有效的論證了經濟個體將通過投資在一種無風險資產(貨幣)和唯一的風險資產組合(這一組合對所有人都相同)來分散其儲蓄風險。Tobin聲稱,對風險的不同態度,僅導致貨幣和該唯一風險資產的組合不同而已。
Markowitz-Tobin理論並不是非常實用。特別是估計風險分散化利益時要求實業家們計算每一對資產收益間的協方差。WilliamSharpe(1961,1964)和JohnLintner(1965)在他們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解決了這一操作性困難。他們論證了只要計算每一種資產和一個市場指數之間的協方差便可以得到和Markowitz-Tobin同樣的結果。由於計算量大大減少到這一模型中少量的幾項("betas",貝塔系數),最優投資組合選擇具備了計算上的可行性。很快的,實業家們就開始運用CAPM了。
CAPM後來受到了RichardRoll(1977,1978)一系列實證上的批判。可以對其取而代之的改良理論之一為RobertMerton(1973)的跨期資產定價模型。Merton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導了後來Cox,Ingersoll和Ross(1985)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他的模型可能離RobertE.Lucas(1978)的資產定價理論僅一步之遙。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可以取代CAPM的理論是StephenA.Ross(1976)的“套利定價理論”(APT)。他的方法偏離了CAPM中風險與資產的邏輯,卻全面發展了關於“套利定價”的觀點。如Ross所聲稱的,套利的理論推導在他的這一理論中並不具有唯一性,但實質上卻是所有金融理論中的基礎邏輯和方法論。如下的著名金融定理解釋了Ross的觀點。
金融學的歷史在經濟學中令人咤舌的短。經濟學家們早就意識到信用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但他們並未熱衷到在此基礎之上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為如此,關於金融市場的早期觀點大多非常直觀,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實業家們提出來的。而對金融市場進行開創性理論研究的LouisBachelier(1900)似乎根本就被理論家和實業家們所忽視和遺忘了。
投資組合理論
以上事實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們忽視了金融市場。IrvingFisher(1906,1907,1930)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為在時間上分配資源的作用--他已經認識到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之後JohnMaynardKeynes(1930,1936),JohnHicks(1934,1935,1939),NicholasKaldor(1939)及JacobMarschak(1938)在他們發展貨幣理論的過程中,也已經開始孕育不確定性(uncertainty)具有重要意義的投資組合理論了。
但是對於那一時期的很多經濟學家來說,金融市場仍然被認為只不過是純粹的“賭場”而非真正的“市場”。他們認為資產價值大多是由資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決定的,因此它們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MaynardKeynes的“選美”類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觀點。
因為如此,很多人對投機行為的研究費了不少筆墨(投機行為即為今後零售所需而進行的商品或資產買入或短期賣出的行為)。比如說,JohnMaynardKeynes(1923,1930)和JohnHicks(1939)在其對期貨市場的開創性文章中論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貨合同的價格通常要低於該商品未來現貨交割價的期望值(Keynes稱之為“正常交割延遲”) Keynes和Hicks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他們的價格風險轉讓給了投機者以換取風險溢價(Cat註:亦稱風險貼水)。NicholasKaldor(1939)則分析了投機活動是不是能穩定價格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Keynes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