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概述
1、期貨市場的產生
現代意義上的期貨市場產生於美國,1848年82位商人發起組織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目的是改進運輸與儲存條件,為會員提供信息;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遠期合同;1865年推出第一張標準化合約,同時實行保證金制度(不超過合約價值的10%),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制度創新;1882年交易所允許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增加了期貨交易的流動性。
2、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資本流動的無國界化進程加快,期貨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第一:商品期貨繼續發展,金融期貨異軍突起。
國際期貨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
商品期貨主要包括農產品期貨、金屬期貨和能源期貨。農產品期貨除小麥、玉米、大豆等谷物期貨外,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隨著新的交易所在芝加哥、紐約、堪薩斯等地出現,棉花、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黃油、雞蛋以及後來的生豬、活牛、豬腩等畜禽產品,木材、天然橡膠等林產品期貨也陸續上市;最早的金屬期貨交易誕生於英國。1876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開金屬期貨交易之先河,倫敦金屬交易所主要從事銅和錫的交易,後來加入了鉛、鋅兩種金屬上市交易,其中以銅最為著名,至今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期貨價格依然是國際有色金屬市場的晴雨表;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的石油危機,直接導致石油等能源期貨的產生。目前,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是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能源產品交易所,上市的品種有原油、汽油、取暖油、丙烷等。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20世紀70年代初,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利率管制等金融管制政策逐漸取消,匯率、利率劇烈波動,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期貨應運而生。從本世紀70年代以來,期貨交易的品種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占傳統主導地位的農產品期貨交易在其絕對量增長的同時,在整個期貨市場中所占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金融期貨發展迅速。
期貨選擇權交易出現並得到了迅速發展。1982年10月1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交易所上市,引發了期貨交易的又一場革命。期權交易與期貨交易都有規避風險,提供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期貨交易是為現貨商提供套期保值的渠道,而期權交易不僅對現貨商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而且對期貨商的期貨交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規避風險的作用。相當於給高風險的期貨交易買上一份保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上的大部分期貨交易品種都引進了期權交易方式。
可以說,目前國際期貨市場的基本態勢是商品期貨保持相對穩定,金融期貨後來居上,期貨期權方興未艾。
第二:交易所合並與聯合趨勢得到加強,第三世界期貨市場飛速發展。
上市相同合約的各國交易所積極聯網,建立相互對沖體系。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悉尼期貨交易所之間建立了這一制度。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之間建立了共同對沖體系。近年來,這種相互對沖制度進一步拓展到各國交易所的雙邊電子交易,提供現代化的通訊聯系,以便各自在本交易所買賣對方最熱門的交易品種。
期貨交易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紛紛走上交易所合並的道路。1994年紐約兩家最大的期貨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和紐約商業交易所宣佈合並,共用一個交易大廳。期貨市場的兩大巨頭------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也有過合並的意向。日本的期貨交易所從原有的10餘家合並為現在的7家。法國國際期貨交易所和巴西商品期貨交易所都是在兼並了國内其他交易所的基礎上組建的綜合性交易所。期貨市場是一個通過現代化通訊手段聯結起來的集中統一的公開市場,市場規模越集中,價格形成越公平、統一,市場流動性越大。在市場競争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的情況下,在相同營業時間的時區内,同一上市品種幾乎不可能在多家交易所同時取得成功,因此,聯網、合並不失為擴大交易規模和發揮市場功能的有效途徑。
第三:交易手段不斷創新。
期貨交易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幾乎是保持同步的。傳統的期貨交易是以場上公開喊價的方式為主。隨著現代電子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期貨市場打破了時空限制。採用電子化的交易方式,只要期貨經紀商的計算機終端與交易所主機聯網,就可以向主機輸入買賣合約的信息,由主機自動撮合成交,大大改善了期貨市場交易指令及價格信息的傳送狀況,使分佈在各個地方的交易者都可以從終端上得到同樣的價格信息,迅速進行交易。現在,即使是那些堅持傳統的公開叫價方式的交易所,也都普遍配置了先進的電子通訊設備。
期貨市場是一個公開的信息市場。在現代通訊技術廣泛應用情況下,信息的傳遞打破了時空界限,使全球聯為一體,形成期貨市場的信息國際化,使價格發現功能、信息資源共享體現得更充分。
3、中國期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中國期貨市場產生的背景
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價格改革最早從農產品開始,現貨價格不公開和失真以及市場缺乏保值機制,引起了領導和學者的關註,能不能建立一種機制,既可以提供指導未來生產經營活動的價格信號,又可以防範價格波動造成市場風險,80年代後期,一批學者提出了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設想。
第二、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階段
1)、1990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經國務院批準,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引入期貨交易機制,邁出了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第一步,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成立,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屬商品交易所開業,1992年9月第一家期貨經紀公司---廣東萬通期貨經紀公司成立,標志中國期貨市場在經歷了40多年後重新在中國恢複;
2)、上海糧油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的相繼成立以及期貨經紀公司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當代期貨市場進入了一個無序發展時期;
3)、監管能力的制約以及法規的滞後,交易所與期貨經紀公司利益的競争,導致市場違規事件時有發生,1994年下半年開始,國内期貨市場進入整頓期;
4)、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寫入“十五”發展綱要,中國期貨市場開始有所複蘇。
註:1、黃大豆:種皮為黃色,臍色為黃褐、淡褐、深褐、黑色或其它顔色,粒形一般為圓形、橢圓形或扁圓形;
2、轉基因大豆不得以標準品或替代品交割;
3、標準品交割價=交割結算價;
4、替代品交割價=交割結算價+替代品升貼水+質量差異升扣價;
5、質量檢驗標準及方法按照GB5490~5539-85《糧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檢驗》執行;
1/4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