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流行“做價值投資的這幾年虧慘了”的說法,舉例的都是40元以上買中石油、140元買中國平安。事實是真正遵循價值投資的沒有虧慘,很遺憾的是,即使是被稱為最慘的近三年,收益率比指數要高得高,所以最近6個月少賺錢、不賺甚至小虧我們也睡得著覺。
2007年在中石油上市時買入的是價值投資者嗎?那是典型的賭徒;120元、140元買中國平安是價值投資嗎?那是典型的賭博。巴菲特不會這樣買,索羅斯也不會這樣買。
按照價值投資的原則,是不可能隨便增持的。在2007年6月底後我們就禁止任何買入,只是如果價格不是特別高或企業經營沒有問題的話,可以不賣出,當然我們在07年10月前後選擇了賣出,包括在2009年7月我們也選擇了賣出。這就引出投資與投機的區別,前面有網友提出巴菲特與科斯托蘭尼是兩個不同的路子,我怎麼也引用科氏的話?我覺得我們有時候要從多方面學習別人看問題的思維邏輯,成功者必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可能他們操作策略並不一定相同,但是分析企業、商業形勢的邏輯卻可能是一致的。後半篇博文中我再闡述。
假如1986年微軟上市時的市盈率是80倍而不是6倍,那麼24年後從投資微軟所獲得的收益比不上同一時期投資富國銀行的收益。蘋果這10年漲得是挺風光的,可是在上市後的20年,投資蘋果所獲得的收益相比同期的富國、花旗、美國銀行,同樣不咋滴。
50年來標普500指數新加入公司千家,添加最多的為1976年,60家新貴進入,其次是2000年,為49家進入,這或許能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為什麼1975年、1999年巴菲特遠遠跑輸了指數?因為他沒有買入大量快速成長的“新貴”以讓自己的成績看起來更漂亮。
然而,50年後的事實證明,標普500指數原始成分股的表現要領先於後來新加入的千家新公司股票。為什麼這些公司在利潤、銷售額甚至市場價值等方面都比老公司增長得更快,並且引領世界經濟,但投資它們的表現反而會落後?因為投資者為這些新公司的股票支付了過高的價格。
巴菲特買的可口可樂20年才10倍的收益,華盛頓郵報30多年的收益按現價也不到100倍,以至於常常有人挑釁說老巴的投資成績實在不咋滴,他成為世界首富、二富全憑的是運氣。他沒有挖掘出微軟,沒有挖掘出谷歌,沒有挖掘出沃爾瑪,沒有挖掘出思科……50多年來,巴菲特從來沒有獨具慧眼最早發現偉大的公司,看上去巴菲特的投資水平真的不咋滴。
與現在A股的景況正好相反,在美國股市當時這些不確定性很強的小企業上市時和上市後長時間市場出的價是非常低的,當時估值普遍低於藍籌股1倍以上,1996年比爾.米勒買戴爾時也是6倍的市盈率,漲了1倍後,許多機構都認為估值很高了賣掉了。無論藍籌股或小盤高成長股,無認是新技術行業或者是傳統的行業,高估時買入都不是價值投資行為。
現在回到前面的話題,在很多場合甚至年報中老巴多次引用彼得.林奇的話,但其實林奇與巴菲特也不是真正的同一個路子,林奇、科斯托蘭尼、索羅斯、羅傑斯在本質上一路人,他們是一種大投機,既不是真正純粹的投資,當然也絕不是大衆那樣的名為投機實為趨勢賭博。但巴菲特與他們之間還是有一條最本質的線是連著的,那就是安全邊際,這也是他們與小投機手或賭徒的本質區別。
面對中國記者問到為什麼把比亞迪與中石油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公司進入投資組合時,巴菲特回答的卻是本質上相同的東西——“不過買這兩個公司(股票)的共同點在於:我買的時候這兩個公司的價值都是被低估的。”8元錢買比亞迪的巴菲特是價值投資者,但是1年後在80元買比亞迪的一定不是價值投資者。
巴菲特認為高估的已經不值得買的,他們不大可能會認為還是低估的可以買;巴菲特認為低估的,他們也不大可能會認為還高估的厲害,這就是為什麼2009年時巴菲特與索羅斯買入的股票有6只相同。區別在於,估值合理或不是特別高估時,巴菲特可能會賣但也可能不會賣掉,但投機者則認為既然不值得買就應該賣掉,甚至做空、用槓桿,比如科斯托蘭尼認為“繼續持有”的建議是胡鬧,如果證券帳戶裡放著已不會再買進的股票,那便必須要賣掉,有什麼理由要保留顯然已經不會再上漲的股票?
投機與投資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迂回的餘地,焦點在於投資者是假定自己“不知”,而投機者是假定自己“知”。所以如果沒有真正理解投資,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理解巴菲特在1990年代末期沒有賣掉可口可樂。再比如索羅斯,賣空英鎊、泰铢甚至包括港元,都是基於嚴謹的基本分析,在那時確實是大大高估的,像泰國與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在1990年代的前半個年代經歷過熱錢的狂熱追捧,香港在1997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美元,基本達到一個收入的極限,可現在大多數人老是把3千美元時的中國與3萬美元以上的日本、香港、美國比。只是可能索羅斯錯誤的估計了中國大陸對香港的支撐作用,所以這就是投機的危險。如果他只是把已經持有的英鎊、泰铢、港元賣掉,那就是價值投資行為。(文/選自《蘭薰桂馥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