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析思維與物質(股票等)形式的關系與應用

2011-06-30 08:59:43

習慣了,很容易變的麻木的。包括思維和行為。

其實這帖子很難寫,因為思維的這東西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解釋或者表達清楚,算是一種“姑且妄之論”吧。

這個世界,從混沌無極而有太極兩儀始分陰陽。思維物質由此得名,乃分別方便之意。

上下、善惡、左右、前後等等識別,分為數字而累積直線,有別陰陽而循環往複。

一般論,人的思維大概可以分為四種表現形式。即身體支配、感受狀態、綜合心理與特殊意義的“思維本質”。

基本來說,身體支配是一種本能;感受狀態由於受到身體為主的形式限制,基本從思維的屬性上來說兩者是類似的,但前者由身體到大腦,後者由“識型”到思維表面。

綜合心理狀態,相對意義較大,包括我們學習到的知識,週圍環境對我們的影響等等,是賴以生存的主宰。

特殊意義的思維本質。不是指純思維,而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在上述三者的基礎上的“思維與身體(物質)”完美結合的狀態(千萬不要玄學化與神秘化)!

然後我們來解剖一下思維在和我們身體發生關聯是的過程與狀態,就好容易理解多了:

比如我們看股票時,眼睛看到的是K線“形狀”。形狀是什麼?是所有類似“形”之對應思維的一切,反映到了腦海裡。而此時的思維模式,已經在學習工作社會等等的專項教育和潛移默化下養成了習慣,“見色而起意”!此意原本是分別的方便作用,因執著數字形式,則使心等同於“物”的實有概念。物質的嘛,看到的到摸的到,稱為實有。所以數字邏輯便由此而派生,行一“直線”思維!

而在生活中,我們的“高興、痛苦、快樂、悲哀”等等,都是由“形”而導致的。可問題在於,“思維”在哪?一個蘋果放在那,可見。思維也有“蘋果”對應,能見嗎?從這個角度來說,思維的本體是“空”,物質的本體是“有”(這樣說是建立在一個相對的層次上闡述)。

技術呢?如果單以“形”而言,確實可以通過“模型”數字化的模式來進行預測與分析和判斷。可仔細想想,其實這是一種“理論”。數學化的模擬,或者虛幻的數字。所以,答案永遠有三種可能性:漲、跌、平。

我們使用技術,不是技術使用我們。所以,技術一旦賦予了其“思維”的空性,便也因此獲得了新生,而成為一種“生命”的能量。前提是“我”不被“形”所惑,且通過鍛煉練習能達到此中“境界”。這種練習的目的就是首先要通過自我“心與身體”的融合讓思維進入到這種狀態中,而不是一種“空談”。

争論了那麼多的技術有用無用論。根本不在“技術”,而在於本我。

生命之大,大於無形。我們是高級動物,因為多了一顆“心”。用這顆心去探索生命的本質,那一切都將廣闊無限,“形”只是一種“隨機”的發現,是“緣”隨機的組合體現,然後被我們的眼睛和感觀等發現與感受到了而已;如果以“物”的反映思維,當作我們的主宰,那麼“物化”的對應思維模式將是一切變得呆滞與死亡,有句名言說的好“你不可能用一只腳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為什麼?一切都在轉,“物化”的規則將讓你的思維失去生命的色彩!

不去執著了“形”,不去“固化”了對應的思維,才可以讓我們慢慢靜下心來,這叫不靜自靜。不需要強迫自己靜,明白了道理,融入身心,自然而然你就不會在被假相所迷惑。這樣才能看清問題,才能看到形式的關鍵,才會正確的對待“技術”(所謂的心理素質、心態)。

因為“技術-形”無所不在,隨時隨地因為所以和聚合離散,各種概率可能隨機而發。對於純“形式的物質”而言,隨其發展,順其趨勢。

股票是物質,可股票市場是人事的應用。是有人在背後“引誘”著股價出現波動。那麼,重點就在於此了。不被“形惑”,自然就會看到“人”。他想幹什麼?這就是股票漲跌的實質。有利可圖,那就拉;方便降低成本,那就下。除此之外,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原因嗎?

圖形漂亮嗎?買就上當。參與者受形惑而物化思維呆滞,而引誘者卻利用“色”之分別趨勢進行謀略對策。所以上士伐謀,下士伐戰也!

寫的比較雜亂,實在是這個話題不好描述。而且有些讓人看了“似懂非懂”,讓人感覺“誇誇其談”。呵呵。算是閑談好了,寫的我自己並不滿意。幸好是本著“中間”、“實用”的意圖寫的。想大多數人看了雖不能全部認同但還可以苟同部分内容。

一點個人的體會。。。看過忘過,行過信過。淡淡一笑,各需所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