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是一種自願的買賣行為。它是通過以物易物或用一般等價物易物的過程實現的。交易者將多餘的商品賣出後,買入更需要的商品。通過交易,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律發生了作用。人們在財富增加的同時,提高了商品的效用,也間接降低了人類經濟生活中的整體風險,給社會文明與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動力。在這之前,人類主要通過剝削或掠奪他人的財富來使自己變得更為富有。
在金融市場中,交易以一種更高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是一種以資金為媒介,用電子化的方式買賣某標的物合約,通過低買高賣的博弈手段來獲取風險利潤的過程。本質上看,這兩種交易的目的與效用是類似的。不同之處是,一般形式的交易在註重效用的同時,更關註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金融市場中的交易在註重價格的同時,更關註時機的把握與選擇。
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是,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伴隨著風險的。金融市場的首要特性就是風險與收益的對稱性,無風險就無收益;承受多少風險,獲取多少收益是金融市場中永恒的公理。在這個市場中,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其目的都是獲利。相信這是無人會質疑的一點。但是,金融市場並非是一台和諧的、能給每個投資者帶來財富的機器。這是一個多數投資者都可能損失金錢的地方。面對這樣的客觀現實,卻少有投資者能有清醒的認識。更少有人會相信自己就是那多數損失者中的一員。每一個試圖博取風險利潤的交易者,都相信自己是理性且聰慧的,是幸運且機敏的;相信無論時間多麼緊迫,情況多麼危機,他們都能夠冷靜地運用合宜的知識進行抉擇。其實,無論多麼自信,也不可能出現所有的人都高過平均水平的現象。有效市場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超越市場,所有的機會都會被投資者發現。在一定情況下,任何一種風險投資策略,都只能得到特定的收益率。與之對應的事實是,在金融世界中,最睿智的投資者也很難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來長期地戰勝對手。今天的明星往往會變成明天的笨蛋。理性的經濟學家痛苦地發現,從長遠看,投資的期望值竟然是零。
在這個處處隐藏著風險的地方。投資者除去持有債券或存款以獲取穩定的低息收入之外,無論運用什麼策略,持有什麼合約,買賣什麼證券,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是收益人而不是損失者。從這個角度看,對不同的投資者,風險與收益又是不對稱的。在市場中,只有最善於承受有效風險的投資者才可能得到高額的回報。
在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受自己的情緒影響,也可能被其他人的行為所感染。有人樂觀,就有人悲觀。樂觀者在普遍地高估價格,而悲觀者又會普遍地低估價格。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讓人沮喪的結論,對多數投資者而言,“期望的,總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擁有過於自信甚至是自負的心理特徵,他們或者相信自己的運氣,或者相信自己的智商,或者相信自己在這兩方面都高過其它的投資者。雖然,這種病態的樂觀只能給他們投資行為帶來劣勢。但是,若從大處看往長遠想。就會發現,如果所有投資者都對自己的好運缺乏信心或者對自己的能力缺少自負時,世界將會因此變得毫無生機。在一個無人願意承受風險的社會裡,人類也將失去繼續發展的動力。
交易是選擇的遊戲。對同樣的問題,投資者的答案會隨問題方式的不同而變化。改變選擇的方式,就可能改變投資者感覺與行為。使投資者從風險的偏好者變成風險的厭惡者。一般而言,在涉及損失時,投資者是風險的偏好者;當涉及利潤時,投資者又會變成風險的厭惡者。
交易是博弈的遊戲。在這裡,每個交易者的命運都被其他交易者的意願與行為控制。都掌握在其他交易者的預期和購買力中。
交易是對人性弱點設置的遊戲。在市場裡,交易大衆的行為中永遠混雜著理性與非理性,恐懼與貪婪等各類情緒。只要市場存在,這種現象就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投資者在市場中最常見的弱點是情感。這是投資的大敵。情緒的變化經常影響投資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市場面前,多數投資者存在著認知困難。投資大衆經常無法完全理解也難於理性處理他們遇到的問題。
在這個隨時競争、充滿流動的金融資本市場中,每個投資者都力圖比別人更明智,反應更快捷。在這裡,有速度才有優勢。當新的信息出現後,沒有投資者會等待讓別人先行動。他們往往會一起行動,這將快速地改變價格。於是,任何新的信息都會迅速地反映到價格上。這些不約而同的群體行為會在價格到達能反映新信息的水平時停止。隨後,價格會以盤整的形式等待新信息的到達。而信息是隨機出現的,其結果就是,價格總是以無法預測的方式隨信息變化。經濟學研究證明,隨機性是價格波動的基本特性。
價格如何波動,並不是僅僅由信息決定。更是由投資大衆對市場信息的反應決定。一個信息出現後,投資大衆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有人看好,有人看壞,有人懷疑,有人樂觀,有人只在情緒上的反應卻不會付出行動。而在行動的人中,對市場的影響也會不同。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投資者,遵從什麼樣的投資理念。要清楚明白地一點是,預測的價值甚微。價格波動難於預測,一方面是價格波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會對市場先前的預測進行思考。然後相對應地調整他們的決策與行為。而這又會使預測者得出新的預測,此時,其他投資者又會再次做出抉擇。這種不斷反饋的機制與試圖猜測對方行為的遊戲在本質上是相似的。從這個層面看,投資獲利的要素不可能是預測,而是有沒有糾錯改錯的能力,有沒有概率上的優勢。
交易,是一種自願的買賣行為。它是通過以物易物或用一般等價物易物的過程實現的。交易者將多餘的商品賣出後,買入更需要的商品。通過交易,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律發生了作用。人們在財富增加的同時,提高了商品的效用,也間接降低了人類經濟生活中的整體風險,給社會文明與經濟發展註入了新的動力。在這之前,人類主要通過剝削或掠奪他人的財富來使自己變得更為富有。
在金融市場中,交易以一種更高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是一種以資金為媒介,用電子化的方式買賣某標的物合約,通過低買高賣的博弈手段來獲取風險利潤的過程。本質上看,這兩種交易的目的與效用是類似的。不同之處是,一般形式的交易在註重效用的同時,更關註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金融市場中的交易在註重價格的同時,更關註時機的把握與選擇。
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是,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伴隨著風險的。金融市場的首要特性就是風險與收益的對稱性,無風險就無收益;承受多少風險,獲取多少收益是金融市場中永恒的公理。在這個市場中,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其目的都是獲利。相信這是無人會質疑的一點。但是,金融市場並非是一台和諧的、能給每個投資者帶來財富的機器。這是一個多數投資者都可能損失金錢的地方。面對這樣的客觀現實,卻少有投資者能有清醒的認識。更少有人會相信自己就是那多數損失者中的一員。每一個試圖博取風險利潤的交易者,都相信自己是理性且聰慧的,是幸運且機敏的;相信無論時間多麼緊迫,情況多麼危機,他們都能夠冷靜地運用合宜的知識進行抉擇。其實,無論多麼自信,也不可能出現所有的人都高過平均水平的現象。有效市場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超越市場,所有的機會都會被投資者發現。在一定情況下,任何一種風險投資策略,都只能得到特定的收益率。與之對應的事實是,在金融世界中,最睿智的投資者也很難用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來長期地戰勝對手。今天的明星往往會變成明天的笨蛋。理性的經濟學家痛苦地發現,從長遠看,投資的期望值竟然是零。
1/2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