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是什麼?將來會怎樣?我是誰?何去何從由預期和把握以及不可確定構成組合。因為從未經歷而形成盲目--失敗的反射,僅僅有了信念與勇氣還不夠,因你會走錯方向,比方說46年跟了國民黨,文革造了反......。
人的日常行為,大多順從習慣與感受,很少以意識為向導,因大家都錯了,於是謬誤成為標準,這在中世紀成為普遍現象。
開放的意識在西方是羅馬時代衰落而又在十五世紀興起於海濱。意識的開放是在由封閉走出後,擺脫舊我的種種嘗試,在此之前的封閉是為開放打各種基礎,使其呈現一種爆炸似的繁榮,其程度視封閉的量度而成。開放與封閉是繁榮與崩解的廣義形式,這是索氏未曾領悟的,幾千年來,唯一免於崩解的中國在真正的崩解到來前,就做好了足夠的意識與物質準備----令入侵者倒牙的幅源人口,還有極度的封閉。
至於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文革都是這次開放到來前的陣痛與洗禮。
經過“這是哪裡?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要幹什麼?”的掙紮,過程結果是混亂,因混亂而明悟,從而完成一段尋找與評估的歷史。就此踏上另一條路。這就是歷史的方向。
公元七世紀,日本在被唐蘇定方大敗於白玉河之後才系統地師從於華。從而引出了聖德太子和稍後的幕府制度,因為它的對華開放,反而形成了其封閉的底色。直到十六世紀,日本才有新的意向,基督教的傳入和火槍的發明引出了織田家的崛起,而後,島津家統一了九州,長宗我部統一了四國,毛利統一了中國地方,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織田的出現,日本也會最終統一,這是歷史的方向。
織田的繼任者豐臣,發動了對朝戰争,92年、96年兩戰皆負,於是德川家最終起而代之。但兩戰使明政府財政幾乎崩潰,軍力大損,從而為農民起義與努爾哈赤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中國就此進入了一般在科技與經濟文化上全無創意的落後中,這也是歷史的方向。
正是這個當時把中國引向封閉的方向,最終導致了今日中國的開放。
俄國是在十五世紀金帳汗國的一個附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本身在彼得改革前仍具有濃郁東方色彩,在這裡可以斷定俄羅斯在意識是東方的,但有趣的是改革使後來的俄國人行為西方化。
正是因為較好的定位才有蘇聯建國後的經濟奇迹(選擇了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發展路子),但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不完全的,畢竟它已經是一百五十年前的東西,已經不符合蘇聯經濟積累後的開放的要求,斯大林死後的開放僅是昙花一現,領導者很快又陷入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理解與僞信仰,從此失去了歷史機會。
之後那種從根本上分不清自己屬亞屬歐的個性成為蘇聯的瓦解内因並導致的改革失敗。中國與蘇聯經歷了相類的經濟階段,卻擁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源於中國選擇了適合自己特色的開放。因有所保留,中國政府順勢運用了内因,雖然他們不甚了之,卻自然成章;俄國人則過分為外因左右,一步到位,反而元氣大傷。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產黨國家多是具有東方色彩的半封建國家内出現,進一步暗示了封閉與馬克思主義的内在聯系。幾乎只有共產主義國家才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式的原始積累,完成經濟的歷史積累。
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人性,即忽略了人本身也是資本這一特質,也忽略了人有思想這一特性。
理論的缺陷最終引發了理論的崩潰。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