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2011-07-29 09:05:18

一、金屬鑄幣時期的貨幣貶值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銅、銀、金、鐵、鉛等金屬鑄幣,以銅鑄幣為主。中國古代在發行銅鑄幣時,出現過多次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不符,從而引起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社會不穩定。其中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幾次:

(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幣制。第一次,下令除五铢錢(漢隋間鑄幣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铢錢,古算法以24铢為1兩)外,更鑄"大泉",重12铢,值五铢錢50;又造"契刀",值500;"錯刀",值5000。這種虛價大錢出現後,造成民間盜鑄,在實際交易中更趨向於使用五铢錢。第二次,廢除"錯刀"及五铢錢,另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佈貨)共28品,不僅換算困難,每一品與其它27品之間會產生756種比值,而且比價極不合理。如小泉重1铢,每枚值1,大佈重24铢,每枚值1000。此次改幣僅一年就被迫廢除。第三次,王莽作貨佈、貨泉兩種並行。貨泉重5铢,貨佈重25铢,但一個貨佈卻值25個貨泉,結果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奴婢。王莽從主觀出發,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結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自身最後也迅速滅亡。

(二)黃巾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公元189年,董卓進京,毀五铢錢,更鑄小錢,"肉好無輪廓,不磨?。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貸不行"(註:《三國志》卷6《魏書·董卓傳》。)。董卓鑄惡質錢引起物價飛漲,是對人民的一種掠奪。至此,五铢錢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三國時戰争頻繁,軍費開支浩大,各國為解決其財政困難,都鑄造了面額較大的貨幣。劉備入蜀時,因"軍用不足",聽從劉巴建議,鑄"直百五铢",其重量僅8~9.5克,卻當五铢錢100,結果"數月之間,府庫充實"(註:《三國志》卷39《蜀書·劉巴傳》註引《零陵先賢傳》。)。吳國在公元236年鑄"大泉五百",重7克,238年又鑄"大泉當千",重14.5克,甚至還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錢出籠後,導致物價上漲,後被迫停鑄。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鑄二铢錢,"形式轉細。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無輪廓,不磨?,如今之剪鑿者,謂之耒子。景和元年(465年),沈慶之啟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涎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複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鬥米一萬,商賈不行"(註:《宋書》卷75《顔竣傳》。)。結果引起社會經濟停滞,不久,劉宋王朝就走向崩潰。

(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後,為解決財政困難,517年用崔亮建議,廣開銅礦鑄錢以收"治利"。此後,民多私鑄,錢更薄小,錢價更低。"時所用錢,人多私鑄,銷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米鬥幾值一千"(註:《魏書》卷58《楊播附侃傳》。)。在市銅價,八十一文得銅一斤,私造薄錢,一斤銅可造錢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隨之以重刑,罹罪者雖多,奸鑄者彌衆。今錢徒有五铢之文,而無二铢之實,薄甚榆莢,上貫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註:《魏書》,卷77《高崇附高恭之傳》。)。私鑄錢輕薄如榆葉,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後果是物價上漲,貨幣流通阻滞,犯罪者增多,加劇了社會矛盾。

(六)隋炀帝時期政治腐敗,統一的五铢錢制度遭到破壞。由私鑄引起貨幣嚴重貶值。"大業(605~618年)以後,王綱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鑄,錢轉薄惡,初每千猶重二斤,後漸輕至一斤"(註:《隋書》卷24《食貨志》。)。私鑄者除豪門大族,也有為對付日益加重負擔的百姓。到最後甚至"剪鐵碟,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用之"(註:《新唐書》卷54《食貨志》。)。唐初李淵入長安時,民間"行線環錢,甚制輕小,凡八九萬才滿半斛"(註:《新唐書》卷54《食貨志》。)。在這種狀況下,社會經濟走向了絕境,不久,隋也走向滅亡。

(七)唐玄宗後期,生活奢侈,軍費開支浩大。他死後,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議下,唐肅宗實行通貨貶值政策,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重5.97克,一文當開元通寶錢十文。肅宗诏書說:"冀實三官(漢代主管鑄錢機構)元資,用收十倍之利"。俨然說明鑄錢目的在於增加財政收入。次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重11.94克,重量為開元錢的三倍,卻當開元錢五十。大錢發行後引起的後果不外有三:一是物價飛漲,人民遭難。"谷價騰貴,米鬥至七千,餓死者相枕於道"(註:《舊唐書》卷48《食貨志》。);二是盜鑄嚴重,"長安城中,競為盜鑄"(註:《舊唐書》卷48《食貨志》。),以致寺廟的鐘、銅佛都被熔化;三是貨幣流通出現混亂,有實錢和虛錢雙重價格。總之,如上元元年(760年)诏書所說:"私鑄頗多,吞並小錢(開元錢)……物價益起,人心不安"。不久,宣佈重棱錢由當開元錢50文改為30文,即開元錢則一當十文用,乾元當十錢依前行用不變。當時人稱此虛擡作價的錢為"虛錢",未擡價的錢為"實錢",由此而產生兩種物價。

(八)五代十國時期貨幣形式五花八門、十分紊亂,各國政權用鉛、鐵、泥等鑄錢,以此掠奪人民,維持其財政和軍費開支,並用惡錢削弱敵國。南唐後主李煜鑄鐵錢,民間紛紛藏匿銅錢,商人們用十枚铢錢換一銅錢,出現劣幣驅逐好幣。楚曾鑄鉛錢,又鑄"乾封泉寶"大鐵錢。閩鑄大鐵錢有"永隆通寶"、"天德通寶"等名,都當鉛錢百,南漢鑄有"乾亨通寶"鉛錢,十個當銅錢一。盤踞幽州的劉仁恭父子用??泥作錢,以此強迫收兌銅錢,又發行大額貨幣,有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的大錢。總之,當時貨幣混亂,給經濟造成很大破壞。

(九)清鹹豐三年(1853年),在發行紙幣的同時,京局開始鑄造大錢,共分五等: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當十稱"鹹豐重寶",其餘稱"鹹豐元寶"。當百錢直徑7厘米,重199克,為諸錢之冠。大錢一出籠,立即引起物價飛漲,同時私鑄也紛紛出籠。舊錢每千重120兩,熔化可鑄當千大錢三十。大利所在,使私鑄數很快超過官鑄。於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當千、當五百的大錢,並用寶鈔收回。此後又停鑄並回收當百、當五十的大錢。當十大錢仍流通,但其價從當五、當三,直跌至當二。鹹豐還鑄有當十鐵錢和鉛錢。鹹豐時的錢鈔制,幣值級別多,幣材種類多,份量變動多,錢文字種類多,其複雜繁瑣超過了王莽時代的寶貨制。

二、古代紙幣的通貨膨脹

(一)北宋的交子(後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約產生於太宗淳化年間(990~995年),開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聯合建立交子鋪,發行交子。天聖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務,翌年發行官辦交子。交子發行以三年為一界,界滿以新交子收回舊交子。每界發行控制在125萬餘缗(貫),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對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年),因對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務在陝西發行無鈔本交子60萬貫,以充軍費。神宗熙甯年間(1068~1078年),規定兩界交子同時使用,引起貶值。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因對付西夏,增加發行額達到188萬餘貫,由於兩界發行,實際數加倍,於是通貨膨脹加劇。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於大觀元年(1107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改稱交子為錢引。不久,河、湟的軍費全仰發行紙幣來解決。發行額達2655餘萬貫,由於兩界發行,其數相當於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貶值3/4,有些地區貶值90%,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北宋政權在内外交困中終於走向了滅亡。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