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2011-07-29 09:05:18

(二)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年)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開始兩界並行,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並行。到甯宗開禧年間(1205~1208年)韓?腚兄?骺看罅糠⑿兄獎易魑??眩?喲朔⑿卸罘鲆≈鄙稀???昙浞⑿?4000萬貫,嘉定年間(1208~1224年)23000萬貫,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22900萬貫,紹定六年32000萬貫,嘉熙四年(1240年)50000萬貫,淳佑六年(1246年)65000萬貫。與此同時,會子幣值也直線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貫合銅錢770文,鹹淳三、四年(1267~1268年)為75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況下,"市井視之,糞土不如,朝廷寶貨,自輕太甚"(註:《可齋續稿》(後)卷三《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縣科配,民皆閉門牢避,行旅持券終日有不獲一錢一物者"(註:《宋史》卷145《黃疇若傳》。)。到後來,一貫會子已不值一文錢。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說:"楮券日輕,民生流離,物價踴貴,遂至事無可為。"(註:《宋史》同上,卷423《李韶傳》。)南宋政府到了崩潰的邊緣。

(三)金代發行的紙幣叫"交鈔"。貞元二年(1154年)開始發行,以七年為一界,期滿兌現或換新鈔。從章宗即位時(1189年)開始取消七年為界,成為長期流通紙幣,於是開始通貨膨脹。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發交鈔,通貨膨脹日趨嚴重。政府用種種辦法限制銅幣,強使紙幣流通,結果銅幣被紙幣排斥,退出流通領域而貯藏起來。金朝最後二十年,經濟凋敝,軍費開支浩大,各種紙幣輪番登場,通貨膨脹更為嚴重。交鈔發行時最高面額為10貫,貞佑二年(1214年)發行20貫至100貫大鈔,不久又發行200貫、1000貫大鈔。結果每貫交鈔值不到一文錢,民間交易多用現錢。貞佑三年,改交鈔為"貞佑寶券",這時軍費開支龐大,鈔值猛跌,政府實行限價,造成商人罷市。貞佑五年,發行"貞佑通寶",一貫當"貞佑寶券"一千貫,政府公認幣值下跌至1/1000。元光元年(1222年),發行"興定寶泉",一貫折貞佑通寶400貫。翌年,改發绫印制的"元光珍貨"和"元光重寶"。行之未久,銀價日貴,民間多以銀論價。政府規定買賣在銀三兩以下只許用鈔,不準用銀;三兩以上,1/3用銀,其餘用紙幣。此令一下,"市肆晝閉,商旅不行"(註:《金史》卷48《食貨志》。)。金後期,"以萬貫唯易一餅"(註:《元史》卷146《耶律楚材傳》。),經濟走向崩潰,金代也就很快滅亡了。

(四)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鈔法。元代鈔法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於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發行量嚴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行,一貫當中統鈔五貫,即承認中統鈔貶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發行至正交鈔,一貫合至元寶鈔二貫,二鈔並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行之未久,物價騰躍,價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每日印造,不可數計。舟車裝運,軸轳相接,交料之散滿人間者,無處無之,昏軟者不複行用,京師料鈔十錠,易鬥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註:《元史》,卷97《食貨志》。)。元政府自壞鈔法,也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翌年,诏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只許向政府換紙鈔。大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也無準備金。這樣發行後不久,由於投放太多,導致紙幣貶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2月至12月10個月中,發行寶鈔6949599錠,每錠5貫,共34747995貫,合銀3000多萬兩,而當時政府每年收入僅幾萬兩,發行額相當於銀的收入1000倍左右。從鈔錢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鈔1貫值錢1000文,以後不斷貶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錢5文;弘治元年(1488年)值錢1文;而到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僅值錢0.1文。實際上弘治以後,人民只用銀和銅錢,不再用鈔票了。明政府雖然多次下令禁金銀交易,但用處不大。最後,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金銀的法令。

(六)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發生,軍費激增,國庫枯竭,為"濟國用之不足",決定發行紙幣。鹹豐三年(1853年)發行兩種紙幣:一是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又稱銀票,以銀兩為單位;二為大清寶鈔,又叫錢票、錢鈔,以制錢為單位。清政府本意是紙幣"與銀錢並重",並規定出納皆以五成搭用,但實際上政府自壞成法,收款時少收或拒收鈔票,支付時多付鈔票,造成鈔價大跌。百姓持鈔購物,商店不是漲價,就是匿貨不賣。外國人則趁機以低價收購鈔票,按五成去交關稅。鹹豐五年(1855年)官票一兩,寶鈔一千文都只能換京錢四、五百文,合制錢二、三百文。此後官票繼續貶值,福建強制推行票鈔,激起民變。至此,清政府下令課稅停止收鈔,只收實銀,各項開支也不用鈔。不久,隨著鹹豐帝去世,官票官鈔也"壽終正寝"了。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也懂得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並認識到鈔本的重要性。但到後來,由於軍費、奢糜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最終還是乞憐於發行紙幣,使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三、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

比起古代來,中國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發展更大,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鈔風潮"。北洋軍閥統治開始後,各省均可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作為籌款辦法,但由於缺乏兌換準備,故信用低下,幣值日跌。當時北洋軍閥籌款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1915年袁世凱要恢複帝制,又加雲南起義後軍費大增,就強迫動用這兩行的現銀準備,遂使國庫空虛,引起商民争兌。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鈔票停止兌現,出現市面騷動,物價上漲,現銀絕迹。一般商界怕承擔損失,紛紛拒收京鈔,而銀行對北洋政府的墊款卻日漸增多。5月份停兌時,京鈔流通及存款數合計2600萬元,10月達4600萬元,第二年12月增到9700萬元。於是京鈔幣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間。但這次通貨膨膨脹風潮只限於京、津地區。後來中、交二行通過供款和發行公債,用了六、七年時間陸續收回京鈔,才穩定住幣值。

(二)法幣。1935年11月4日,國民黨政府為擺脫美國白銀政策引起的白銀上漲給採用銀本位制的中國帶來的嚴重影響,因而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又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法幣匯價為一元等於英鎊一先令二便士。法幣是一種以外匯為本位的貨幣制度,它借助無限制買賣英鎊來維持幣值,後來又投靠美元,從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貨幣制度的烙印。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