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把個性結構分成無意識層、前意識層和意識層,聯系著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體系。“本我”是個性的原始傾向,儲存著人的基本本能沖動,這是無意識的。它是所有欲望和沖動的根源,它以“快樂原則”進行操作,不顧後果,尋求即刻的滿足。獲利和虧損是參與風險投機活動的人的兩大樂趣(賭博活動也有,但是和股市的遊戲規則不同)。在股市操作中不考慮後果在虧損的情況下孤註一擲就同“非理性”的賭徒心理相差不遠了。
4、心理活動要借助語言,我們日常語言由詞語組成,詞語具有能指、所指、泛指、内涵、外延等等功能。股市有著自己特殊區域使用的語言。股價的高低、上升、市場趨勢、信息的利好、利差……形成的市場語言與其他職業語言的時效性不同,都需要參與者的個性化處理才能進入他個人的心理世界,並且經過參與者的心理活動作出反映與採取對應行動。人的大腦的接受能力就像收音機,有好壞、功能、新舊、優劣之差,不排除有極少數狂人與天才妄自說他地攤上買的便宜貨可以收聽到外星人的音樂。人的大腦裡面内存的信息,經驗,感覺習慣,好惡、偏見……從語言的接受翻譯中產生理解、誤解、心領神會,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映,這個過程還有更高的潛意識在作用……以往的經驗,思維慣性,當時的心態,人會因為他的有意識到的和無意識到的動機作出有別於他人的決定(市場集體無意識也是個人與大衆在某一時空場的心理共鳴現象)。動機是是需要刺激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内部動力。活動在動機的激勵下指向目的。“去股市賺錢”是所有活動於市場的參與者的基本動機。但是面對操作前的心理準備,成熟的經驗豐富的職業操作者與普通的欠“市場教訓”的操作者的心態差別比較大。據統計調查市場上的成功者(少數人)對投資的風險認識以及防範風險的應急措施的關心程度比投資的受益以及利潤產生後的保證方法考慮更多;而贏利不穩定,贏利能力差普通參與者(大多數人)和前者恰恰相反。
動機與目的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股市裡面的參與者賺錢的基本動機不一定能夠達到賺錢基本目的。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就像一個參與者輸贏比例的定勢,心理學認為定勢是未被意識到的行為動機的一種形式,是對預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借助這種活動可以滿足某種需要。只想短平快一夜暴富或者被一些賺錢的現實榜樣(現實人)和快速上升的股票品種(現象物)的影響,而忘記了風險市場投資具有週期性間歇性的虧損風險必須謹慎操作,也仿佛成了大多數參與者的定勢。其中促成這“定勢”既有利益集團社會主流意識的需要,社會大衆的心理背景以及市場的設置功能,目的市場資源的分配與利用關系的結果;當然公共媒體公共人物等對形成“快速致富”定式的各種引導暗示與推崇,也是“功不可沒”的!?有缺陷的“市場經濟”基礎,有缺陷的建立市場的目的,有缺陷的市場主力,有缺陷的規章制度與執行,有缺陷的各種各樣的莊家、專家、預言家、技術分析家,幸災樂禍者的吹鼓手,有缺陷的廣大跟隨型參與者……怪不得經濟學家吳敬琏說“中國股市不如賭市”,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風險市場沒有缺陷?能夠在鋒利的刀口下生存發展的普通投資者,他們的心理素質可謂是堅韌不拔、非同小可了。
1、巴非特認為股市像我們週圍的世界一樣,不一定按照嚴格的規律運轉,不一定遵循一定的程序,股市的行為與其用經濟學來解釋,還不如用人類學來解釋才對,恐慌與貪婪影響著股價。索羅斯的“反射理論”也強調:觀念可以改變事物,而事物反過來會改變觀念,即所謂“反饋”。趨勢與“偏見”是股票價格的原動力。索羅斯的朋友愛斯塔爾這樣評論索:“他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他的心理學,他了解家畜的本能,他像一名好的市場專家一樣了解何時人們會尋找某種東西。”
股市實戰是赤裸裸的血腥的殘酷的,輸贏的結果也是要經過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心理競争得以實現的。分析市場參與各方的心理以及心理可能轉化的可能行動也是股市技術分析的區域之一。心理是指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如感覺、直覺、知覺、思維、情緒等等,泛指是指人的思想、情感與内心活動。參與者參與市場的資金大小對應著參與者的意志對市場走勢的影響力的大小。明顯的市場趨勢的表現常常是主導型參與方的實力的表現,市場主力的操作是站在自己的趨利的立場上用自己的行動規模與資金的作用力表示自己的意志,對市場次流與松散的跟隨方實施心理誘導、暗示與利用控制。
股市技術分析的假設前提之一是股價的“歷史會重演”。具體的“重演”(買賣行為)者是市場的參與者,是人在“重演”。是由人在決定操作行為,人非草木,也不是“無心”的機器人,自然要受到人類心理學的某些規律的治衡。市場參與者的活動可以“重演”股市歷史,發展中的股市歷史又會反作用影響市場參與者的心理環境,記憶中的快樂與陰影會促使參與者遇到與過去相似的市場表現時與過去的結果比較。
2、來來往往於股市的參與者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建立股市“為國企改革服務”是當權者政治家的心態,讓“殼價值”上市兌現是股份公司的基本心理,莊家主力操縱籌碼與股價出於謀取暴利的動機,券商營業部需要賺取佣金,政府財政收取印花稅,從事咨詢、理財、技術講座、名嘴報告會等的組織與個人都是為了自我利益的實現奔忙於股市的,誰為股市的日常運轉“服務”買單?我想不是靠上市公司的紅利吧!法國心理學家李本(DrLeBon)這樣描述驅衆心理的: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時,大家的個人意識形態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道是一個整體的情緒和意見。他們的整體行為與個人獨處的性格行為相異,他們的想象會受其它人影響而出現偏差,想象多於實際,毫無邏輯。他們不能分清主觀和客觀,紛紛用意象去看事物,這種不符合邏輯的看法往往與事實有很大距離。”
趨勢的轉變的過程結合心理學的描述是:現實操作股票的時候操作手常常處在動與靜的矛盾之中。多空雙方就像分別站在一堵牆的兩面。行情的盤整預示著雙方讓牆體保持平衡,隨著力量的變化,牆體會向一個方向傾斜(一般情況下沒有“推倒重來”的極端情況出現)。勝利者方面的力量會越來越大(原來反方的能量會源源不斷進入),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内改變牆體的傾斜方向。直到敗方的力量在長期積蓄後,大家重新再來。
如果說“真理”總是站在少數人一邊,推廣到炒股的的實踐層面也是只有少數人的分析操作是正確的,意志是穩定的心態是健康的。但是,人是除了動物的自然屬性還具有社會屬性,人需要自我實現,參與股市的意義(自我實現之一)在於贏利。參與者有沒有仔細想想:利從何來?心理戰在股市戰争的作用何其大?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