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的層次排列是類似金字塔式的排列:依次是一、最基本需要。如食物、性、母性;二、安全需要。如環境、秩序、財富、健康的安全;三、愛和群屬需要。如渴望與人接觸,參與某集團;四、尊重的需要。如自尊、他尊、名譽、地位、註意、欣賞等等;五、人最高的需要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推斷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有許多個性特徵,如積極肯定自我、善於與人與物相處、與現實保持和諧關系、不墨守成規、靈感頻度較多、良好的心境、強烈的道德感、尊重自己的行為與價值標準、理性和邏輯、獨立思考等等。
許多人在股市之外的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思路清晰、辦事果斷,到了股市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得意忘形、喜怒無常、自暴自棄與股市之外的自己判若兩人。不但沒有達到自我實現(贏利)的目的。而且連基本需要的基礎(投入的本錢)都損失了,說明在股市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與心理學意義的自我實現是有相當多的差別的。股市活動只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個區域。有著特殊的職業特徵與行為標準,適宜於在這個區域的心理要素、心理健康標準、道德標準、自我實現的特徵與區域外的人類生產工作活動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常常聽到有人說股市改變了人生,被股市改變後的人就更完美嗎?人自身的不完美就產生不了完美的股市。我認為股市是人類惡之精華的局部表演場——人性中原始的貪婪與恐懼、快速暴富的野心、市場不絕的欺騙與圈套、快節奏的走勢變化、主體與客體的或然性、直觀利益的週期性、巨大的真真假假的信息處理量……參與者誰都有茫茫然,不知所措,心高手低、誤入歧途的時候;許多參與者在沒有“戰勝市場”之前,已經被自己的心魔戰勝了。許多股市成熟的職業成功人士在研習技術分析功夫的同時也在練習如何修正在股市裡面被扭曲了的心理(内功)。所謂“戰勝市場,首先要戰勝自己”就是他們在市場生涯中“雙修”的經驗之談。
3、心理是現實的反映,客觀事物不斷地影響人的感覺器官,並通過人腦產生像情感、意志、思維、動機、性格等等心理現象;頭腦中的事物映像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事物的映像和事物本身是相似的,但又不是事物本身。同樣的事物對於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反映。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條件下對事物的反映也不同,在語言的參加下,人在實現實踐活動中使客觀現實逐漸“内化”而成為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就是說人的心理反映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人的本性在於它的社會性。心理學家皮阿傑形容新生兒:“社會每分鐘使成千上萬多野蠻人問世,應該使他們文明化,成為社會的個體。”一個初次進入股市的人,就像一個來到股市的新生兒一樣,他從陌生到熟悉的學習與參與過程中必然面對獲利與虧損兩種局面。獲利和虧損是參與風險投機活動的人的兩大樂趣。幾乎市場參與者人人都有過“贏利”經歷,因此就容易產生證明“自己具備了贏利的能力”的“自信心”。股市中“後悔”與“害怕後悔”兩大參與者難以克服的心理障礙能夠讓人虧損聯綿不斷。打破傳統方式去行動比墨守成規行動的虧損結果更容易讓人“後悔”。因為“近距離比較心理”會讓人產生“因為大家都虧損,我沒有例外的不太丢面子”的自我安慰心理。能夠堅持不懈獨立思考“擅自”行動的孤獨操作者對心理壓力的忍受力是自我有意無意地鍛煉出來的,也是他與衆不同保持操作勝率的本錢與基礎。
弗洛伊德把個性結構分成無意識層、前意識層和意識層,聯系著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體系。“本我”是個性的原始傾向,儲存著人的基本本能沖動,這是無意識的。它是所有欲望和沖動的根源,它以“快樂原則”進行操作,不顧後果,尋求即刻的滿足。獲利和虧損是參與風險投機活動的人的兩大樂趣(賭博活動也有,但是和股市的遊戲規則不同)。在股市操作中不考慮後果在虧損的情況下孤註一擲就同“非理性”的賭徒心理相差不遠了。
4、心理活動要借助語言,我們日常語言由詞語組成,詞語具有能指、所指、泛指、内涵、外延等等功能。股市有著自己特殊區域使用的語言。股價的高低、上升、市場趨勢、信息的利好、利差……形成的市場語言與其他職業語言的時效性不同,都需要參與者的個性化處理才能進入他個人的心理世界,並且經過參與者的心理活動作出反映與採取對應行動。人的大腦的接受能力就像收音機,有好壞、功能、新舊、優劣之差,不排除有極少數狂人與天才妄自說他地攤上買的便宜貨可以收聽到外星人的音樂。人的大腦裡面内存的信息,經驗,感覺習慣,好惡、偏見……從語言的接受翻譯中產生理解、誤解、心領神會,肯定或者否定的心理反映,這個過程還有更高的潛意識在作用……以往的經驗,思維慣性,當時的心態,人會因為他的有意識到的和無意識到的動機作出有別於他人的決定(市場集體無意識也是個人與大衆在某一時空場的心理共鳴現象)。動機是是需要刺激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内部動力。活動在動機的激勵下指向目的。“去股市賺錢”是所有活動於市場的參與者的基本動機。但是面對操作前的心理準備,成熟的經驗豐富的職業操作者與普通的欠“市場教訓”的操作者的心態差別比較大。據統計調查市場上的成功者(少數人)對投資的風險認識以及防範風險的應急措施的關心程度比投資的受益以及利潤產生後的保證方法考慮更多;而贏利不穩定,贏利能力差普通參與者(大多數人)和前者恰恰相反。
動機與目的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股市裡面的參與者賺錢的基本動機不一定能夠達到賺錢基本目的。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就像一個參與者輸贏比例的定勢,心理學認為定勢是未被意識到的行為動機的一種形式,是對預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借助這種活動可以滿足某種需要。只想短平快一夜暴富或者被一些賺錢的現實榜樣(現實人)和快速上升的股票品種(現象物)的影響,而忘記了風險市場投資具有週期性間歇性的虧損風險必須謹慎操作,也仿佛成了大多數參與者的定勢。其中促成這“定勢”既有利益集團社會主流意識的需要,社會大衆的心理背景以及市場的設置功能,目的市場資源的分配與利用關系的結果;當然公共媒體公共人物等對形成“快速致富”定式的各種引導暗示與推崇,也是“功不可沒”的!?有缺陷的“市場經濟”基礎,有缺陷的建立市場的目的,有缺陷的市場主力,有缺陷的規章制度與執行,有缺陷的各種各樣的莊家、專家、預言家、技術分析家,幸災樂禍者的吹鼓手,有缺陷的廣大跟隨型參與者……怪不得經濟學家吳敬琏說“中國股市不如賭市”,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風險市場沒有缺陷?能夠在鋒利的刀口下生存發展的普通投資者,他們的心理素質可謂是堅韌不拔、非同小可了。
3/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