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期貨百年風雲錄

2011-06-17 08:57:08

1984年,期貨業邁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CME與SIMEX訂立了相互對沖協議,實現了聯網。雖然他們兩家仍舊保持著各自獨立的期貨交易所和結算所,但他們就同一合約可以在其中一個交易所開倉而在另一個交易所平倉達成了一致。

在CBOT,突破常規交易時間的第一步是於1987年開始進行美國長期國債的夜間交易,該交易所也曾試探性地通過一個相互對沖系統與LIFFE聯網,但未獲成功。在與CBOT的協議破裂後,1988年LIFFE迅即開始發展其自己的盤後電子交易平台。

1987年9月,當CME和路透宣佈他們將聯合開發名為GLOBEX的電子交易平台時,他們也在宣示著期貨市場的未來。而當時,還要再等將近五年,GLOBEX才能真正開通運行,對於那時的交易者,争論的焦點是究竟該保留公開叫價市場,還是該引入這個可怖的“黑匣子”。

1985年,紐約棉花交易所的金融期貨交易分支機構——FINEX成立了。在其成立後的不到10年内,FINEX在都伯林設立了交易池,以滿足歐洲對其金融產品的需求。

當然,股指期貨是80年代期貨業最重要的創新,但是,若沒有1981年底結算方式的一個重要進步——由實物交割發展到現金結算,這一創新將難以興旺發展。CME的歐洲美元合約在美國是第一個不是優先採取實物交割,而是採用現金結算的合約。在世界範圍内最早採用現金結算的是悉尼期貨交易所(SydneyFuturesExchange),該交易所1980年即推出現金結算的美元合約,早於CME。

股指期貨的飛速發展始於1982年2月24日,當時,KCBT推出了股指價值線期貨(ValueLinestockindex)交易,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張股指期貨合約。CME緊隨其後,不久於4月21日推出了S&P500指數期貨。紐約期貨交易所於5月6日推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期貨。直到20世紀結束時,這三個品種仍都保持著活躍的交易。

KCBT還是最早推出其自己的多種指數的“迷你型”合約的交易所,較CME和NYFE兩個交易所早了十多年。迷你型價值線股票指數在1983年即開始了交易,但迷你型S&P500電子化交易合約(E-miniS&P500)和迷你型NYSE綜合指數合約直到1997、1998年才相繼推出。

對期貨業來說,1987年10月19日的股災是一個分水嶺。當時,股票市場創造了一個交易日内的跌幅之最,日下跌超過22%。起初,期貨市場為此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受到了多方的指責,但總統金融市場工作組在對暴跌進行調查後認為,股票市場與股票衍生品之間有難以分割的聯系。

1982年,CBOT啟用了一處新的辦公地,該處有3.2萬平方英尺的場地供農產品交易,同時由金融交易接掌了位於拉薩利(LaSalle)大街的自1930年以來一直為谷物交易所占據的交易池。一年後,CME遷往了新的40層高的CME中心,CME中心的兩座辦公大樓由位於第10層處的兩層交易大廳連為一體,交易大廳總面積達7萬平方英尺。

80年代,期貨期權獲得了政府通行證,1982年,長期國債和糖期貨期權首先登場。自30年代起被禁止的農產品期權,1984年得以開放。

80年代,期貨商品的數量得到了極大發展,在這個10年,有89個新合約推出,僅比前130年所開發的合約總量少兩個。十年内,美國期貨期權交易量增加了兩倍多,到1989年,交易量達到了32300萬張;美國以外交易所的交易量增長了近10倍,到80年代末時,年交易量達到了18400萬張。

期貨百年風雲錄(八)--90年代:科技推動變革

90年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性的、24小時交易變得日益可行,交易所發展全球性、24小時交易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依照CME與SIMEX1984年的聯網模式,CBOT與LIFFE再次嘗試建立將公開叫價交易聯網。雖然兩交易所的談判於1993年已開始,而協議也於1995年簽署,但直到1997年聯網才得以實現。然而公開叫價聯網這時已經落伍了,人們對電子交易聯網更感興趣了。Eurex—1990年成立時名為DTB的德國交易所——的成功改變了一切。

早在1990年DTB開業之前,LIFFE已經推出了德國政府債券(GermanGovermentBond,或Bund),當DTB投入運行時,bund已紮根LIFFE兩年多了。到1994年,Bund合約已是LIFFE的支柱產品,占交易所總交易量的30%。1997年,LIFFE在該合約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到1998年,Bund的交易已完全轉移到了DTB的電子交易平台。至此,期貨業的諸多同仁們終於看到了公開叫價交易喪鐘敲響後期貨市場的又一縷曙光。

1992年中國第一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在鄭州挂牌!

1997年秋,悉尼期貨交易所宣佈打算徹底關閉其公開叫價系統,轉向以電子交易平台,當時此舉在業内引起了極大震動,然而僅僅兩年後這一壯舉就順利實現了。LIFFE於1999年秋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向電子化交易轉變。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1994年,就在CBOT會員同意興建一個新的金融交易廳的同時,該交易所還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分部——PROJECTA。PROJECTA是CBOT的盤後電子交易系統,是一個為交易所會員所擁有的營利性公司。1997年,會員們第一次拿到了PROJECTA的紅利——每位1000美元。

1997年2月,CBOT的金融市場分部擁有了一個技術先進的新交易廳,該交易廳面積為世界之最,達60000平方英尺。一些研究學者預言,這將是世界上修建的最後一個交易廳。

毫無疑問,無論在哪裡交易,CBOT的金融期貨都是重要的。1992年4月,芝加哥市中心的地下管道遭受水淹,芝加哥的交易所被迫關閉。像是為了證明期貨市場對消費者的重要性,全球美國長期國債(T-bond)交易在交易所關閉的那段時間大幅萎縮。CBOT受地下管道事故影響最大,4月13、14日停市,15日重新開市後縮短了交易時間,直到20日交易才恢複正常。

技術壓力確實促使CBOT和CME坐到了談判桌前,他們在1996年成立的聯合戰略發起委員會(JointStrategicInitiativesCommittee)框架下,對各種可能的協作進行談判。CBOT與CME就共用一個結算所達成協議,然而該項協議最終在1998年失敗了。但同年底,BOTCC與CME的結算所就共用銀行與交叉保證金問題達成了一致。雖然有迹象顯示,兩個交易巨頭間的合並談判或許是可行的,但其會員間長期以來形成的競争卻是難以克服的。

在倫敦,在LIFFE擊敗倫敦期權交易市場四年後,1996年,倫敦商品交易所(theLondonCommodityExchange)與LIFFE合並了。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lPetroleumExchange)仍是獨立的,但對合並也表現出了興趣。

交易所的壓力不僅來自期貨業本身。實際上,期貨業還面臨著場外交易和其會員發展的交易平台的競争。為在混戰一團的金融工具市場豎起自己的大旗,CBOT於1998年成立了芝加哥經紀行,這是一個經營政府有價證券現貨交易和其它場外交易產品的電子系統,CBOT還設立了一個證券結算所來為這些交易作清算。另一個挑戰來自坎特金融期貨交易所(CantorFinancialFuturesExchange),該交易所由證券交易行CantorFitzgerald創設,CFFE於1998年在其電子交易平台上推出了T-bonds和T-notes,直接與CBOT展開競争。結果,兩家交易所誰也未能成功地滲透到對方的領域,至少在1999年如此。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