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在行為金融的研究中,是兩個重要的概念或兩個重要的行為。這個概念對有效市場假設提出了最重要的挑戰,因此,理論家們對此付出了很多精力。
1985年,德.波特(DeBondt)和沙勒(Thaler)推測,投資者對收益(earnings)的過度反應,是股票價格暫時偏離其基本價值的結果。他們提出,投資者對極端收入的過度反應,是因為投資者不能認識到極端收入回複到平均水平的範圍和程度。
輸家-贏家”效應 通過實證研究,德.波特(DeBondt)和賽勒(Thaler)確定,前一期的絕對輸家(虧損者)傾向於被低估,而前一期絕對贏家則被高估。他們證明了,前期的輸家最終贏得了正的經過風險調整的超額回報,同時前期贏家最終贏得負的經風險調整的超額回報。這就是所謂的“輸家-贏家”效應。他們認為,“輸家-贏家”效應發生在價格偏差得到糾正的時期。
“輸家-贏家”效應現在已被承認為一個事實。但不同觀點的争論在於風險還是價格偏離構成這個效應發生的原因。
“輸家-贏家”效應主要集中在一月,特別是在一月配股時。為什麼會是這樣仍是一個謎。它可能與“年轉折點”(turn-of?the?year)有關。
魅力股與價值股 拉孔尼修克(Lakonishok),西勒佛(Shleifer)和維西勒(Vishny)(以下簡稱LSV)1994年使用了一個詞“魅力股(glamourstocks)”和“價值股(valuestock)”來讨論回報問題,魅力股是指這樣一些股票:1、過去業績很好的股票;2、預計未來也很好的股票;而價值股指那些過去業績不好,將來業績也不好的公司股票。
投資者怎樣測定業績呢?使用相對價格上升趨勢戰略的投資人持有前期贏家,其業績就用前期回報來測量。像前面所讨論的那樣,盡管贏家在短期獲得了正的前期異常回報,但長期中,他們的業績會比較不好。
業績也可用其它的判斷標準來衡量,如銷售的增長。LSV建議使用過去的銷售額作為對過去業績的一種衡量標準。以價格比收益或價格比現金流作為衡量未來業績的衡量標準。使用這樣的判斷標準,他們研究了一個投資者購買了魅力股和避免了價值股後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大多數投資者喜歡魅力股而不喜歡價值股,後者可能被看作傳統的戰略。另外,LSV也研究了完全相反的投資者的生活,這個投資者持有價值股而避開了魅力股。
在LSV的讨論有三個主要的結論:第一個結論是,在1963年-1990年,持有5年價值股證券組合的回報比持有“魅力股”證券組合每年要高10-11%。
第二個結論是,“價值股”的業績超過“魅力股”的現象不能用風險來解釋。他們争辯說,如果能用風險來解釋上述關系,那麼,價值股在“壞時期”,如衰退時期,就應該比“魅力股”表現差。然而,他們發現,在1963-1990年間,價值股在四個衰退期中有三個表現得比魅力股好,只有一個的確有點糟。他們也發現,價值股在股票市場最糟糕的25個月比魅力股表現要好。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風險不能解釋為什麼價值股比魅力股表現好。
第三個結論是在證券組合形成之前5年和證券組合形成之後2年内,魅力股的增長率超過價值股。然而,從這以後開始反過來了。例如,在證券組合形成後的3-5年中,價值股證券的現金流增長了11%,相反,魅力股只增長了8.6%。他們認為,因為魅力股的增長率滑下來低於價值股,要花幾年的時間,所以市場錯誤地外推基本因素的增長率,並且很緩慢地從這些錯誤中學習。這個特徵在傑加迪西(Jegadeesh)和梯特曼(Titman)發現的短期動量與德.波特(DeBondt)和賽勒(Thaler)發現的長期反轉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四、關於預測
特維斯基與卡恩曼(Tversky,Kahneman)1974年描述了一個叫做“效力幻覺”(theillusionofvalidity)的現象,即過度自信地堅持錯誤的觀點的現象。人們堅持錯誤觀點的一個理由是他們產生了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bias),即他們往往找出那些能確認其早先觀點的資料,而忽略那些不能確認這些觀點的資料。
所特(Solt)和斯德特曼(Statman)1988年描述效力幻覺的一個具體例子,涉及到預測。一些技術分析師持有這樣的觀點:情緒指數(sentimentindex)(這是將金融信箱的作者對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的觀點編輯整理而來的)對市場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提供了一個相反的指標。克拉克(Clarke)和斯德特曼(Statman)1998年的研究表明,盡管這些信箱作者的觀點並不具有預測力,但他們的情緒卻與市場過去的走勢高度相關。在大多數情況下,金融信箱的作者外推了過去的趨勢。
安德森(Andreassen)1990年讨論了三個因素對預測的影響:1、時間序列資料是水平的還是變動的;2、資料的顯現性;3、錨和調整。他認為,新聞故事趨於關註變化,因此,新聞增加了價格變動的顯現性。他闡述了德.波特-沙勒(DeBondt-Thaler)的贏家-輸家效應中的兩個謎:1、反轉集中在一月;2、修正方式是不平衡的,輸家效應要比贏家效應大三倍。
預測與公告的市場反應。
邁克利(Michaely)和沃曼克(Womack)1999年讨論了市場怎樣對證券公司分析師的評論做出反應,這些評論是針對那些有子公司上市的公司而發的。他們提供了一些證據說明這些分析師建議的偏頗。證券承銷商分析師推薦的股票,其表現不如那些非承銷經紀人(券商)推薦“買”的股票。然而,市場並未表現出充分理解這種偏差的程度,而對承銷商分析師的評論反應不足。
羅格郎(Loughran)和瑞特爾(Ritter)1995年讨論了發行新股公司(既可能是新上市場發行,也可是配股)的股票價格反轉問題。他們提供的證據表明,在配股情況下,由於外推偏差,投資者會過度反應。對配股的公司而言,到配股那一年的股票回報要比配股後五年高得多。他們也表示,發行公司的業績在發行新股前有很好的表現,發行後就下降。在DHS1998年推導的理論中,當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過高時,它就願意發行新股。羅格郎和瑞特爾的發現支持了這個觀點。
艾肯伯瑞(Ikenberry)、阮金(Rankine)和斯苔斯(Stice)1996年的文章說:股票分拆也有正向波動。他們研究了一拆二行為,發現這些分拆會使股票價格從高位往下掉。他們的報告說:公司規模和賬面值/市場值與公告回報負相關。
沒有分紅的公司也可能出現類似信號,即這種公司的股票被高估。
此外,行為金融還對機構投資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如封閉式基金折價之謎。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遠遠地偏離了其資產淨值這一事實,在市場有效性理論中成了一個謎。而按行為金融的解釋,這個謎的決定性因素是經驗推動的偏差和架構依賴。具體地說,因為封閉式基金就是一個準股票,它同股票交易相似,因此,投資者的情緒形成了經驗推動的偏差,而易變的投資者情緒使封閉式基金偏離其淨值。
3/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