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率3.6%3.7%-1.6%
占國際貿易比重19%16%8%
貿易順差(億美元)1200-890660
5.3歐元的利弊
按照1992年簽署的馬垂克條約,加入歐元體系有四項主要條件:
(1)通貨膨脹率必須控制在1.5%以下;
(2)公債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60%;
(3)政府財政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3%;
(4)至少在兩年内在歐洲匯率機制内維持該國幣值穩定。這些都是統一歐洲貨幣市場的必要條件。
歐元的出現喚醒了人們的改革意識。改革的目標和原則都非常清楚。歐元運行的單一目標是幣值穩定,而沒有把其他目標包括在内。如果今後某個國家出現了失業、財政赤字等問題絕對不能再依賴於貨幣政策的幫助。在歐元問世過程中,歐洲各國的失業率已經比較高了,但是為了符合歐元區的條件,各國還是採取了緊縮的財政政策,結果使得失業率變得更高,經濟回升緩慢。歐洲各國為了搭乘歐元首班車,採取了一些非常規措施,這些特殊措施所帶來的副作用將逐漸體現出來。盡管歐元已經亮相,但是歐洲各國長期以來争論不休的種種矛盾依然如故。例如,歐洲各國仍然為了支付農業補貼比例和“不公平稅賦”争個不休。土耳其在申請加入歐元的時候仍然和希臘在領土問題上毫不相讓。在歐元區内部貧富差距相當大。歐洲北部比較富,南部幾個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比較窮。盧森堡的人均GDP為41900美元,西班牙只有10400美元。奧地利的失業率為6%,西班牙的失業率為22%。歐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富國會補貼窮國。如果不能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那麼歐元所提供的外部環境照樣不起作用。
歐元自50年代開始,持續努力了40多年。在這個期間,經濟動蕩、金融危機、政治分歧都沒有動搖他們最終建立統一貨幣的努力。歐元的啟動降低了歐洲市場内部貿易風險。同一種商品以同一貨幣標價,降低了成員國之間貨幣兌換費用,使得消費者受益。營造了公平競争的環境,便於籌資,吸引外部投資。歐洲市場成為一個整體,增強了歐洲金融市場的實力和防範金融風險的能力。歐洲債券市場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歐元仍然面對著許多挑戰,是否能夠有效制約歐洲中央銀行的官員,各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否能夠有效分割,都將在最近數年内考驗歐元體系。維護歐元穩定對於每一個成員國都有好處,但是為了實現歐元穩定卻需要各國支付代價。對於經濟狀況不很好,而以寬松標準進入歐元體系的國家來說,緊縮政策要求付出的代價可能比較高。個別國家甚至會出現希望別的國家遵守規則,而本國悄悄違約。因此對於貨幣區内各國金融市場的監管也是一大課題。然而,可以預料,歐元失敗的可能性很小。共同利益會把歐洲國家綁在一起,在歐元的波動期中,各國將繼續調整,並且不斷作出利益妥協。
5.4區域外“不援助政策”
區域經濟整合必然具有排它性。歐元國家不大可能放棄對外的非關稅壁壘,對區域外的產品構築了無形的防護牆,使得其他國家在歐洲市場上處於不利的競争態勢。
歐洲中央銀行(ECB)已經明確表示,如果其他貨幣受到金融風暴沖擊,歐元將採取“不援助政策”。也就是說,如果某個國家拒絕參加貨幣整合,那麼悉聽尊便。但是,不要指望在受到金融風暴襲擊的時候得到歐元貨幣區的援助。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不援助政策”是合理的。組建歐元需要所有國家都付出一定代價,而匯率穩定將成為所有成員國的一項重要福利。如果不參加貨幣整合而又能夠享受匯率穩定的成果,實際上是在搭便車,對於參與整合的國家是不公平的。隨著歐元問世,沒有加入歐元區的貨幣可能會由於公衆信心的下降而貶值,從而可能加大其匯率波動。國際投機集團將無法撼動巨大的歐元,而對那些較小的貨幣更加感興趣。孤懸於貨幣區外的這些國家將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和不利的外部環境。
5.5美元區的進展
即使在一個區域内實現貨幣聯盟也需要循序漸進。在歐元的挑戰下,美國自然不會沒有反應。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協調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分別具有資金、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美國和加拿大在經濟上早已結合在一起,如果要建立區域單一貨幣的話自然以美元為核心。
出於歷史原因,在加拿大有相當多的人不願意混同於美國,他們竭力保持某些區別於美國的特色。例如,美國用英裡作距離單位,加拿大就用公裡。美國用磅作重量單位,加拿大就用公斤。不過,面對著歷史潮流,連最保守的加拿大人也意識到加元並入美元的趨勢似乎已經不可阻擋。在民意測驗中,有58%的人不歡迎統一北美貨幣,但是有77%的人認為不管願意不願意,在北美實現單一貨幣是遲早的事情。加拿大的學術界和金融界都在為此做準備。加拿大皇後大學的湯姆·庫爾謝納,皇家銀行的約翰·麥卡拉等經濟學家都認為獨立的加元體系對加拿大不利,他們預測,在未來五年内將出現北美共同貨幣。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主張加拿大應當和美國、南美國家統一貨幣,不少南美國家則對此積極響應。阿根廷、薩爾瓦多、厄瓜多爾等國正在放棄本幣,實現美元化。
5.6亞元之夢
雖然許多人都預測在亞洲也必然會出現貨幣整合,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亞元的出現似乎遙遙無期。亞洲貨幣一體化遠遠滞後於貿易和投資合作。顯然,如果歐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亞洲各國依然一盤散砂,那麼在經濟競争中非吃虧不可。
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劇烈沖擊之下,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貨幣整合來增強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由於亞洲各國,除了日本之外,經濟規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協調的機制,結果被國際金融投機集團各個擊破。一個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很快就通過外溢效應蔓延到鄰國,從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香港、一直沖擊到東北亞的韓國和日本。在金融風暴中各國都竭盡全力應付,也曾經相互磋商,希望能夠協調一致,集合地區内更大的力量來制止風暴的蔓延。但是,由於缺乏協調機制,甚至還出現了以鄰為壑的做法,結果一個又一個國家在金融風暴中倒了下去。整個亞洲經濟遭遇到難以估量的損失。實踐證明,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之下,一個孤立的經濟體很難獨善其身。只有聯合起來,建立某種形式的貨幣聯盟才能增加地區的金融穩定性。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泰國外長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幹涉内政”的基礎上增加“靈活幹預”這一原則,希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達成金融貨幣聯動體系。
一般說來,遭遇金融危機之後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時機。可是,亞元問世仍然幾經坎坷,難以突破。問題的關鍵就是日本。依照經濟實力,日本總以為自己應當成為“亞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行為認真反省,無法取得亞洲各國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議以ASEAN+3(東盟各國加上中國、韓國和日本)方式籌集1000億美元,成立亞洲貨幣基金,作為穩定亞洲金融的基金。盡管韓國和有些東盟國家表示贊同,但是日本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更多國家的呼應。
5/8 首頁 上一頁 3 4 5 6 7 8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