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數據的這一特色,我們把被調查者對於儲蓄動機的選擇作為數據處理的切入點。可以認為不同的動機代表不同的投資者群體,這樣,通過對動機選擇及其相關數據的處理,就可以得到由不同動機所代表的不同類別的投資者群體,並通過動機結構的變化來讨論投資者選擇及投資者群體的變化。
動機和預期的數據處理在註意投資者客觀背景的基礎上強調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投資者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動機的形成,源於投資者基於其自身的客觀背景和所處環境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因此數據的處理涉及投資者所處的環境因素、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投資者所處環境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主觀感受,進而影響其投資動機,例如:對於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認識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數據的分析力求減小這種影響,除了對整個樣本進行分析外,增加了不同地域的分析;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是一個時間概念,數據分析增加了時間維度的分析,以便更清晰地對演化過程進行表述。
作為感覺的參與--參與指數,是由投資者對自身狀況的主觀感受、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準備等因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抽象的表示;為了使得動機的抉擇具有可度量性,我們將參與指數表示為在[0,1]區間上的實數,雖然投資者的動機可以不是唯一的,但是投資者通過參與指數而歸屬於特定的投資群體。參與指數在投資秩序形成中的紐帶作用可以用下圖表示,有了這種映射關系,就可以讨論通過時間的推移而實現投資秩序與投資者的參與、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預期之間的互動,數據的處理就圍繞這個思路展開。
為了表述簡便,可以把參與指數模型用數學表達為下列形式的一類模型:
其中: 是t季度的動機向量,問卷中取值規則是當投資者選擇 時, 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零;
為投資者的客觀背景向量;
為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向量;
為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向量;
為投資者的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方式;
為結構參數;
是在一定條件下可逆的非線性映射,這樣可以保證在合適條件下找到投資動機與投資群體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
為參與指數的剩餘解釋部分,以保證參與指數所揭示的是最主要的投資群體與其相對應的投資動機之間的關系。
投資秩序的結構通過投資者的參與指數的結構得到體現,投資者群體的發掘是為了更好地找尋適合特定群體投資風格的產品和規模的設計,因此參與指數模型必須可以幫助我們通過投資動機以及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的信息,找到那些與投資品種相對應的投資者群體,並可以通過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的刻劃,發掘出未來的投資者動機和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群體。
我們對調查問卷數據的處理是在滿足居民儲蓄問卷調查數據處理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解讀中國居民投資的參與、對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的動機等來刻劃投資秩序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是對於調查問卷數據更深層次的挖掘。數據分析融入了社會心理學的思想和行為金融的分析方法、特別是融入了我們對於投資者動機和預期分析的新視角,不僅可以滿足中國人民銀行居民儲蓄問卷調查的目的,還可以展示各類投資動機以及其背後所依賴的投資主體之間的各種特徵以及結構、揭示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之間一定意義上的對應關系、為金融機構針對特定投資群體所對應的投資動機開發產品或挖掘客戶提供依據。
由於數據的處理的基點在刻劃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的對應關系上,我們對於這種有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以及心理動機的調查數據的處理,不僅要進行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更應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數據的處理有助於檢驗理論、完善理論,並為理論的實際應用提供支持。
四.結語
對於投資者動機與預期的解讀,重要的在於通過理解投資者在參與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感受而理解以投資者的投資為基礎的作為一個複雜系統的整個社會的金融運行,理解這一複雜系統得以運行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同時,通過理解人們借以進行投資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為什麼發生變化而理解這一複雜系統及這一系統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演化的。
我們的框架在於解釋投資秩序的生成與演化,及在這一生成演化過程中投資者主觀心理的基本作用。我們強調個人的無知狀態,個人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參與的。個人的動機必定是具體的,無關宏旨的,我們正是要透過這種無知的動機來理解經濟活動中的秩序生成與演化。在動機數據的獲取上,必須堅持被訪者對於參與秩序問題的無知。因此,我們的讨論不再從個人理性的角度出發來解釋投資決策過程,我們不能說個人選擇什麼動機更為合理,我們只是從調查數據中,知道動機的結構,從而理解參與指數的結構,我們其實不能給出動機的排序,我們讨論的是結構。
參考文獻
埃德加.莫蘭,2001:《複雜思想:自覺的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奧爾多投資研究中心主編,2001:《風險、不確定性與秩序》,《奧爾多投資評論》
第1卷第1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陳平,2000:《文明分岔、經濟混沌和演化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
鄧正來,1998:《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哈耶克,1989:《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7:《自由秩序原理》,三聯書店。
2000:《致命的自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哈耶克論文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赫維茨,2000:"從感覺秩序到自由秩序----論哈耶克理性不及之自由主義",載《公共論
叢》第6輯,三聯書店.
何夢筆(主編),2000:《德國秩序政策理論與實踐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井世潔,1998:"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石俊傑主編《理論社會心理學》,
河北大學出版社。
克勞斯.邁因策爾,1999:《複雜性中的思維》,中央編譯出版社。
門格爾,2001:《國民經濟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塞斯,2001:《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
米德,1934/1999:《心靈、自我與社會》,華夏出版社。
索羅斯,2001:《開放社會》,商務印書館。
唐壽甯,1999:《個人選擇與投資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瓦爾特.歐肯,1995:《國民經濟學基礎》,商務印書館。
2001:《經濟政策的原則》,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小章,1997:"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樂國安、沈傑主編《社會心理學理論》,
蘭州大學出版社。
6/7 首頁 上一頁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