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效應(TheIsolationEffect)
為了簡化在不同選擇對象之間的選擇,人們常常撇開選擇對象共有的成分,而將註意力集中於使之區別開來的成分。這種用於選擇問題的方法會產生不一致的偏好,因為將一對期望分解為普遍而各具特點的成分可能有不只一種方式,不同的分解方式有時會導致不同的偏好。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分離效應(isolationeffect)。
問題10:考慮以下的雙階段遊戲。在第一階段,有0.75的概率結束遊戲但得不到任何收益,有0.25的概率進入第二階段。如果你進入第二階段,你便有以下選擇
(4000,0.80)與(3000)
你必須在遊戲開始前做出選擇,即,在第一階段的結果出來之前做出選擇。
註意:在這個遊戲中,你可以在0.25×0.80=0.20的機會贏得4000與0.25×1.0=0.25的機會贏得3000之間做出選擇。因此,根據最終的結果和概率你面臨著(4000,0.20)與(3000,0.25)之間的選擇,正如前面的問題4情況。然而,這兩個問題中占有優勢的偏好是不相同的。在141位對問題10做答的受試者中,有78%的人選擇了後一個期望,這與問題4的衆數偏好相反。顯然,人們忽視了遊戲的第一階段(其結果為兩個期望共享),而象前面的問題3一樣,將問題10作為在(3000)與(4000,0.80)之間的選擇來考慮。
問題4標準的與連續的表述分別在圖1和圖2中被描述為決策樹(decisiontree)的形式。按照通常的習慣,正方形表示決策點(decisionnodes),圓圈表示機會點(chancenodes)。這兩種描述方式的根本不同在於決策點的位置。在標準形式中(圖1),決策者面臨兩種風險期望中的選擇,在連續形式(圖2)中,決策者面臨一種風險期望與一種無風險期望中的選擇。這是通過在期望之間引入依賴性而不改變概率和結果來實現的。尤其,在連續表述形式中,事件“沒有贏得3000”被包括在事件“沒有贏得4000”中。因此,贏得3000的結果在連續表述中就具有確定性優勢,而在標準表述中該結果就沒有這一優勢。
圖1問題4的決策樹描述(標準形式)
圖2問題10的決策樹描述(連續形式)
事件之間的依賴性導致的期望的颠倒是尤其值得註意的,因為這違背了期望之間的選擇僅由最終狀態的概率所決定這一決策理論分析的基本假設。
以上述形式中的一種而不是另一種十分自然地描述的決策問題是很容易考慮的。例如,在兩個不同的風險事件之間的選擇可能被視認為是以標準形式進行的。另一方面,下面的問題極有可能以連續的形式描述。你可能會投資於某項冒險活動,在該項冒險活動失敗時有一定的概率你會失去自己的本金,並且你可以在成功後在約定的固定回報與按一定的百分比取得收益之間做出選擇。分離效應表明,相對於具有相同概率和相同結果的有風險的冒險活動,固定回報有條件的確定性增強了這一選擇的吸引力。
前面的問題說明了對概率的不同描述會如何改變偏好。現在,我們要說明改變對結果的描述會如何改變選擇。
來看下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被提供給兩組不同的受試者。
問題11:除了你所擁有的,你又得到1000。現在,你被要求做出選擇
A:(1000,0.50),B:(500)。
N=70[16][84]*
問題12:除了你所擁有的,你又得到2000。現在,你被要求做出選擇
C:(-1000,0.50)D:(-500)
N=68[69]*[31]
大多數受試者在第一個問題中選擇了B,在第二個問題中選擇了C。這些偏好符合我們在表1中觀察到的反射效應,該效應顯示了對正期望的風險厭惡與對負期望的風險喜好。不過,註意在根據最終狀態考慮問題時,這兩個選擇問題是相同的。尤其
A=(2000,0.50;1000,0.50)=C,B=(1500)=D。
事實上,問題12是由問題11在初始獎金中增加1000並在所有結果中減去1000而得到的。顯然,受試者沒有將獎金與期望合並起來。獎金沒有加入期望的比較中,因為對於每個問題的兩個選項獎金是共有的。
問題11與問題12中觀察到的結果的模式顯然與效用理論是不相一致的。例如,在該理論中,同樣的效用被確定為100000美元的財富,而不管它是從原先的95000美元還是105000美元的財富得到的。因而,在100000美元總財富與對等機會得到95000美元或105000美元之間的選擇,應該與你目前擁有的財富是少於還是多於這兩個數額無關的。基於風險厭惡的附加假設,該理論要求擁有100000美元的確定性應該總是優於有風險的選項。然而,對問題12以及先前幾個問題的反應顯示,如果個人擁有了較小金額而不是較大金額的財富,這一模式會起作用。
對問題11與問題12中兩個選項共有的獎金的明顯忽視提示我們,價值或效用的載體是財富的變化而不是包括目前財富在内的資產的最終狀況。這一結論是一種風險選擇替代理論的基石,下一節將讨論這一理論。
3、理論(THEORY)
前面的讨論回顧了幾個似乎使作為一種描述性模型的預期效用理論失去效力的經驗效應。本文將在餘下的章節中提出一種個人在風險條件下進行決策的替代描述,這種替代描述稱為期望理論。該理論是針對具有貨幣形式結果與給定概率的簡單期望發展而來的,但是可以推廣至更複雜的選擇問題。期望理論將選擇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編輯階段與隨後的評估階段。編輯階段包括對所給期望的初步分析,通常會產生這些期望較為簡單的描述。在第二階段,經過編輯的期望得到評估,價值最大的期望被選中。下面,我們將對編輯階段進行概括,並提出一種正式的評估階段模型。
編輯階段的作用是對意見進行組織和再表述,以簡化後面的評估與選擇。編輯包括運用幾種運算方式來變換與所給期望有關的結果與概率。編輯階段主要的運算描述如下。
數據轉換(Coding)。上一節讨論的論據表明,人們通常將結果理解為損益而不是財富或福利的最終狀態。當然,損益相對於某種中性的參考點進行定義。參考點通常與目前的資產狀況相符,在這種情況下損益與實際收到或支付的數額相一致。然而,參考點的定位以及隨後將結果轉換為收益或損失,可能會受到所給期望的表述方式的影響,也可能受到決策者的預期的影響。
合並(Combination)。有時,期望可以通過合並與同樣的結果有關的概率而得到簡化。例如,期望(200,0.25;200,0.25)可簡化為(200,0.50),並以這種形式被評估。
分離(Segregation)。某些期望包含了一個在編輯階段中從有風險成分中分離出來的無風險成分。例如,期望(300,0.80;200,0.20)自然地分解為確定收益200與有風險期望(100,0.80)。類似地,很容易看出期望(-400,0.40;-100,0.60)包含了確定損失100與期望(-300,0.40)。
3/7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