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威斯坦 昔日輸個精光 今成百勝之將

2011-08-29 08:53:20

問:簡直難以置信,是否記憶錯誤,曾經出現輸錢的紀錄而忽略了。

答:對於每次失敗的戰役,記憶猶新。

問:請舉出實際的例子?

答:過去兩年來,只有三個交易日輸錢。在一千次買賣當中我失手十七次。其中九次是由於報價機失靈,被迫提早平倉離場。

問:大部分炒家只希望十次買賣之中贏得五次勝利。就已經令人羨慕不已。閣下的紀錄可以列入世界奇聞令人咋舌。

答:不相信的話,可以向我的朋友求證。

問:請解釋如何取得接近長勝將軍的紀錄?

答:理由在於我對市場經常保有真正的恐懼感。

問:其他出色的炒家是否也是在戰戰克克的心情下作戰?

答:我的觀察絕大部分是如此。

問:恐懼感有什麼好處?

答:最低限度,強迫我提高入市買賣的準確性,伺機行動時間恰當。

問:假如感覺上市勢混亂,如何處理?

答:暫停買賣。

問:換言之,入市時機的把握,重點包括經驗和靈感。

答:對。假如直覺上認為需要平倉離場,根本上是由於市勢的變動另我聯想到以往的經驗,作出正確的決定。

問:其他作戰策略可否介紹一二?

答:耐心等待入市機會,減少出錯的次數,除非有必勝的把握絕不出擊。

問:如何選擇入市的對象?

答:小弟運用的圖表分析工具包括柱狀線,波浪理論,神奇數字。循環週期理論,市場心態,平均線以及各種波動比率等等。

 問:也就是說,各門各派的技巧,都兼收並蓄。

答:每種理論都有其獨特的用途,在某種場合下可以大放光彩,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運用適當的分析工具。

問:說來容易,但究竟如何實行?

答:要求經驗及靈感。

問:最終目的?

答:最終就是要取勝,贏到財富。

問:重要的指標是什麼?

答:留意上升問:下跌動力逐漸減少的市場,反手買賣。

八:工欲善其事

問:閣下曾經涉足股票及期貨市場,兩者比較有何區別?

答:截然不同,與期貨市場最大的差別,股票走勢很少出現清晰的趨向。

問:道理何在?

答:當大機構和專業炒家沽出股票的時候,永遠不會以一口價賣出而是分批抛售,任由市價上升,逐步減少庫存,買入的時候正好相反。

問:結果另到市價上下波動極小,隐藏真正的趨勢方向。

答:對,因此期貨炒家經常在股市敗走麥城。

問:但你在股市也經常取勝,秘訣在那裡?

答:未入市之前,我會小心找出市勢的傾向,順勢而行。

問:是否要依賴另一套分析工具?

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問:什麼器具?

答:例如背馳訊號,升降指數,市場心態,持倉比例等等。

問:做好分析之後,便可以知道是到的趨向?

答:雖不中也不遠矣。

問:在股票市場或期貨市場買賣必須運用不同的分析工具。

答:因人施教不可避免。

問:股票市場的特點有什麼值得一記得。

答:多不勝數,例如個別股票的特性。公用股指數領先上升。利率上升公用股下跌。問:由於股票及期貨市場的買賣經驗的幫助,在股票指數期貨市場可以大展身手,總結閣下多年的戰鬥經驗普通炒家對市場的認識主要在什麼地方出錯?

答:誤認為投機買賣猶如賭博。

問:兩者有何區別?

答:我認識的多位炒家,經年累月的贏錢,純粹以技術取勝,豈能遇賭博混為一談。

問:可有其他重要的解釋?

答:最大的謬誤,莫如對新聞的反應過敏,舉例說,肯尼迪總統被刺,股票市場急跌但馬上回升並創出新高。

問:意義何在?

答:只要基本因素及技術形勢不改變,單一突發的新聞不足以扭轉市勢。

要升的自然要升要跌的自然要跌。

問:當市價回軟的時候,報章經常報道是獲利回吐另到市勢下跌,次類消息意下如何?

答:愚不可及。

問:為什麼?

答:獲利的人寥寥可數。

問:實情如何?

答:大部分人都在輸錢。

問:因此並非獲利回吐另到市價下跌。

答:對,實際上主要是認輸的盤口另到價位回落。

問:轉播媒介是否應該改變報道市勢的方法?

答:刻不容緩,正確的報道應該是[由於部分獲利回吐的盤口,再加上認輸離場的沽盤另到市勢持續下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