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十七年期市沉浮錄

2011-09-28 09:07:26

其實,過去的十二年裡,常清一直走在風口浪尖上。得意時,資金、名利滾滾而來;失意時,金錢、朋友遠遠離去。談起往事浮沉,常清對記者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在中國做期貨公司,第一不要盲目擴張。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道路非常坎坷,再不能理想主義了,不能按照成熟市場經濟的想法來做了。即便是期貨業的春天就將到來,我也會採取‘内斂’的戰略模式;第二,用人要‘任人唯親’,不能‘任人唯賢’,不了解的人決不能重用。期貨公司的利益誘惑太大,在中國期貨制度還不完備的情況下,越能幹的人往往造成的損失越大;第三,不能‘以人為本’,要以制度為本。這樣做,也許喪失了優秀的業績,但卻是穩健發展的最好方法。”

——這番話,應該是在期貨市場沉浮了十七年的常清的肺腑感言。

奠基中國期貨業

常清於1978年考上了吉林大學經濟系,與現任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經濟學家韓志國、袁綱明等人是同班同學,又直接在吉林大學讀了國民經濟計劃管理的研究生。作為中國第一批研究生,他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招去從事“價格研究”。

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放開的第一步是價格放開,在1984年後出現了“價格雙軌制”,也就是說,一部分商品的價格仍然由計劃管理定價,另一部分商品的價格由市場力量決定。但是,放開價格並不等於市場形成,究竟市場的價格怎麼形成的,這對於一直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學者來說是個難題。對於這個問題,中央領導也很困惑:從1984年放開價格開始,物價就開始飛漲,並且一種商品有許多價格,計劃内的、計劃外的,倒買倒賣的,市場形勢非常混亂,以至於引發大家對改革的必要性和成功與否的懷疑。常清回憶說,1986年趙紫陽在一次老中青務虛會上說:“西方國家的物價是放開的,沒有管制,但是物價上漲和下跌工人都不上街鬧事;而我們國家一動物價,大家就都不滿意,要上街、要遊行。價格是管了也不行,不管也不行。西方國家的價格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常清在研究中發現,國際貿易是按照期貨市場所形成的價格來定價的。因為期貨市場是一個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講的典型的完全競争市場,買方賣方集中在一起,通過一定的規則競争形成價格,市場是充分競争的,價格是公平合理的。於是常清開始研究期貨市場。1987年,常清被派到日本第一勸業銀行,學習證券市場。時逢日本剛剛與美、英、德、法簽署“廣場協議”,用各國聯合幹預的方式使美元急劇貶值。常清來到日本就大吃一驚:中國1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幾天就損失40多億美元!常清詢問日本的金融專家:“你們這些國家的任何貨幣都是可兌換的,如果匯率變動,銀行的風險多大啊?”這位專家告訴常清,發達國家的大宗商品包括金融產品都可以通過期貨市場保值來規避風險。

1988年初,常清所在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給總理上報了全年的研究工作計劃,總理看了研究計劃以後,用大紅的粗鉛筆在題目下邊畫了一道,並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馬洪同志,請你組織幾位同志研究國外的期貨制度,用於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保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於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體改委組成了中國的期貨市場研究小組,任務是設計中國期貨市場的總體方案,常清出任秘書長,是總體方案的執筆人。

1988年底,方案出來並得到通過,研究小組開始在中國進行試點。然而,實踐似乎比理論要難得多。研究小組先找人民銀行搞金融品種。人民銀行說不行,外匯波動太厲害,金融牽涉到國家的經濟命脈,不能搞。於是搞大宗商品,找來了物資部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官員。但在座談會上就否定了搞大宗商品物資,物資部的官員說,物資關系到國計民生,現在物資流通的改革已經搞亂了,假如再加上期貨投機,那整個國民經濟就亂了,誰能負責?讓研究小組欣慰的是,商業部很支持,原因是:第一,商業部參加了這個研究小組;第二,當時的糧食買難賣難讓商業部很難受,財政挂賬很多,糧食過剩又很難保存。在商業部的支持下,於是期貨市場就由吉林的玉米、河南的小麥、湖北的水稻和四川的豬肉開始了研究。

然而,中國期貨市場生不逢時,趕上了1989年。期貨是姓“資”還是姓“社”有些說不清,於是,除了河南省,其他的省份都把試點研究停止了。中國第一個試點實際上從1990年開始,名字叫做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後來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邀請下,常清又參與了深圳有色金屬交易所的設計工作,並為上海金屬交易所的規則設計貢獻了才智。

又遭嚴霜

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期貨業在蓬勃發展,同時也泥沙俱下:1995年上半年的“3·27”國債風波、6月的“天津紅507事件”、下半年的蘇州“紅小豆602事件”,都屬於大戶操縱市場,過度投機的惡性事件。這使得期貨監管部門認為期貨市場的發展已經到了不能不“治理整頓”的階段。

1995年到1998年,期貨交易所從50多家壓縮為3家,期貨交易品種從35個壓縮為12個。從1995年開始,期貨市場每年的交易量以平均30%~40%的速度滑坡,進入了極度低迷的狀態。1995年期貨市場的成交量為10萬億元,到了2000年只成交1.6萬億元,在市場上的交易資金只有40多億元。許多從業人員逃離期貨業,期貨公司過上了緊日子。

常清的金鵬期貨從1997年開始虧損,為了減少風險、增加激勵機制,常清想出了一個辦法:員工人人入股,國外的期貨經紀公司很多都是合夥制的。說來有趣,常清入股的錢反而是從1996、1997年的股市中賺到的,他把這幾百萬元買了金鵬公司的股份,同時要求每個中高層幹部都購買幾十萬元的股份,員工買幾萬元股份,並承諾,一旦員工離開,即使公司虧損、股份縮水,他也會按當時的原價收購。

但是此計劃實施了一年,常清的心就涼了。當員工能從通過其他途徑獲利超過他的股份金額時,他的選擇是毫不猶豫地把股份棄掉。另外一部分員工也沒未因為擁有股份而留在期貨業,到了2000年的時候,北京的總部只剩下17個人。常清不得不真的把他們的股份原價返回。

常清說:“炒股炒成股東了。當時我真的想放棄這個公司了,承認我的失敗。可是我的自尊心不允許我這樣做,我‘無顔見故人’啊。我對金錢沒什麼概念,但是我對臉面有概念,這可能是知識分子的通病,所以,再苦也得做下去。同時,我也認識到,開公司,尤其是期貨公司,絕不能‘以人為本’,要以嚴格的制度為本。我一直想讓中層幹部有房住,有錢拿,穩住人才,但是人人都想暴富,欲壑難填啊。”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