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機市場的歷史上,沒有人能夠長時期地準確預測市場的每一次波動,但為什麼卻有那麼多人能夠持續穩定地從市場賺錢”?這是一個我曾思索多年的問題,我感到,我得到的諸多結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成功的交易者也預測市場走勢,但他從不與市場行情本身争論,他只是客觀地根據市場的現實狀況作出反應,不會設法去尋找這樣或那樣的主觀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正確的投資方法可能有很多,正確的思維方法卻應該是唯一的,自從有了上面的思考以後,我開始對自己的每次交易都制訂交易計劃並嚴格按計劃進行交易了。按計劃交易使我受益很多:交易計劃能夠促使我們在進行一定思考後才進行交易,從而有助於我們減少隨意的即興的買賣、減少我們在市場犯錯誤的概率;交易計劃有助於我們以更加中性、更加客觀的態度看待市場,從而防止我們思維的偏向和執著,使我們更加靈活與客觀;交易計劃有助於使我們認識到市場的複雜和多變,從而制訂出不同情況下的不同應對措施,如此,當市場萬一出現不利走勢的時候,就能夠使我們更加從容地進行處理;交易計劃還能夠使我們處理交易更加果斷、更加幹脆,有助於我們減少外在環境、市場雜波和自身情緒對交易的幹擾,從而也就能使我們更加冷靜和自信……
市的實際走勢才是我們作出買賣決定的唯一依據,不能讓先入的自我之見左右我們的頭腦”;“當操盤結果不盡人意,並進而對自己有所懷疑的時候,我們應該這樣對自己說:就象賺錢是整個操盤表現的一部分,小額的陪錢也是兵家常事,它並不影響我的整體操盤技能,每次交易都獲利非人力所為,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持續穩定地賺錢;當做得順手、自己感到有點飄飄然的時候,我們應該這樣告戒自己:操盤只是一個符合概率論的遊戲,在順利的時候要想一想當不順利出現時該怎麼辦,要時刻提醒自己,不管現在做得多麼好,但總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因此自己沒有什麼值得得意的地方,而如果自以為是的話,就很有可能導致自己犯下不應犯的錯誤,到時候付出的將是金錢的代價。市場交易本質上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而不是自己與別人、自己與市場的較量。”
要麼來源於情感,要麼受制於欲望,無論善惡,人們其實都是靠“願力”在生活著:母親期盼兒子的成長、商人期盼財源的廣進、農夫期盼作物的豐收、軍人期盼戰鬥的勝利……
在投機市場,人們的“願力”就是賺錢、就是成為贏家。如果人們總是虧損、總是看不到希望,那麼又有誰會在市場長期地參與下去呢?能夠成為贏家的希望,不停地激勵著人們樂此不疲地混迹於市場,相反,為了能夠將市場的遊戲持續不斷地演繹下去,市場本身也會不斷地制造各種級別的波動、不斷地制造贏家和輸家的互換,以便吸引人們繼續留在市場之中,心甘情願地繼續參與下去。在熊市市場中,除了“次級逆向波”能夠給人們帶來贏利的希望外,市場的“日間雜波”更多地擔當了這一制造希望和幻想的重任。
這一方面是因為“日間雜波”總是能夠給投資人看到賺錢的希望,能夠給投資人誘餌和幻想,其不確定性也能夠給投資人一些偶然賺錢的“甜頭”,讓投資人最終不停地參與下去,希望、失望、再希望,無休無止……,另一方面是因為投資人無法抛棄無所不能的幻想,一味地追求完美,一味地試圖把握市場的所有波動,無法客觀地承認自己在某些時候的無能為力,無法在投機過程中間或地追求“無為”。
“日間雜波”這一概念來自於偉大的道氏理論,道氏理論將市場的運動分為三個級別或三個層次:一是主流正向波,俗稱牛市或熊市,對主流正向波的把握能夠使投資人獲取戰略性利潤或規避戰略性風險,與主流正向波相對應的投資策略應該是“買入---持有”策略或戰略性退出策略;二是次級逆向波,它就是熊市中的中級(次中級)反彈或牛市中的中級(次中級)調整,次級逆向波是市場對主流正向波的幹擾,對次級逆向波的識別是投資人獲利的現實基礎,與次級逆向波相對應的投資策略是“波段投資”策略;三是日間雜波,它包含次中級行情以下的全部市場波動,道氏理論認為日間雜波是最無意義的價格波動,具有最大的隨意性、不確定性和可人為操縱性,是市場誘惑投資者不斷參與的誘餌,與日間雜波相對應的投資策略是短線投資策略,當然,作為市場實戰者,我個人在市場實踐過程中還感到,日間雜波雖無絕對規律可尋,卻有市場實戰者們自己體驗市場所總結出的一些經驗,盡管對這些經驗的把握和靈活運用具有極大的藝術性成分,而這種藝術性成分反過來也決定了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絕大多數投資人所追求的投資策略和投資風格,我在“江湖”行走多年,這方面也是聽到的“神話”太多,見到的實例太少!我認為,如何將投資活動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地結合是歷代投資大師們所追求的夢想,而在沒有解決好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以前,在市場實戰過程中,如何控制日間雜波的幹擾和殺傷標明投資人專業功底的高低,決定其最終投資成就的大小。
識別不同級別的市場趨勢運動,排除日間雜波的幹擾,順應市場潮流,與市場和諧相處,是每個投資人都面臨的課題。記得有本書上說過,“只有謙虛地與市場和諧相處的投資人,才能最終成為市場的真正贏家,那些試圖總是不斷地不知疲倦地戰勝市場、超越市場的所謂聰明人,最終都將被市場教訓,迄今為止,無人例外。”
我們生活在一個“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混合的世界”中,人們每作出一項決策時本質上都要有意無意地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行度量,人們最終本質上都要直接承擔其作出的每一項決策所帶來的結果,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不願意承擔自我行為引致的結果是人性的潛在心理本能”,在投機市場,這種潛在的心理本能要麼表現為盲目自信,要麼表現為權威崇拜(權威崇拜的心理本質其實就是不願意自我承擔責任)。在我國股票市場盛行多年的“莊家崇拜”或“機構崇拜”就是一種典型的權威崇拜,有的投資人甚至就是單憑機構的動向來猜測市場的趨勢、作出自己的投資決策。
盡管機構自有其優勢,但歷史經驗表明,過分“崇拜”機構、迷信機構,危害大矣!
機構的投資行為受更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約:由於制度因素和人文因素,機構的業務人員往往存在知識結構、業務背景、思維方式等趨同的傾向,長久地看,這種趨同使機構難以在投機市場中真正取勝,因為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股市投資決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學所能單純涵蓋的問題;機構的資金多是融資而來,其市場運作往往壓力更大,資金鍊更容易斷裂;機構在項目的運作過程中難免有很多“灰色地帶”,更容易出現政策風險;機構的項目運作往往牽涉人員較多,對項目的幹擾因素也就較大,其決策效率也往往較低,對市場的反應就不夠靈敏;機構的業績既有年度的壓力,更有其經營層任期的壓力,這種壓力也制約著某些機構的投資水準。
4/8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