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過度在此當然發揮了作用。人們相信他們對信息的理解比別人更清楚,對信息的判斷比別人更準確。但還不僅如此。
信心過度經常被反應過度所加劇。行為學家了解到,人趨向於對壞消息反應過度而對好消息反應遲緩。心理學家將此稱為反應過度傾向。所以,如果短期收益報告不好,一般投資者的反應是過激的不加思考的反應,這對股價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薩雷將這種過度重視短期業績的做法描述為投資者的“短視”行為(醫學上稱近視),並相信如果他們不接受月度報告,
多數投資者的效益反而會更好。
躲避損失
薩雷還因另一項展示短期決策的愚蠢行為的研究而著名。投資短視的觀念——投資短視導致愚蠢的決策。投資短視產生如此不理智的反應部分應歸咎於心理學的另一個原理:躲避損失的内在願望。根據行為學家的觀點,人遭受損失產生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歡愉。薩雷和許多其他的人所做的試驗均表明,人需要兩倍的正面影響才能克服一倍的負面影響。在一個50∶50的賭註中,如果機會絕對相等,人們不會輕易冒險,除非潛在利潤是潛在損失的兩倍。
這就是不對稱形躲避損失心理:局勢不利比局勢有利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這是人類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將此原理應用於股市,就意味著投資者損失錢的難受程度要比因選擇正確而賺錢的高興程度大兩倍。這個思維線索也可從宏觀經濟理論中找到。在宏觀經濟中,經濟高漲期間,消費者一般每創造1美元的財富就增加購物3.5美分,但在經濟衰退期間,消費者在市場上每損失1美元就減少消費6美分。
對損失的躲避心理反映在投資決策上,其影響是顯著而深刻的。我們都想相信自己做出的是正確決策。為保持對自己的正確看法,我們總是抓住錯誤的選擇不放,希望有一天會時來運轉。如果我們不賣掉會產生損失的股票,我們永遠也不需面對我們的失敗。躲避損失心理還使投資者過度保守。參加退休基金賬戶計劃的人,他們的投資期為10年,卻仍將他們資金的30%~40%投在債券上。這是為什麼呢?只有嚴重的躲避損失心理才會使人如此保守地分配自己的投資基金。但躲避損失心理也會產生即刻的影響,它會使你毫無道理地抓住虧損股不放。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但如果你不將錯誤的股票出手,你實際上就放棄了你能再次明智投資並獲得利潤的機會。
心中的賬目
行為金融學中值得我們重視的最後一項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心中的賬目。它指的是人們隨著週圍情況的變化而改變賺錢預期的習慣。我們趨向於將資金在頭腦中劃分成不同的“賬戶”,
然後決定如何使用這些資金。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說明問題。假設你與你的配偶剛剛外出回家。你掏出錢包準備付錢給替你看孩子的人,但發現原來放在錢包裡的20美元不見了。所以當你開車送看孩子的人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動提款機前停下,提出20美元交給替你看孩子的人。但當你回家後你發現那20美元在你的夾克口袋裡。如果你與多數人一樣,你對這20美元的反應應是歡欣鼓舞的。你夾克兜裡的20美元是“白撿”的。盡管這第1個20美元與第2個20美元都來源於你的活期賬戶,他們都是你的辛苦錢,但你手裡拿著的這20美元是你沒想到的,你感到可以隨意花掉它。
試驗的意義是很明顯的:我們如何決策投資、我們選擇什麼方式管理投資是與我們如何看待金錢密切相關的。例如,心中的賬目就進一步解釋了人們為什麼不願意賣掉業績差的股。在他們心中,損失只有在股票賣掉時才變為真正的損失。另一個強有力的聯系與風險有關。有關風險忍耐度的全面影響。目前,有一點是清楚的:我們更願意拿白給的錢冒險。從更廣意義上講,心中的賬戶這一理論突出了有效市場理論的一項不足之處;它顯示出市場的價值不僅僅是由信息的總量所決定的,也是由人們加工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所決定的。
對人的行為的同一性研究是無止境的,也是令人心馳神往的。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心理因素在投資領域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因為這一領域通常被認為是冷冰冰的沒有靈魂的數字與數據的世界。當我們必須做投資決策時,我們的行為時常是捉摸不定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偶爾又是愚蠢的。有時這種不合邏輯的決策會持續下去,毫無定數可言。我們做出的決策不論正確還是錯誤,都沒有充足的、可明確表達的理由。令人感到特別驚訝,也值得所有投資者註意的問題是,投資者往往對自己的錯誤決策毫不覺察。我們現在明白了,為了全面了解市場和投資,我們必須對我們本身的不理智行為有所了解。對判斷失誤心理學原理的研究,對投資者來說,其價值絕不亞於對賬戶收支平衡表與損益表進行分析的程度。你可能對評估公司這門藝術很精通,但如果你不花時間了解行為金融學,你將很難改進你的證券投資戰略以及投資業績。
風險容忍度
所有金融心理學因素聚合在一起,反映在你身上,就是你對風險容忍的程度,就像一塊強大的磁鐵將週圍的金屬物質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樣。金融心理學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在你每天做出買賣決策時,這些概念就變得真實起來。而將你做出的所有決策貫穿起來的因素,就是你對風險的感知程度。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投資專業人士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幫助人們分析他們對風險的忍耐度。證券代理商、投資咨詢家、金融規劃者們都觀察到了每個個體行為的不斷變化。當股價上揚時,投資者大膽地向股市裡添加投資;而當市場回落時,他們又將投資調回到固定收入的證券上。一夜之間,投資者會戲劇性地改變他們的投資組合,賣出股票而買入債券或其他固定收入的證券。這種在激進與保守的投資者之間反複折騰的現象,激發了人們對風險容忍度的研究。剛開始,投資咨詢家們認為,分析風險容忍度並非什麼難事。通過使用面試和答卷的方式,他們就可建立一套投資者的風險檔案。但問題是,人的容忍度是基於情感之上的,且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所有上述構成對金錢態度的心理學原理,都可用來測定對風險的反應。當股市大幅下挫時,即使那些在風險檔案中非常“膽大妄為”的投資家也變得縮手縮腳起來。而當股價大幅攀升時,不僅是激進的投資者,就連保守的投資者也增添了新股。
我們發現承擔風險的傾向與兩項人口統計因素有關:年齡與性別。老年人比年輕人更不願意冒險,婦女比男人更小心謹慎。風險似乎與財富的多少沒有關系。錢多或錢少對你風險的忍耐度好像沒有太大的影響。有兩項性格特徵與風險容忍度密切相關:自控能力與成就動因。自控傾向指的是人們感覺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以及做出生活決策的能力。那些認為自己有控制週邊環境能力的人被稱之為“内在人”。相反,“外在人”認為自己幾乎沒有什麼控制能力,就像一片樹葉被風吹來吹去,無法控制。根據我們的研究,具有高度風險承擔傾向的人絕對是屬於内在人一類的。
3/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