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資產配置權衡:個人投資者應該認識到,一類資產同時滿足以下所有的標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1)良好的流動性;(2)穩定、有保障的本金價值;(3)豐厚的當期收益;(4)資本增值率持續並顯著超過通貨膨脹、稅收以及通用的基準指數。
高估投資組合的分散水平:雖然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可以意識到分散投資的好處,但許多個人投資者由於慣性、本土偏好、過度自信、熟悉自己的公司、市場價格影響,和/或某些行業部門與資產類別之間收益的高度相關性,允許其投資組合分散程度不高。
錯誤估計稅收的影響和重要性:投資者在考慮是否和何時出售某一資產的時候,有時將稅收因素考慮得太重要,與此同時,投資者經常低估換股、分配紅利、資產損益和其他應稅項目對持有投資組合的長期稅後收益的影響。
投資者通過一系列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判斷、信念及傾向性來達到資產配置、具體的投資目標以及金融市場的整個前景。這些偏好、厭惡、特質、傾向性和成見簡短地描述如下:
過分自信:許多投資者有過高估計他們的投資智慧的傾向,對於他們預見的準確性、未來產出的價值估計以及他們決策的可靠性和是否有價值,都過分自信。
裝腔作勢的豪言壯語:投資者在資產配置和投資選擇領域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並傾向於牢牢記住並不時強調他們自己的投資成功的案例,並將失敗歸因於他人或壞運氣。另一個說明這種情況的詞是自信偏見。
樂觀主義:投資者的重要特徵是用樂觀的眼光來看待金融市場,不恰當地擴大自己的能力、取得好的投資結果的可能性和對自己命運的控制程度。同時,他們不考慮不成功的可能性和投資結果的不確定性。
對控制能力的幻想:投資者經常在一種誤導下進入金融市場,即如果他們盡力去控制,事情將發生反轉。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對控制能力的幻想會導致投資者承擔原本可以拒絕承受的風險。堅持對一個公司、行業、地區或國家的投資將導致投資者進行無經濟可行性的投資活動。
定位:許多投資者不恰當地將自己作出買賣決策的目標點或參考點定位為某一資產的一個特定價格或一個確定的價格範圍。
類型化:由於習慣、行為急躁、圖方便或者思維慣性的原因,許多投資者僅僅考慮他們熟悉的那一類有價證券、資產類別、投資策略或金融市場條件,這經常是快速和方便的,但有時卻是錯誤的。
傳統性:特別是在資產價格讓人極度悲觀或樂觀的時候,投資者會對特定證券、公司管理、中心權力機構、經濟計劃或投資管理者,持有高度簡化的、有傾向性的、標準的及過分肯定或否定的觀點。
典型性:一些投資者可以迅速地得出一個關於投資的結論,只要這些投資具有典型性,與他/她們所熟悉的情況相類似。
推斷:經過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投資者傾向於推斷將來的趨勢,相信已經持續上漲的資產價格仍將繼續上漲,已經持續下跌的資產價格仍將繼續下跌。通常來講,投資者更側重於長期價格變動趨勢而不是短期變動。
過分強調最近發生的事:部分是由於記憶的逐漸減弱和模糊性,投資者經常強調剛剛才發生的事件或市場的變化,而不是更早以前發生的事。
錯誤的因果關系:投資者有時用因果關系將下面兩件事聯系在一起:(1)特殊事件和環境;(2)價格的波動,而事實上它們是沒有聯系的。
保守性:在考慮了一系列因素以後,投資者傾向於堅持他們自己的觀點,許多時候甚至當他們面對相反的事實的時候亦是如此。
盲目性:投資者會嚴格堅持固定的理論或行為,以致在面對資產基本面、估值、或心理/技術/流動性等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時幾乎視而不見。外
對機會和風險的感知:許多投資者似乎更喜歡具有確定收益的投資機會,即使會降低本來可以獲取的更高收益。一些投資者也將投資機會中的風險程度看作是獨立的,而不考慮將來投資機會可能的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系。
風險補償:當投資者開始認為有風險的投資活動並不像實際上那樣危險時,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擴大其投資行為中的風險,這事實上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總的風險。有時投資者涉足高風險投資領域是為了尋求對從前損失的補償。
厭惡不確定性:投資者有時回避模糊的或高度不確定性的投資機會,而傾向於那些他們感到更熟悉、更清晰、更容易理解的投資。意識到反複猜測,擔憂和事後彌補有時會帶來不可量化的高昂成本,一些投資者更喜歡方便和簡單的資產配置方法。
極端主義:一旦超越了適度和理智的界限,許多投資者會將似非而是的事當成是不可能的,同時把似是而非的事當成是確定的。
投資者在他們的資產配置和投資活動中可以運用各種戰略和戰術,他們在這樣做時,會表現出幾種不能輕易看出但又確可辨認的投資行為模式,以下是簡單的說明:
群體本能: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活動傾向於追隨大衆觀點和輿論。這種群體行為對於投資者而言,在獲得成功的時候可以得到強化,在失敗的時候可以提供一些安慰。一些投資者更關註在一個群體中的相對表現,而不是群體外的絕對表現。
厭惡損失:由於投資者對損失感受到的痛苦大於對同等數量的收益感受到的喜悅,因此,投資者對面對損失或經受損失具有一種本能的厭惡,這導致許多投資者在面對下跌的價格時十分恐懼。在行動上,許多投資者更願意關註並採取行動來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取收益。
回避:投資者因為許多原因會不適當地拖延行動,比如慣性、優柔寡斷、沒有能力或者不願意去解決和面對問題。
理想化:特別是在市場樂觀的時候,投資者會過於相信和看重多元化的資產類別和子類別、投資地區、貨幣、投資方式、投資管理者、特定公司和/或公司管理者、投資評論員、監管者和權利機構。
非線性概率分配:一些投資者明顯高估了低概率結果的可能性,而明顯低估了高概率結果的可能性。
性格影響:投資者更傾向於處理那些相對於原始買入價已經增值的資產,而不是賣掉那些價格低於原始買入價的資產。這種行為與“賣掉虧損的股票,並繼續持有賺錢的股票,讓它繼續上漲”這條獲取長期投資成功的經典格言相反。
賺錢與否的影響:投資者可以將資產的原始買入價格設置為參考點,他們通常不關註資產價格下跌但仍然在原始買入價格之上的損失,但對於價格非常接近或已經在原始買入價格之下的同樣大小的損失則很緊張。換句話說,因為投資者仍然可以對自己和他人說他們的投資依然賺錢,所以他們更願意接受這樣的損失,即實際上是從原先賺的錢中損失的,而他們賺的錢已經遠遠超過原始成本了。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