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技術分析總是事後解釋是絲絲入扣、事前則成敗參半?
以k線理論為例:
k線理論是以股價在單位時間(一般為日、週和月)的走勢特徵為研究對象的。比如對在該時間段以最低價開盤、最高價收盤且漲幅可觀的就稱之為“大陽線”,反之則為“大陰線”。其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持續類和反轉類。反轉類的四大經典k線分別為“黎明之星”、“曙光初現”和“烏雲蓋頂”、“穿頭破腳”。
由於股價不是漲、就是跌,所以在由漲轉跌的時候幾乎註定會出現類似於“烏雲蓋頂”或“穿頭破腳”這樣的圖況以及在由跌轉漲的時候也幾乎註定會出現類似於“黎明之星”、“曙光初現”這樣的圖況。問題出來了:真正轉勢的時候的確會出現k線理論所描述的“轉勢信號”,但是、是不是這些所謂的“轉勢信號”一經發生就一定或曰必然導致轉勢的結果出現?!
答案是不容置疑的:8月23日的日k線就是標準的“黎明之星”、但仍未能就此成功地引導一輪上升行情;7月3日、7月12日的日k線也都是標準的“黎明之星”、但是後來的結果已經無須贅言了。
“切線”也存在這個問題:行情有效突破某區間的時候當然也會突破某“切線”--但不容易證明在突破某“切線”以後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後市會漲、還是跌?!
移動平均線也存在這個問題:什麼單位時間的什麼單位的均線和什麼單位的均線之間發生“金叉”或“死叉”一定意味著後市會漲、還是跌--雖然伴隨著行情由跌轉漲或由漲轉跌的過程中必然有形形色色的“金叉”或“死叉”。
目標最重要!必須知道還有沒有上升空間或曰上升空間還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