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數的由來及構成
1973年3月份,是外匯市場轉折的歷史性時刻,史密斯索尼安協議代替了1948年在佈雷頓森林達成的並不完善的固定匯率體制。從那時起主要貿易國相繼以浮動匯率制代替了固定匯率體制。如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反映美國工業類股票的綜合水平一樣,美元指數顯示的是美元的綜合值。它是參照1973年3月份6種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化的幾何平均加權值,以100.00點為基準衡量其價值,並以100點為強弱分界線。它通過計算美元和對選定的一攬子貨幣的綜合變化率來說明美元的強弱程度,從而間接反映美國的出口競争能力和進口成本的變動情況。如果USDX下跌,說明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貶值。在1999年1月1日歐元推出以後,這個期貨合約的標的物進行了調整,從10個國家減少為6個國家,歐元也一躍成為了最重要、權重最大的貨幣,其所占權重達到57.6%,因此,歐元的波動對USDX的強弱影響最大。其他國家貨幣所占權重依次為日元13.6%,英鎊11.9%,加元9.1%,瑞典克朗4.3%,瑞士法郎3.6%。
美元指數與黃金的相關性分析
現貨供需方面
從需求方面來看,由於黃金是用美元計價,當美元貶值,即美元指數下跌時,使用其他貨幣例如歐元的投資者就會發現他們使用歐元購買黃金時,等量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黃金,從而刺激需求,導致黃金的需求量增加,進而推動金價走高。相反的,如果美元指數上漲,對於使用其它貨幣的投資者來說,金價變貴了,這樣就抑制了他們的消費,需求減少導致金價下跌。
從黃金生產來看,多數黃金礦山都在美國以外,使美元指數對於黃金生產商的利益產生了一定影響。因為金礦的生產成本以本國貨幣計算,而金價以美元計算,所以當美元指數下跌時,相當於美國以外的生產商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而出口換回的本國貨幣減少使利潤減少,打擊了生產商的積極性,例如南非的金礦在2003年就是由於本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大於黃金價格的上漲幅度,導致黃金礦山非但沒有盈利反而陷入虧損的艱難局面,這樣最終導致黃金產量下降,供給減少必然擡升金價。
金融領域方面
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這段時期由於其它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大於投資黃金,投資者大規模地撤出黃金市場導致黃金價格經歷了連續20年的下挫。而進入2001年後,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美國連續11次調低聯邦基金利率導致美元兌其他主要國家貨幣匯率迅速下跌,投資者為了規避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開始重新回到黃金市場,使黃金的走勢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點。2002年以來,美國經濟雖然逐步走出衰退的陰霾,但受到伊拉克戰争等負面影響仍使得經濟複蘇面臨諸多挑戰。2003年海外投資者開始密切關註美國的雙赤字問題,盡管美聯儲試圖採用貨幣貶值的方法來削減貿易赤字,但這種方法似乎並不奏效,美元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大量資金外流到歐洲和其它市場,黃金投資的規模也出現創紀錄的高點。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為抑制通脹並吸引海外資金沖銷赤字缺口,調整了其寬松的貨幣政策,試圖逐步將利率調高至中性水平,即3.5%-4%區間,但在2004年,貿易赤字仍再創新高,消費者信心進一步被摧毀,同時油價的高企加深了市場對通脹的憂慮,而黃金借此機會在2004年底這段時間上沖456美元/盎司的高位。這段時期内(2001年-2004年),通過對美元指數和黃金收盤價格進行相關分析,相關系數為-94.70%,屬於高度負相關關系。
長期以來,歐元區的經濟都處於低迷狀態,這顯然與強勁的歐元格格不入。特別是美國為了削減其貿易上的龐大赤字採取的對美元貶值的政策,擡高了歐元匯率,使歐元區經濟發展顯得十分被動。今年5月以來,歐元兌美元比價的迅速下滑不僅說明歐元一方面承受著來自區内經濟遲滞的壓力,同時也受累於法國、荷蘭兩國幾週前公投否決新憲法帶來的政治危機。歐元這個唯一可與美元在世界貿易、投資和外匯儲備等領域中抗衡的貨幣一時間危機四浮,而市場投資者出於對其穩定性的擔憂,也及時調整手中的投資組合,這樣一來便使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入具有保值避險功能的黃金市場,尤其體現在對於實金的需求上。而美元在此段時期經濟發展平穩,金價與美元的負相關關系明顯松動,一直以來相反的關聯模式被打破了。經過2005年5月-2005年6月對美元指數與黃金收盤價格的相關分析,我們得出的相關系數為44.8%,呈現正相關關系。
雖然從表現來看,美元指數和黃金價格走勢的負相關關系不是自始至終的,但基於商品與貨幣的根本屬性,二者負相關關系才是基礎。同升同跌的局面最終將被反向關聯所取代,而黃金基於其強勁需求對價格的支撐,出現大幅度的下跌可能性很小,因此,反向關系的恢複更可能依靠美元的回調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