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榮:中國銀行股投資邏輯

2013-04-29 09:48:39

1、長期而言,銀行業是衆多行業中歷史最悠久,生存能力最強的行業之一。美國很多銀行歷史都超過100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歷史長達147年,如果不是中國近現代激烈更替,中國銀行的歷史已長達107年。而100年間,很多行業都已經交替更換,1896年第一次編制的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成份股,只有一只仍在指數中。香港恒生指數幾十年期間,只有極少數公司能長期停留在成份股中,主要是:金融、房地產、公用事業,制造業只有一家公司長期存在。銀行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血液,它承擔了貨幣創造、信用和交易媒介、提供服務等衆多重要職能,甚至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每一次銀行危機,最終都必然由政府出面出資,解決危機。用全體社會的資金來為銀行買單。次貸危機是如此,香港歷次銀行業危機也都是如此。這是其它行業所不具備的特徵。
2、長期而言,一個健康向上的經濟體中,優質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應高於社會平均資本回報率,甚至持續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如果銀行業在該國又處於行政監管下的市場壟斷競争,那麼這個回報率會更高很多。如果是管制較弱的較充分市場競争下,優秀的銀行企業平均回報率仍然會遠遠大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以管制嚴格的壟斷競争格局下的中國銀行業來說,2007年-2012年的平均上市銀行的資本回報率分別為:24.53%、24.19%、19.35%、20.69%、21.35%。2012年前三季度來看,全年維持超過20%的回報率沒有任何問題。而期間的經濟波動非常劇烈,上市公司剔除金融股的回報率從最高接近16%,到最低不足9%,出現了劇烈波動。以美國來看,其市值前20名的大銀行平均資本回報率在經濟繁榮週期中(90年代-2007年)遠遠高於上市公司平均資本回報率。例如危機受損最慘烈的花旗銀行,1992-2006年間15年的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高達25%!2008年花旗的稅前資本回報率暴跌至-37%,但隨後又開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8.2%,向美國銀行業平均稅前資本回報率靠攏。
3、考慮到銀行的壟斷性,各國都試圖引入競争。例如利率市場化、跨區域的限制、多元化的限制等等。中國目前也是如此,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中國高度集中且事實壟斷競争的銀行,成為淩駕於實體經濟的“吸血者”。這樣的話,一方面銀行獲得了超出社會平均回報的利潤,一方面也承擔了社會幾乎大部分的風險。長期而言,銀行業遠遠超過社會平均回報率的情況必然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受到影響,最終反噬銀行業。但是可悲的是,放松管制和引入市場競争的結果,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將銀行業轉變為風險偏好者。例如巴塞爾協議之後,銀行受制於表内業務的資本高損耗,而不斷地介入表外業務,致使表外資產規模日益龐大,甚至比表内資產大十倍的地步。最終,表外業務的膨脹和失去監管,導致次級貸款的多米諾骨牌倒塌。又如利率市場化後,必然驅趕銀行業進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貸款和其他業務領域。因此,銀行業的悲哀,正如老巴所言:銀行業是一個好行業,不過總是週而複始的群體性做傻事。而銀行的對風險的追逐,往往和經濟週期重疊:高景氣階段容易沖動放松風險控制,經濟谷底卻格外審慎,導致銀行的業績出現超出經濟週期的劇烈波動。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逐步放松監管和引入競争(但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後,中國銀行業會逐步開始追逐高風險高收益業務,例如小微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信托(隐蔽風險,少資本損耗)等等。
4、本輪經濟週期下的風險暴露遠不會像市場普遍猜測那麼嚴重。原因很簡單,第一是銀行業的引入競争才剛開始,過去大的國有及股份制銀行仍然囤積在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國企,業務相對簡單,沒有國外銀行複雜的業務體系和表外業務。第二是監管方發現問題較早,例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也就是在地方貸款膨脹後一兩年時間就由銀監會提出了重點通報,隨後嚴格控制壓縮地方融資平台貸款比例。房地產等其他行業貸款風險問題也是發現和警示較早。第三是經濟盡管下滑,但幅度不是失控的,1-2個點的年度GDP增速下滑不會帶來致命的不良貸款膨脹。從三季度來看,國有大行普遍較好,沿海比較集中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相對差一些。招商銀行可能由於股東方很多都是航運業,而航運業的回報率幾乎到了崩潰邊緣,這可能對資產質量有一定影響。另外招行的經營區域還是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個經濟區,受經濟影響相對較大。當然,銀行的風險暴露通常會滞後經濟週期,因此還沒有到最終對此次經濟週期下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暴露程度做定案的時候。
5、利率市場化和放松監管(包括準入條件調整、城商行的上市等),加上不良風險的滞後暴露,未來可能銀行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水平會呈現下降趨勢。這是為什麼股市不願意給與銀行更高溢價的原因之一。由於目前市場機構已經逐步淪為邊緣角色,散戶重新成為市場主力,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散戶之間的博弈取而代之。缺乏理性投資觀念的中國散戶,歷來都是賭博心理較重的群體。從浙江世寶的劇烈波動可以看到中國目前股市現狀的一個縮影。這種投機成風的市場下,市值規模很大的銀行股自然就受到市場冷落。
6、過往數年,關於銀行股的争論不斷,其實並未改變一個事實:銀行的基本面變化遠遠比股價變化更平緩。銀行股的低迷,除了自身基本面原因外,背後原因很多,包括:2006-07年藍籌股投機狂潮的還債(太多機構散戶為漫漫熊途而傷心悲觀)、大小非股東在全流通下與散戶的博弈加劇、國家倡導的經濟轉型為各路資金投機追逐概念創造了條件、散戶為交易主體導致市場缺乏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實際上機構投資者並不比中國散戶更有穩定性,甚至投機之風更盛)等等。
7、對於風險而言,每天都在報紙上能看到的風險,不會是致命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往往來自於未被市場普遍認知的,即黑天鵝事件。已經發生的,特別是最近發生的風險,往往也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風險往往是此前極少,甚至從未發生過的。中國銀行業有自身的風險,但不會像市場一直普遍共識的那樣巨大。我甚至懷疑,當利率逐步市場化後,中國銀行的風險才會在隨後的經濟波動中真正暴露。
8、此前多年,市場所普遍認知的很多關於銀行業、銀行股的看法都是選擇性的失明。例如:一方面認為銀行手續費等費用收取是不合理的(政府甚至也出台相關法規,這是多麼可笑的做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一直將銀行視為某種意義上的政府機構了!就如同取消節假日高速路收費一樣,誰給了政府權力去用法規剝奪一家公衆上市公司利潤?)一方面又認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較低,不如國外銀行“先進”(用過外資銀行的客戶應該知道中國銀行的費用收取並不高)。一方面認為銀行不應該占有中國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接近50%(忽視了中國上市公司總利潤占全部中國企業的比例問題),一方面又對銀行股占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不到30%視而不見(2007年正好反過來,這是個反應市場情緒的鮮明對比)。一方面認為銀行的資產風險很大,另一方面又認同大部分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創業闆、中小闆的普遍高估值)。一方面看空整體中國經濟和大型傳統企業,一方面又認為轉型的企業將會普遍獲得高增長。
9、如果一個行業歷史證明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且長期健康向上經濟體下整體長期回報率高於社會甚至上市公司整體回報率。當假設中國未來銀行業資本回報率長期回落到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下時,當市場僅願意為全部銀行企業(不分優劣,即如同2010年為創業闆整體支付全部高估值一樣)支付接近甚至不到1倍淨資產價格時,我幾乎可以確定,長期而言,現價投資銀行股平均的股市回報率不會低於上證指數平均水平,且可以獲得較多的派息。回報率也基本可以確定:年均複合收益率不會低於10%,實際上應該介於10%-20%之間,因為還包括有派息及派息再買入帶來的複合回報。這還未考慮經濟如果出現新的景氣週期與股市叠加導致的“投機溢價”。有人又會說:哈,我會選擇在熊市中持有弱週期性的防禦行業,例如醫藥、食品飲料等必需消費行業,經濟向好時,我轉而投資行業上遊的原材料行業,隨後轉為複蘇週期性受益的化工、機械等,最後才會選擇經濟週期末端受益的銀行股等。嗯,我的回答是真心佩服,如果能做到的話。可惜我這種比較遲緩笨拙的人,是無法領略這種駕馭經濟和股市週期的境界的。還有一種,類似公募、私募與上市公司(甚至各類老鼠倉)緊密結合的方式,在國内也是比較盛行。但這些都不是我等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模式。
10、銀行股的過去三年持續低迷,讓很多投資者“反思”,但這不過是人的本性而已(跌悲漲喜)。市場有效論已經無數次被證明是嚴重錯誤的理論,但總會有那麼多人信奉它。當然,市場並不總是失效,相反,很長時間内市場可能都是有效的。如果市場有效,那麼2003年中國石油就不應該定價2元港幣,4年後國内定價50元人民幣了。市場在投資者情緒穩定時,是容易達到相對有效率的。但在悲觀和樂觀、恐懼和貪婪的情緒驅使下,總是容易在某些時刻偏離正常軌道。
11、銀行股投資最大風險在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向下,如果此種情況發生,那麼中國上市公司整體資本回報率將逐年下滑,企業虧損面加大,銀行承受絕大部分經濟下滑的壓力。屆時銀行股可能淪為日本類似的局面,投資銀行股將遭遇長期慘淡的回報。不過,我是個樂觀者……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