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穩定的通貨膨脹預期(3%左右),經濟就喪失了進一步穩定發展的基礎,市場機制就會喪失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所以,人民幣不可以升值,應該讓物價上漲導致人民幣實際升值的建議,這是絕對絕對錯誤的,是違背所有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是沒有任何經驗支持的。說這種話完全是不負責任的。
《21世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主要影響是什麼呢?
餘永定:首先要強調經濟學一個最基本的原理——所有國家貨幣政策的目標都是物價穩定。物價穩定並不是它不變,而是要保持一個比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一個最基本的信號。在物價普遍上漲(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具體商品價格的變動就喪失了信號功能。資源就沒辦法合理配置了。為什麼呢?例如,豬肉價格上漲了。在非通貨膨脹環境下,你可以容易地判斷,豬肉供不應求,在豬肉價格信號的引導下,養豬的投入就會增加,豬肉的供給也將隨之增加。在通貨膨脹環境下,沒人知道豬肉漲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豬肉供求關系的變化,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價格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把所有的價格信號都扭曲了,使所有的價格信號都失效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形成通貨膨脹加速的預期,那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不穩定的。現在我說的通貨膨脹是穩定的預期,比如3%。假如今天3%,明天4%,後天5%,大家會有一個通貨膨脹加速的預期,整個經濟就有問題了。為了保值,大家會拼命買東西,買房子,買股票。商品價格上漲、資產價格上漲,工資上漲,最後整個經濟就會因惡性通貨膨脹而崩潰。
所以,我認為那些建議用通貨膨脹來解決人民幣升值問題的建議,是完全錯誤的。而且還有一點,就是如果你之所以害怕升值是因為升值會導致出口減少、失業增加,通貨膨脹導致的實際匯率升值的最後結果同名義匯率升值是一樣的。因為,真正影響外貿的不是名義匯率,是實際匯率。實際匯率就是名義匯率除上一個中外物價的對比。所以,實際匯率升值既可以通過名義匯率升值也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實現。無論是通過什麼途徑,實際匯率升值的結果都將導致競争力下降,出口減少。用通貨膨脹來維持匯率穩定,完全是本末倒置。同我們在前面讨論的德國經驗完全相反。這種主張的結果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出口沒有獲得保護,國内物價穩定毀於一旦。如此,中國經濟就會出現比單純出口減少、失業增加大得多的問題。
升值短期内會對經濟增長不利
《21世紀》:我們還是回到德國的問題上,德國在上世紀70年代改為自由浮動匯率以後,馬克的升值總體上來說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德國的貿易順差以及出口好像沒有受到實質性或者說比較大的沖擊,為什麼?
餘永定:德國的總體表現比較好,但也並不是一直都是貿易順差。從2001年以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部分都是正的。據我看的材料,有的說近年來德國經濟80%都來自於進出口的增長。那麼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内,它的匯率對於進出口的影響應該主要看它的實際有效匯率,最起碼要看它的實際匯率,而不是名義匯率。
馬克已經不複存在,看歐元也不行,因為我們是在讨論德國經濟。現在歐元一直在升值,但是實際匯率則不一定在升值。由於歐元區各國通貨膨脹率不同,實際匯率也不同。從德國來講,它的實際匯率是在貶值。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職工的工資增長速度在下降。那麼,實際匯率的貶值,對德國淨出口的增加到底有多大作用?根據一些經驗研究,實際匯率的貶值有一些作用,但作用不大,導致最近幾年德國淨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德國主要貿易夥伴國經濟的增長和地區性國際生產網絡的發展。
對中國來講,淨出口對於匯率變動的彈性可能比較小一些,因為中國加工貿易的比例比較大。但是,也絕對不是沒有效果,如果它沒有效果,那為什麼還要怕升值呢?現在學術界和媒體上經常同時主張兩個自相矛盾的命題。第一個是升值不會減少貿易順差,所以升值沒用。第二個是不能升值,因為升值會對我們的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造成失業。這兩個論據是自相矛盾的,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到底哪個對呢?我們怎麼那麼不講邏輯呢?
我自己感覺升值肯定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在短期内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的程度到底大到什麼程度呢?可能比一般國家要小。一個例子就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週邊國家的貨幣都在貶值,中國沒有,那就等於是人民幣升值了。但是,中國的出口在美國、日本和其他國家所占的比重並沒有顯著的減少。
《21世紀》: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執行上,德國和日本有何不同?
餘永定:剛才我說過了,德國首先有一種反通貨膨脹的傳統,也有一個聯邦銀行的制度來執行這個傳統,可以說是文化、制度還有認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對穩定的偏好。
從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比較來看,德國的政策是相當穩定的,沒有犯像日本那樣的錯誤。1985年9月廣場會議的目的是通過國際協調促使美元貶值。1987年2月盧浮宮會議則旨在穩定美元。由於擔心影響國内經濟增長,美國不願通過提高國内利息率的辦法來穩定美元,於是便對日本和德國施加壓力,要求兩國降低利息率。美國希望通過削弱日元和馬克來實現美元的穩定。由於擔心通貨膨脹,獨立性很強的德國聯邦銀行對此並不買賬。美國政府為迫使德國聯邦銀行就範所採取的強硬態度成為1987年10月紐約股票市場爆跌的導火線(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史稱“黑色星期一”——編者註)。日本銀行則聽話得多。在1987年3月,遵照盧浮宮協議,日本銀行乖乖把公定利息率降到2.5%的戰後最低水平。
德國人把升值看作一個鞭子來鞭策企業
《21世紀》:似乎很多經濟迅速發展的國家都會遭遇貨幣升值的問題。
餘永定:1973年以後,德國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基本上處於緩慢升值的過程中。對它來講不是幹預不幹預外匯市場的問題,它是幹預的,只是幹預多和少的問題。幹預了之後,必然會影響國内的貨幣政策,比如說它也採取沖銷政策,這跟中國現在的差不多。但是幹預的程度並不是特別大,其中具體的表現就是它的外匯儲備並不是特別多。德國中央銀行的原副行長曾說,德國人把升值看作一個鞭子來鞭策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鞭子,但咱們不用這個鞭子,而且制造一種幻覺就是中國不會升值,中國會扛住的,那麼企業就沒有動力來提高效率了。所以說,對於升值,過多少年回頭來看,我們可能會發現,升值不會對中國造成什麼了不起的影響。恰恰由於不肯升值,採取其他一系列的措施,結果就等於升值了,但這種措施不是市場化的措施,付出的代價反倒可能更高。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