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談德國馬克升值經驗

2011-06-07 23:09:55

《21世紀》:我們看到,當時德國面臨著蒙代爾“三難悖論”(open-economy trilemma,即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維護固定的匯率制度、開放資本市場和實行積極有效的國内貨幣政策這三個目標),最後德國的選擇是獨立的貨幣政策,資本項目開放了,匯率也變為浮動的了,您怎麼評價這個選擇?

餘永定:這個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21世紀》:但我們也看到,面臨相似狀況的日本沒有這麼做。

餘永定:關於日本,需要強調的是,“廣場協議”後的泡沫經濟不是由於升值本身造成的。而是升值之後寬松的貨幣政策造成的,而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為了應對日本當時的經濟衰退。但中國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中國現在是經濟趨熱,政府要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

《21世紀》:也就是說升值作為一種緊縮的政策正好可以對經濟過熱進行抑制。

餘永定:對,就是這樣。為什麼麥金農(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編者註)反對人民幣升值呢?因為升值對經濟有抑制作用。如果中國經濟處於通貨收縮期間,升值之後,通貨收縮可能更嚴重。現在是經濟趨熱或者過熱時期,升值正好是澆一盆涼水下去,是最好不過的時候,再也沒有比現在更好的升值時機了。

最值得借鑒的德國經驗

《21世紀》:還有一個問題,德國在匯率市場化的同時也開放了資本賬戶,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餘永定:對於德國來講,開放資本賬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管制會造成扭曲,造成資源誤配。為了減少對市場的扭曲,應該開放資本市場。但是,開放了資本市場、資本自由流動之後,又要想讓貨幣政策獨立,就必須讓貨幣自由浮動。

現在部分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放松資本管制,鼓勵外資流出,這樣可以減輕對匯率的壓力,我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首先,作為一個原則,我們必須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同時我們又要保持幣值的穩定。那麼,我們就應該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實際上外管局也是這麼做的。

《21世紀》:現在放開QDII(合格境内機構投資者)不正是為了讓資本更自由的流動,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嗎?

餘永定:現在的問題是,如果QDII真能夠出去的話,是能夠減輕升值壓力,但這是在有管理的情況下,跟資本賬目自由化不是一回事。現在的關鍵問題不在這兒,QDII暫時沒什麼大作為,誰那麼傻,現在去投資外國資產?關鍵是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現在要對它有所控制,不能讓它大量進來。在QFII之外,從其他地方流進來的也很多,那中國就更需要堵了。如果堵不住,就讓人民幣升值,升值之後中國資產貴了,外國投機者可能就不買了。中國現在拼命壓低自己的價格,那不是引誘人來買嗎?然後再放松對資本流動的管理,那不是等於降低了外國投機資本套利出逃的成本嗎?

《21世紀》:以德國當年的經驗來分析,您覺得匯率在開放的過程中應該註意什麼呢?

餘永定:在實踐過程中,有的時候,也要在國内貨幣政策和匯率之間做某種平衡,並不是那麼絕對的書呆子式的。德國當年在實踐中也幹預外匯市場,特別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匯率屬於蛇形浮動。

但我覺得現在看匯率問題,都不用去遠看德國、日本或者過去,你就看現在的韓元升了多少?

在關於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的最大誤區就是:認為升值對美國有好處對中國沒好處,升值是屈服於美國壓力。我希望再次強調,盡管人民幣升值會帶來陣痛,但升值符合中國自身的長遠利益。不能因為人家讓你升值,你就偏偏不升值。當然,具體怎麼升,升多少,這個問題可以另行讨論。

《21世紀》:今天談了很多德國的經驗,那麼您覺得這其中最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是什麼呢?

餘永定:第一,堅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不受任何外部壓力的影響;第二,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中央銀行的中心目標,其他目標可以為這個目標而犧牲(或由其他部門負責);第三,形成非常強的文化和制度保證。否則再好的政策也難於得到貫徹。我認為這最後一點是特別值得中國借鑒(但不是照搬)的。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