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李嘉圖的貨幣數量理論

2012-05-28 10:13:46

内容提要:首先,本文考察了金塊論争的歷史背景——十九世紀初英國的經濟狀況,並簡要介紹了李嘉圖分析方法的特點,其次,詳細闡述了李嘉圖對當時貨幣制度的一些政策建議及其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其中我們將看到很多當代貨幣理論問題的影子,充分體現了貨幣理論研究的連續性。

一、引言

李嘉圖作為一個活躍的經濟學家的生涯僅僅持續了14年(1809-1823),最初便是以一個貨幣理論家的身份出現的。從1809年到1813年,他的經濟學著作——出版物和通信——主要處理的是那個時代的貨幣論争,李嘉圖的貨幣思想在這一段時間内基本形成。

由於拿破侖的戰車不停地在歐洲大陸上馳騁,英國被迫於1793年向法國開戰,為維持大陸上的盟國和自己部隊的軍事支出,政府大規模的向英格蘭銀行[1]透支,使該行的金銀儲備不斷流出,成為私人財產。於是英格蘭銀行在1795-1796年間一再緊縮紙幣發行,結果造成流通手段不足,迫使政府不得不發行國庫券以減輕壓力。由於波那巴勢力的擴張,英國軍費支出不斷增加,終於在1797年二月間引起了對英格蘭銀行的擠兌,為防止整個銀行系統陷入危機,英國於是年5月頒佈“樞密院命令”暫時中止了英格蘭銀行用黃金贖回它所發行的銀行券的義務,原打算6月即告終止,結果一直拖到1821年。英格蘭銀行在這一段時間内獲得了大量發行不可兌換紙幣的權力,流通中的紙幣大大的超過了實際的貨幣需要量,導致紙幣貶值,即英鎊匯率下降和用紙幣計算的金價上升。在限制兌換的最初兩年黃金的價格還維持在法定平價,到1799年開始上漲,1804年又差不多回到了正常水平,一直持續穩定到1808年。但在1809年金價又開始急劇上升。第一次金價的上漲曾經引起了很多争論文章,其中包括桑頓的《紙幣的信用》,同樣地,從1809年開始的這次黃金漲價也引起了金價問題的論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塊主義”和“反金塊主義”的論争,李嘉圖是金塊主義的代表人物,1809年8月29日他在晨報上匿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黃金的價格》,當時並沒有引起什麼人的註意,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紙幣貶值和價格上漲的原因在於英格蘭銀行發行的紙幣(銀行券)過多,金塊的升水即證明了這一點,他竭力主張恢複原先的金本位,“我竭力希望我們能及時回頭,恢複我國通貨原來久已存在的健康狀態,因為離開這種狀態就會產生現有的危害和未來的破壞。”[2]接下去他又寫了一本書《金塊價格的高昂使銀行券貶值的證明》,1810年1月初出版,立時洛陽紙貴,引起了轟動,到1811年四月已發行了4版。以後,他的關於貨幣問題的論著主要有:1811年他根據對《晨報》的三次投稿,1811年《答伯贊科特先生對金價委員會報告的觀感》,1816年《一個既經濟又安全的通貨建議》以及《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第27章“論通貨與銀行”。但後來(自1813年後)他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有可能被誇大,在他看來,產品總是由產品和服務來購買,貨幣僅是實現交換的媒介,所以他後期的經濟學研究將註意力從貨幣和銀行問題轉到了價值理論,偶爾涉獵貨幣理論也主要是對當時具體問題的論述,但是其貨幣思想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二、貨幣數量論的概念

貨幣數量論這一概念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明了,貨幣理論中的很多争論都因對這其含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因而有必要首先給貨幣數量論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我們將堅持這一理論的經濟學家分為廣義的數量論者和狹義的數量論者。前者認為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數量和價格水平存在著正向的變化關系,但並不要求嚴格的比例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說,對這一理論持批判態度的經濟學家並不多,比較突出的有桑頓、西尼爾和馬克思[3]。後者則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貨幣數量和價格水平遵從嚴格的比例關系,具體地,我們將這種嚴格意義上的數量論定義為:一、貨幣數量是一個自變數——外生於經濟體系,特別是它通常不受價格和實際交易額的影響;二、流通速度是一種由制度決定的已知數,它變化很緩慢或根本不變,完全不受到價格和交易額的影響,而由信用制度的發展和公衆的金融習慣所決定;三、交易——或者說產出——與貨幣的數量無關,只是由於巧合,兩者才會一道變動;第四、貨幣數量的變化,除非由同一方向的產出變化所吸收,否則會機械的影響所有價格,而不問貨幣的種類(紙幣和金屬貨幣)及增加額的多少,也不問它首先沖擊的是哪一個經濟部門——貨幣數量的減少也是一樣。持這種嚴格意義的貨幣數量論者也不多,李嘉圖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者[4]。

在具體分析之前,有一點值得引起註意:數量論描述的是貨幣數量和一般價格水平的關系,現代經濟學一般用價格指數的方法來描述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但是李嘉圖的時代還沒有價格指數,他也不認為一般價格水平是一個有意義和可衡量的量[5]。所以他主要用金塊的升水表示貨幣的貶值,即用金塊相對於紙幣價格的上升來描述價格水平的變化。

三、李嘉圖的貨幣數量分析

1、貨幣量和產出的關系

從一開始李嘉圖便是一位嚴格的貨幣數量論的倡導者,並且是最堅定的貨幣數量論者之一。這種嚴格的數量論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是貨幣的需求彈性為無窮大,任何數量的貨幣都將被經濟體系吸收而不會過剩,即“到了實行限制銀行兌換硬幣的條例時,對紙幣發行過多的抑制就完全消失,······,銀行願意貸款時,總會有借款人存在”。[6]對此,李嘉圖的推理如下:[7]貨幣數量的增加首先會降低利率[8],而利潤率是不會變的,因為它決定於實際的生產要素。[9]從而對貨幣數量的需求之大是難以限定的,因為:“對銀行的貨幣需求,由使用這筆貨幣所取得的利潤和貸款者願意借出錢來的利率之間進行的比較來決定。如果他們收取的利率比市場利率為低[10],不會有什麼錢借不出去。如果高於市場利率,那麼向銀行借款的便只有奢靡浪費的纨绔子弟了。”[11]因而額外追加的貨幣就會為較高的價格水平的商品流通所必需。價格上漲到一定水平之後,由於貨幣不再過剩,利率會提高到原先的利潤率的水平上來。貨幣數量的變動最終只影響了價格水平。在李嘉圖看來,上述理由適用於(可兌換黃金的和不可兌換的)紙幣和黃金,因而貨幣不會過剩的原理總是成立的。只是黃金的過剩和紙幣的過剩所影響的範圍不同,如果所流通的是黃金和白銀,其數量的任何增加會散佈到全世界去,如果所流通的是紙幣,則他只會散佈在發行這種紙幣的國家内。

從上面數量說的第三條可以看出李嘉圖實際上採用了充分就業的假說,從而否定了貨幣數量的增加與產量水平的任何聯系。但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他也承認工資變化粘性的存在,認為貨幣工資隨著價格的變化所作的調整是緩慢的,因此,價格的上漲會引起實際工資的下降,使更多的勞動者就業,從而同意貨幣數量的變化會產生實際的影響,然而,李嘉圖認為價格變動所產生的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將為儲蓄下降的影響所抵消。因為那些有著固定的工資和年金收入的階級以及那些有著高儲蓄傾向的階級的實際收入將相應下降。因此,總的說來,李嘉圖堅持貨幣是不會引出產品來的觀點。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