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體能總是有限的,至少幾千來是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那麼,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價值是如何增長的呢?當然是知識應用的結果,任何價值的增長都主要是知識價值應用的結果。人在創造物質產品的同時,又創造了知識。知識就是規律性的認識。知識的應用越廣泛,說明相同或相似的勞動實踐越廣泛,參與相同或相似的勞動實踐的勞動者越多,從而知識的價值就越大。知識是價值不是取決於某個知識的最後直接發明人所付出的勞動,而是取決於相同實踐的廣泛程度,取決於社會實踐的廣泛程度,知識價值就是凝聚了廣泛的社會實踐的勞動價值。就像毛澤東思想的價值不僅是毛澤東個人的勞動價值付了的價值凝聚,更是當時的社會大衆共同實踐的產物,是全世界受壓迫剝削人民共同實踐的價值結晶。毛澤東只是完成了理論的綜合。就像由中國數學家朱熹平、曹懷東在丘成桐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世紀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證明工作,有許多數學家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只是完成了該難題的“封項”工作。
知識來源於廣泛的社會實踐,也會應用於廣泛的社會實踐。知識的價值來源於廣泛的社會實踐,凝聚於廣泛的社會實踐,其價值也會回歸於廣泛的社會實踐,在實踐在發揮它的價值,擴散它的價值。
第二個層次,經濟制度均衡層次。什麼是制度?制度是在生產力的甚至上形成的生產關系。在工具沒有出現之前,生產力最初形式和基礎就是勞動力的總體與綜合。當工具出現之後,生產力就包含了工具的力量。而工具的力量又來自於知識,正是因為人掌握了知識,掌握了自然規律,應用了知識,應用了自然規律,才賦予了工具的力量和能力。制度的力量和價值來自於生產力的綜合,生產力的綜合決定了制度的力量和價值。制度的價值在於使生產力最大、最有效發揮,實現生產力的最大化。沒有制度的生產力,會形成生產力的相互對抗,從而抵消了生產力。制度不佳或無效,也會抵消一部分生產力。前不久有人質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都在快速增長,可是,中國為什麼還不發達強大,人民為什麼還不富裕?專家們給出的解釋是,中國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抵消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量,如國家的無效投資,國有企業虧損,用政府收入填補的銀行債務,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等。
研究制度均衡經濟學,就必須研究制度的勞動價值性特點。如果不研究制度的勞動價值性特點,不從價值形成與轉化的角度來研究制度的價值運動規律,就不會有好的制度與制度均衡經濟學理論。制度均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制度的勞動價值,使得制度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不損失、損耗,讓它的價值轉化到社會價值之中;再通過制度的均衡,達到社會生產力的均衡和價值的均衡。尋找均衡的經濟制度,必須從研究制度的價值擴散規律開始。
第三個層次,權力均衡結構。要研究權力對社會價值均衡的作用,也必須研究權力價值的形成和運動規律。權力來自於哪裡?權力來自於被權力支配者的賦予,是被權力支配的人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賦予給掌握權力的人的一種權力讓度。一般地,權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是實踐的產物,是生產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權力主要是認識和精神方面的,權力的力量也是知識價值力量的一種體現。掌握權力的人,主要是通過對被支配者的認識和精神方面的支配來支配其行為,達到權力的運用和權力的實現。我們只要理解了權力是一種知識價值行為,就不能理解權力對價值創造的作用。
前不久與一個司機聊天,司機說,政府要哪個行業發展,哪個行業就發展;要把哪個行業搞死,就可以把哪個行業搞死。現在油價高,油的供應緊張,其實是政府搞的,政府要國有的石油公司發展,不讓民營的公司發展,不給民營公司進油的權利,民營的公司就沒有油進,就會慢慢地死掉。棉花公司也是這樣,政府說放開,國有的棉花公司就死了;政府如果說收緊,國有的棉花公司就會死而複生。
政府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決策呢?當然是政府的認識支配了政府的決策。政府認為需要放開就放開,需要收緊就收緊。而政府的認識又來源於多方面的信息的綜合,來源於決策程序中信息的匯聚與加工,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價值的最優化與最大化。因此,權力均衡經濟學,需要研究權力價值的形成與擴散通道,看決策前的信息是如何取得的,只有決策前的信息取得具有廣泛性、真實性,才能為決策的科學和有效創造條件。而信息的價值就是勞動的價值,因此,權力均衡經濟學也是以“勞動-知識價值”理論為基礎的。
第四個層次,精神與物質在效用上的均衡。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總體上看,人類社會既創造物質產品,又創造精神產品;既需要物質產品,又需要精神產品。但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主要取決於精神產品對人的生產力的反作用,而不取決於物質產品對人的生產力的反作用,物質產品本身對人的發展沒有反作用力。正常情況下,人是喝牛奶還是吃稀飯,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但是,人是擴大物質消費還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同時擴大,對人的影響則是不同的。當人追求知識,不斷進步時,人的創造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而當人追求物質,不求知識時,人的生產力就永遠只停留在現在的水平上。當其他人進步時,你就會相對退步,這就好比劍不動而舟已動。從人類社會加速前進的現實來看,人對知識的需要總是要大於對物質的需要,不然的話,人類社會是不會加速前進的。在現實的世界上,由於受國家和國界的限制,不同的國家,對知識的需要是不同的。對知識需要強烈的,國家的發展就快;反之,對知識的需求越弱的,國家的發展就越慢。
社會的進步靠的就是知識的反作用力。知識的反作用力越大,社會進步越快;反之越慢。
知識商品需求的增長量是衡量國家對知識的需求的重要指標。書籍的增長,收費電視的增長,教育的增長,專利的增長,研究經費的增長等,都是知識商品增長的表現。但是,社會知識需求的增長,不僅表現在對知識商品的需求增長上,還表現在制度的開放給知識的傳播提供的便利上。有的國家,由於有一套知識開放與傳播的制度,能夠有效的促進知識的開放和無償傳播,使得人們學習知識非常容易,從而獲得知識的價值非常容易,進而很容易提高自身的生產力。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很容易地無償地獲得知識,社會成員的生產力能夠很容易地得到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會很容易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開放的社會發展得更快的重要原因。
精神與物質均衡經濟學,就必須研究精神產品的重要部分信息的不同的傳播制度環境和渠道對社會進步產生的不同的影響,進而研究如何促進信息的均衡和社會價值的均衡。
5/6 首頁 上一頁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