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來先: 人民幣匯率與美國經濟

2011-07-05 08:45:46

4)全球一體化的必然反應。過去半個實際以來,西方世界經歷了一個特殊的發展拐點:經濟增長減緩甚至停滞不前,產業遷移海外,金融市場開始動蕩,失業率上升,政治庸俗化,公司治理短期利益化(甚至不惜欺詐以獲得高股價),石油價格動蕩,全球資源短缺,等等。同時全球化的浪潮如排山倒海之勢。從經濟、貿易、投資、文化、金融、交通、語言等各個角落和領域在信息技術的奇迹發展狀態下把世界緊緊地捆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在此期間,以中國、印度、巴西等為代表的新型經濟體逐漸崛起,自我發展,很快成為西方國家的威脅。從表面上看,這些新型國家的興起得意於全球化,得意於西方經濟的佑佐,其實不然。這是一種世界發展的需要和必然,是一種矯正,是對傳統的西方資本經濟的自我利益中心和少數股東絕對利益至上的公司治理觀念的沖擊。

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匯率問題只是一個抗争的武器,它是既得利益者和後來利益者之間的較量的手段。因為在過去的以資本為中心的資本模式中,資本表面上看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體現在現代化的制造業、金融業、信息技術產業,等等。但是不可否認過去資本模式的發展是基於以下幾點:

(1)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通過經濟、政治和其他優勢對貧困國家和地區進行不公平的掠奪;

(3)發達國家利用政治、經濟和技術優勢制定利己的國際遊戲規則;

(4)利用政治等優勢對資源的廉價獲取;

(5)通過對本國弱小群體的侵略和剝削;

(6)通過各種方式對大衆利益進行不斷地掠奪。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原來各自為政理所當然的利益重新面臨挑戰,其利益格局重新評估,既得利益者不再視其利益為理所當然,而那些被客觀條件和歷史剝奪了權益的群體開始覺醒,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產生了利益沖突,資源不合理分配,從而導致資源沖突,最終使得人們意識到只有在全球範圍内履行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則,在政治上平等地分享和使用資源,沖突才能從根本上得以化解。

2、美國經濟與石油價格

當今世界有兩種價格對國際經濟秩序有著越來越顯著的影響。首先是貨幣的價格(表現為匯率和利率),其次是石油價格。石油價格一直以美元計算,美元的升貶決定石油出口國的收益。過去四年,美元對主要西方貨幣(如歐元)一路下滑,同時石油的價格也是一路飙升。在低通脹和低利率時代,石油的價格上升無形中起到抑制投資和過熱的經濟的作用,使得利率-匯率-石油價格形成有效的“三角穩定結構”。

自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經濟經歷了四次大的石油危機,每一次危機都伴隨著石油價格的劇烈浮動並上升,而石油價格的上升又導致下遊石油化工產品的價格上揚,最終使得生產資料價格和消費品價格上升(盡管中間有一個滞後期),結果引起通貨膨脹。石油作為一個最基本的能源資源對世界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裡作者探讨一下石油價格與美國經濟的表現之間的關聯。

回首過去35年,石油名義價格從70年代初的3美元一桶到目前的60~70元每桶,這是伴隨著經濟的巨大起伏和能源消費國的不斷自我調整的過程。現簡單回顧一下石油價格: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1974年):1973年10月爆發第四次中東戰争(埃及和叙利亞對以色列),歐佩克國家為制裁西方,聯手削減石油出口量,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上漲到每桶12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機是1979年,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成功,霍梅尼上台為報複美國支持伊朗前國王,宣佈石油禁運,油價從每桶15美元上漲至35美元,引起全球經濟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機是1990年海灣戰争(美國對伊拉克)爆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3個月時間内從每桶14美元上漲到40美元。由於戰争很快結束,這次油價暴漲對全球經濟的沖擊要小得多。

第四次石油危機:自從世界進入21世紀後,石油價格猶如脫缰的野馬,一路飙升,從2000~2001年的每桶20美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60~70美元每桶,石油價格翻了三倍。

過去這三次石油危機帶來的油價暴漲都和戰争有關,主要是供應出現不穩,OPEC國家聯手控制產量、限產造成短期石油供應短缺,引起油價暴漲,而實際的石油儲量及開採能力都是供大於求的。但是第四次石油危機主要原因是由全球經濟增長引起石油需求上升(尤其是中國、印度),加上基金炒作和中東地區的政治前途等問題,使得油價步步攀高,並且在高位振蕩,使得世界期望的油價回複到30~40美元每桶的願望變得遙遙無期,並且下一步的油價走向亦難以預料。

本文花了很多篇幅讨論石油,因為石油是最基本的人類享用資源之一,石油價格的走向與經濟學家最關心的一個問題-通貨膨脹息息相關。以下是美國能源部的能源信息管理局發佈的過去30年的油價(名義價格)(見圖2.1)以及油價和通貨膨脹負的關系(見圖2.2)。

從以上若幹圖可以發現以下規律:

?世界油價的上升和通貨膨脹具有基本一致的走向和趨勢。

?CPI(消費價格指數)與油價的變動具有一定的“滞後”效應。

?圖2.3油價系經過通貨膨脹調整(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的油價-等同於1998年的美元價值(購買力)。

?通貨膨脹調整後的油價與CPI幾乎呈一致走向。第一次石油危機70年代初期

時候油價從10美元左右上漲到35美元左右,同期CPI從3%上升至12%;第二次石油危機(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CPI從大約6%上升至14%;此後CPI一直在4%左右,直到1990年海灣戰争爆發使油價從20美元左右上升至35美元左右,同時CPI從4%上升至6%左右。

?名義油價自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的持續上升伴隨著持續走低的通貨膨脹率,

一方面名義油價從20美元(1990年)一路超越30、40、50直至60美元(2005年)每桶,但是CPI卻從6%(1990年)左右一路下降到2%左右(2000年)。

?通貨膨脹率與實際GDP的增長呈反向趨勢,即高CPI會伴隨著低的經濟增長(比

如在1974~75年,CPI高達10~12%,實際經濟增長只有0%甚至負增長;1980年,CPI高達14%,經濟出現負增長;進入90年代後,CPI從6%左右回落到2%左右,經濟恢複增長,升值高達4~5%。

過去3次石油漲價危機都帶來了劇烈的通貨膨脹並引起經濟增長下滑,列舉如下:

(1)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74年):CPI高達12%,實際GDP增長一度達到

-2%。

(2)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CPI高達14%,經濟增長一路下滑,一

度達到-1%左右。

(3)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91年):CPI高達7%左右,經濟出現負增長,一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