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崛起之路對中國的啟示

2011-07-06 08:46:47

 獵訊軍情網訊:自從資本主義降生以來,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之争始終是各國不同政治經濟派別分歧的重要成份。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國可能從主張自由貿易轉向貿易保護,也可能從貿易保護轉向自由貿易。一般來說,在國際經濟危機時期,貿易保護的聲音往往擡頭;而在繁榮時期,自由貿易又容易成為潮流。對於強國來說,自由貿易是占領弱國市場,打敗弱國企業的旗幟;對於弱國來說,貿易保護是抵禦市場強權,發展民族工業的盾牌。當一國從弱變強時,它就會開始贊同自由貿易;反之,當一國由強變弱時,它又會回到貿易保護主義路線上去。可以說,美國的歷史就是根據本國在國際市場競争中的力量強弱交替運用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兩種主張的歷史,而美國也正是因此才從一個殖民地國家變為世界第一流的強國。不僅如此,由於英國力圖保持世界工場的地位,美國運用貿易保護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國炮艦調動了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激情,美國很難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如果不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也許今天的美國也許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樣,徒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卻仍受發達工業國的控制和掠奪,仍然貧窮落後。因此,對於今天追求強大的中國來說,破解南北美洲不同歷史命運的奧秘,不無意義。

一、禁運催生了美國制造業

1781年10月,英軍將領康沃利斯於約克敦投降。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但是獨立戰争的勝利並沒有自然而然地帶來繁榮和發展。獨立戰争期間,由於對英貿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業得到了一定發展,但從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看則仍遠落後於英國。戰争結束後,英國利用自身強大的制造業和商業優勢,一方面對美國的出口實施嚴厲的商業限制,包括禁止美國貨進入西印度群島;另一方面則向美國大量傾銷英國貨。獨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運往英國的生鐵為3929噸,1791年下降為797噸[1]。煙草、稻米、藍靛等大宗農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帶累商業和航海業停滞,造船業衰落。據統計,從1784年到1786年,美國從英國進口的貨物總值約為760萬英鎊,而同期美國向英國出口則僅為249萬英鎊,逆差高達521萬英鎊[2]。出口萎縮、市場縮小,使價格大幅下跌,商人、農場主紛紛破產,債務鍊條破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最著名是的謝司起義[3]。在美國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稱為“危機時期”[4]。從競争的觀點來看,其實質是英國挾裹著其市場競争的強者優勢對新獨立的弱小的美國進行打擊,以經濟殖民來代替政治、軍事殖民。

危機給美國上層社會帶來了廣泛的沖擊,“美國向何處去”一時成為報紙和小冊子所讨論的焦點。在一片喧嚣聲中,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兩大聲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貿易多為南部大種植園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機時期,南部大種植園主兼並了大量小農的土地,鞏固了競争地位,他們雖然對英國限制出口不滿,卻得益於優質廉價的工業品。因此他們主張自由貿易,一方面要求英國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試圖擺脫英國的商業壟斷,開拓南歐、北歐市場及其他全球市場,同時則加快向西部擴張,將西部廣袤的土地變為農產品的生產基地,以增強美國農產品的競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張自由貿易,因為他們的利益來自對外貿易的擴大,無論進出口是否出現逆差,只要貿易總額上升,就少不了他們的利潤。主張貿易保護者成份比較複雜,既有保衛獨立戰争成果的愛國主義成份,又有在謝司起義前鞏固統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國打擊最沉重的廣大小農,又有為數不多的制造業主。由於當時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國的經濟侵略,因此,主張增強聯邦政府力量、加強貿易保護的代表,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事實上控制了政府決策。漢密爾頓認為英國的力量來源在於制造業,因此美國必須重視制造業的發展。而要發展制造業,則必須有政府保護。他指出需要政府保護的三個理由,一,外國政府對制造業有保護和獎勵;二,農業國居民出於習慣往往不願意輕易放棄自己熟悉的職業;三,制造業國在技術、資金、市場方面已經具有優勢,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業的國家與制造業已成熟的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競争,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行的。”[5]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經濟結構由依附於英國的種植園主和大商人主導,故漢密爾頓主張中唯一落實的是加強了聯邦政府權力,建立了財政稅收制度,恢複了公共信用,順利發行了新國債,使聯邦政府不再有名無實。然而漢密爾頓所珍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卻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關稅法案規定進口稅率僅為9%,遠不足以保護新生的制造業。英國知道自己的競争優勢所在,一開始就禁止機器和技術以及技術人員外流。由於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國工人的工資平均又比英國高1/3到1/2。加以英國企業主資金雄厚,有現成的銷售網絡等因素,使美國制造業舉步維艱。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資於制造業,僅占總數的2.4%[6]。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美國很難擺脫後來中南美洲各國的命運,成為歐洲工業國的附庸。因為主宰著獨立後美國社會的是大農場主和大商人,他們都從依附地位中獲益。發展制造業的每一個重大措施都與這個既得利益集團相抵觸,徵收高關稅首先種植園主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歐洲的工業消費品,如果對方實施報複性措施,則還會連帶出口下降,價格下跌,收入減少。在這種社會經濟結構中,資源越豐富就越可以依賴開發資源來獲取收益,就越缺乏發展制造業的動力??相比之下,島國日本只能靠發展制造業。傑斐遜的自由貿易主義和農業國之夢,正是建立在對美國豐富資源的依賴上。這個甜美、舒適的夢完全有可能將美國的制造業膩死。 

正當美國迷迷糊糊地做著西部農業夢的時候,英國的軍艦的炮聲把它驚醒了。1807年,英國為與拿破侖作戰,炮擊美國戰艦“切薩皮克號”,強徵艦上海員。此舉激起了強烈的反英愛國情緒,1807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禁運法案》,禁止一切船只離開美國前往外國港口,意在用中斷對英國的農產品供應來教訓英國[7]。不料,禁運不僅沒能給英國造成傷害(英國可以從世界其他國家進口糧食,本國也生產糧食),反而使美國經濟全面癱瘓。禁運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國出口從1.834億美元下降到2243萬美元,下降幅度達88%,進口從1.385億美元降至5699萬美元,下降59%。於是,航海業瀕臨破產,大批海員失業,北部的大小商人損失慘重,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小農場主和小業主紛紛破產,工業消費品供應發生嚴重困難,關稅收入急劇減少,財政出現巨額虧空[8]。在強大的壓力下,《禁運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禁運卻使國内制造業不再面對國外競争,工業品價格上漲,制造業利潤大增,航海業、對外商業的蕭條促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制造業,從而使美國制造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至1810年制造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2億美元[9]。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