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儲蓄戰略改變
近年來由於美國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升,使居民金融名義資產大量增加,消費傾向迅速上升。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美國居民消費增長中的60%與其住房再融資有關。1991年,在美國居民的家庭資產中,有價證券占13%。2000年初,有價證券比例上升到35%。2003年底,房地產比重首次超過有價證券。目前美國家庭持有約14萬億美元的房地產淨值,是有價證券的2倍多。美國以收入為基礎的儲蓄戰略逐漸向以資產為基礎的儲蓄戰略轉移,表現為國内儲蓄率不斷下降和經濟項目赤字不斷擴大。
三、失衡將在一定時期内存在
(一)宏觀經濟政策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失衡現象
由以上分析可知,引起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要解決由要素流動形成的全球經濟失衡問題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涉及到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國際分工體系等深層問題,很難通過個別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在短期内改變。具體講,在解決失衡問題上,貨幣政策(包括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可以發揮作用的,但其作用有限。也就是說通過宏觀政策調整可以將經常賬戶差額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其作為總量政策很難從根本解決問題。
就調整儲蓄率來看,雖然通過利率政策可以調整儲蓄水平,但無論是美國提高儲蓄率,還是亞洲國家降低儲蓄率,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為儲蓄率不僅與利率水平有關,還涉及到一國的經濟和文化傳統,包括人口的年齡結構和勞動生產率水平,任何政府都很難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或緊縮性貨幣政策在短期内改變一國的儲蓄率。
實際上,無論何時、以何種方式對失衡進行調整,都會涉及三個廣泛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一是美元實際匯率需要相對亞洲國家貨幣貶值,以減少亞洲國家對商品和勞務的總需求;二是美國内需增長應逐步慢於產出增長,以使其淨出口有增加的餘地。同時,美國需要提高儲蓄率,減少對外部儲蓄的使用。三是包括亞洲國家在内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擴大内需,以減少淨出口,並降低儲蓄率(邁克爾·穆薩,2004)。很明顯,這三個問題都不是短期内能夠真正得到解決的。
從表面上看,利用匯率調整最容易,只要美元貶值(其他貨幣相對美元升值)就有可能減少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但實際上,美元相對於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貶值相對容易,而美元對亞洲國家貨幣貶值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它遠遠超過了宏觀經濟政策操作的範疇。亞洲金融危機沖垮了亞洲國家曾經普遍實行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然而,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由於“浮動恐懼”等原因,一些亞洲國家又重新回到了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上,其政府對本國外匯市場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幹預。2002-2004年,美元曾對歐元和日元大幅貶值,最高跌幅達到50%,但是,由於亞洲貨幣普遍釘住美元,因而亞洲國家和美國的貿易差額都沒有能夠得到充分調整。
即使亞洲國家的貨幣能夠自由浮動,匯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一,單個亞洲國家的貨幣升值只會改變美國進口商對進口地的選擇,不會改變整個亞洲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亞洲國家的貨幣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變亞洲地區的高儲蓄傳統和消費習慣。第三,亞洲國家需要貿易順差。對於那些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國家來說,較快的出口增長意味著較高的經濟增長。對於那些飽受亞洲金融危機之苦的國家來說,較高的出口增長率意味著較大的外匯儲備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講,亞洲國家的“順差饑渴”和“外匯儲備偏好”可能會伴隨其整個趕超過程的始終。
(二)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可以將失衡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世界各國正在為消除失衡進行著各種努力,正是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失衡狀況,使世界經濟能夠在失衡中保持較快增長。也就是說,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和經濟制度改革(包括匯率制度改革)可以將世界經濟失衡問題限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使其演化成為金融危機,從而為解決這一問題贏得時間。
就財政政策來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近年來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增加是由其儲蓄率下降引起的,而其儲蓄率的下降則與其財政赤字有關。2001-2005年,美國財政餘額占GDP比重從+2.5%下降到-3.5%,使其儲蓄占GDP的比重則從16.2%下降到13.7%,經常賬戶赤字占GDP的比重從4%左右上升到7%以上。因此,要降低經常項目逆差,就必須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需求的過快增長,減少進口。有關數據表明,美國已經在減少預算赤字方面有所行動。在2005財政年度中,美國的財政預算赤字下降為3186億美元,為2002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從貨幣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份以來,美聯儲持續17次以同樣的幅度提高基準利率,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經達到5.25%。對於儲蓄短缺、資產依存度極高的美國經濟來說,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於抑制過度消費。隨著美元利率上升,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在逐漸降溫。美聯儲主席伯南科認為,房地產價格上漲速度趨緩可能提升未來兩年美國的儲蓄率。
在亞洲方面,亞洲國家經濟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匯率制度的靈活性有所增加。許多亞洲國家正在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内需。此外,近年來由於日本和歐洲經濟持續低迷,亞洲國家的貿易順差主要由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為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隨著日本和歐洲經濟複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
四、目前的失衡是一種動態均衡
從理論上講,不平衡是絕對的、常態的;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時間内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時間内出現貿易順差或經常賬戶順差,在另一時期内出現貿易逆差或經常賬戶逆差。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必然同時表現為另外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盈餘;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順差必然同時表現為另外一些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
從現實出發,就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系看,失衡是存在的、也是嚴重的,在長期内不可能持續。但是,在短期内,由於這種失衡表現為一種動態均衡,因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的可持續性:
第一,亞洲國家儲蓄多,美國消費多;亞洲地區的勞動力多,美國市場資本充裕。這些分開來看是不平衡,放在一起看則是相對平衡。
第二,在目前國際分工的新格局中,美國相對充裕的資本和技術與亞洲國家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組合,能夠充分發揮各方比較優勢,是一種較為現實的選擇。
第三,目前亞洲國家以債券的形式積累了對美國的債權;美國以直接投資的形式積累了對亞洲國家的債權。這一不平衡根源於美國與亞洲國家金融市場效率的差異(目前美國的金融市場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場之一),隨著亞洲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這一失衡會自動得到糾正。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