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壓力與中國的對策

2011-10-06 09:27:34

中國未必能夠繼續以收購外匯的辦法保持人民幣不升值,因為貶值預期已經為升值預期所替代,國際反傾銷越來越烈,除去美國、歐洲、日本以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急劇上升,其中印度、阿根廷、巴西、南非增加最快,印度2002年提起10起。1979年歐共體對中國提起第一例反傾銷調查,至2002年10月,我國出口產品遭受反傾銷調查501起,包括33個國家,涉及出口金額160億美元。最多是美國和歐洲,占2/5。

人民幣升值壓力是難以避免的,應該允許有一定的升值,比如5年之後到1:7的水平。外貿順差變為逆差,資本淨外流才可能變成淨内流。國民財富因貨幣升值而繼續增加,按美元計算的人均收入迅速增長,由目前的1000美元,到2008年可望提高50%,到1500美元。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什麼?以美元表示的國民財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產高潮,社會財富突然增加,泡沫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繼續。其代價就是: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國内生產企業遭到進一步打擊。通貨緊縮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導致財政危機、外匯危機和貨幣危機,那時通貨緊縮就可能轉變為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人民幣大幅度貶值。

中國承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並且適度升值,但是應該提前採取對策,緩解貨幣升值的壓力,預防可能產生的惡果。

第一,外向型戰略向啟動内部需求轉變。首先要調整分配關系,遏制兩極分化,提高普通工人、農民的購買力,提高社會保障標準,擴大範圍包括農村和農民工。落實義務教育,普及醫療保障。對於改革中受損失的弱勢群體,應該給予補償。

第二,從保護資本向保護勞動轉變。經濟自由主義鼓吹的“中國資本不足,勞動力過剩”已成歷史。繼續鼓勵資本特別是外資,壓抑勞動權利,將加劇而不是緩解勞動力過剩。勞動時間的延長、工資和勞動保障的削減、甚至童工的出現都在加劇勞動力過剩,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盲目擴張。應該從保護勞動人手,調整勞資關系,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盲目發展,使國内勞動者的工資有所提高。

第三,對外資從超國民待遇向國民待遇轉變。取消對外資一切優惠,對國内資本提供平等條件。特別是對國内企業減稅,在壟斷部門實行市場準人。外資不是越多越好。特別是外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度發展,很快就出現過剩。

第四,從靜態比較利益向動態比較利益轉變。國家支持戰略產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發展,這是擴大國内投資需求的關鍵。國家要鼓勵自主知識產權,民族企業的名稱不能廢除,國家產業政策不能廢除,國防不能輕視,國家安全概念不能沒有,對外開放度不能過高。

第五,宏觀經濟政策需要調整。穩健的金融貨幣政策向積極方面轉變。股票市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首先以無償或者低價配售國有股的方式,實現全流通,恢複大牛市,然後允許外資進入國内股市;銀行體系應首先向民間資本開放,房地產金融應發展,貨幣發行量應該擴大。積極的財政政策從發行國債向減稅轉變,相應精簡機構。人民幣不應該完全自由兌換,可以小幅度浮動升值,同時放松外匯管制,降低人民幣升值壓力。

人民幣升值期可能持續數年,總體說來,這是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我們將進入一個國民財富迅速增長、人民收入和購買力大幅度提高、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逆差然後資本淨流入的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和面臨的問題遠非10年以前的短缺經濟時代可比。但這絕不意味著危機就沒有可能,餓可以餓死人,飽也可以撐死人。對於任何可能出現的機遇都應該利用,並且未雨綢缪。人民幣升值是一件好事,這是中國人民數十年奮鬥積累起來的綜合國力的總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近期人民幣升值壓力突然增加,是由於國際跨國公司為了搶占中國未來市場的戰略投資行為所造成的。如何利用其積極方面而避免積累過多矛盾,是中國經濟學家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楊帆 來源:福建論壇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