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金融是在資本市場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它絕不等同於傳統資本市場。傳統資本市場的出現是為了滿足儲蓄向投資轉移的需要,將銀行業的間接融資變為直接融資,同時起到社會多餘資金的蓄水池作用。而虛擬金融的出現是因為貨幣的異化,有越來越多的貨幣必須階段性地退出實體經濟。也就是說,有相當部分的貨幣資本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已經與現實生產力無關或關聯性極少了,它們虛擬化了,自然要求流通方式也虛擬化。所以說,虛擬金融的核心是能夠推動“存量”資產(財富)的有效配置,而不是增量。虛擬金融是在社會存量財富大量積累後應運而生的,這個“運”既指,怎樣使轉為儲備的大量“剩餘”勞動價值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這是新經濟時代賦予現代金融業的最重要任務。所以,虛擬金融的出現是必然的,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所不可避免的!
貨幣異化和虛擬金融理論強調原來的貨幣流通方式——生產—消費—儲備—投資——必須改變。首先是,貨幣的流通已經全球化,更重要的是,貨幣流必須超出實體經濟,特別是在儲備—投資環節。
我們可以回到本文的開始,為什麼發達國家越來越大的貨幣流對本土通貨膨脹沒有造成持續緊迫的壓力呢?因為容納這些大國貨幣的市場變成了全世界,特別是出現了象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其次,容納這些大國貨幣的貨幣市場已經虛擬化了,這個爆炸性發展的虛擬金融市場能把一個個國家印鈔機印制出來的貨幣怪物一口口地吞下。
由於這些變化了的條件,才使經濟規律和經濟週期在一定條件下改變了,嚴格地說,不應該是改變,也是異化。因為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並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全球化和虛擬金融“掩蓋”了!
我為什麼在評價格林斯潘的歷史貢獻時說,他雖然沒有著述,卻比很多理論家高明,就是因為他有悟性,他準確地把握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虛擬化給美國人創造的機會,他不僅充分地利用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使美聯儲變成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更重要的一點是,他非常聰明地玩起了虛擬金融,最大限度地發揮著虛擬金融市場在容納多餘貨幣上的作用。有人說他是善於分散風險或轉嫁風險,那是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一個不斷連接在一起的世界和爆炸性發展的虛擬金融市場可以極大地分散風險或轉嫁風險,更重要的是,虛擬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可以為制造連續性的熱點提供條件,使貨幣流在各個虛擬金融市場間不停地流動而不破壞實體經濟——不出現危機。按照傳統的經濟理論,經濟過熱就要滅火,在哪個點熱就滅哪,最好使的就是行政幹預。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滅海南的房地產之火,用行政命令要求大家撤資。結果是大家都想撤,誰也撤不了,海南一下子完全死了,留下幾十年都清理不完的壞賬。而格林斯潘不同,他看到股市有泡沫,不是想辦法滅火,而是制造或點燃一個房地產熱點,把股市的資金一點點吸引到房地產市場來,而當看到房地產又太熱了時,則去點燃或制造一個貨幣市場熱點,把房地產市場中的“熱錢”悄悄地抽出來。這種調控手段顯然比做一個不怕死的滅火隊員要高明,因為它使經濟熱點的降溫過程損失最小化,熨平了經濟週期的大幅度起伏,甚至使人已經忘記了經濟週期中的一個可怕階段——經濟危機。
格林斯潘為什麼能夠熨平經濟週期或用小週期的波動替代大週期的毀滅?不是他比別人高明很多,而是他所處的美國幾乎引領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所有的金融創新。
毫無疑問,全世界最發達的虛擬金融市場是在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多的金融創新也是在美國的虛擬金融市場出現的。而為什麼這一切都會出現在美國,一是因為美國實體經濟確實強大,更重要的是因為美國的自由,特別是市場的自由。沒有自由的市場就不會有發達的市場,更不會有充滿創新的市場。
虛擬金融並非空穴來風,它也是建立在強大的實體經濟和實體金融的運行基礎之上的。仍然是那句老話:“貨通天下是匯通天下”的前提,美國貨(美國企業)走向世界是美元走向世界的前提;但是,應該再加上一句話:匯通天下會比貨通天下放大出不知大多少倍的貨幣流。當到處都是美元的時候,美元的力量就不是象1+1=2那樣簡單了。我們先是看到,在新經濟時代的初期階段,由於發展中國家加快了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以及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運動,產生了以投資——勞動互換為特徵的巨大貨幣流。以2003年為例,發達國家流入57016億美元,流出72723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流入了22802億美元,流出了8587億美元。這個數據是十年前的幾十倍,最典型的就是中國。而當發展中國家有了一些力量之後,美國又利用強勢的美元和發達的虛擬金融市場將發展中國家微薄的盈利又吸了回去。最典型的也是中國。
在新經濟時代,貨物流雖然比舊經濟時代不知放大了多少倍,而比貨物流更重要的是貨幣流。這種貨幣流首先以投資的方式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流出,然後再以海外收益和誘使發展中國家購買流動性最好的美國國債的方式流回了發達國家。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買美國(包括歐洲大國)的國債,連美國人都說:外國人已經買了全部美國國債的 50%,我們就不用買了。因為美國的國債收益率只有 3%,遠遠不不上那些高利潤公司的股票。其實,誰都知道有比美國國債收益率更高的投資工具,可從流動性的角度講,對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來說只有美國國債市場才是最保險的。
美國人先是投資到外國,產生的GDP算在別人頭上,利潤卻匯回國内;發展中國家辛辛苦苦地掙點加工費,大多數舍不得花,又借給了美國。
這是什麼邏輯?!很簡單。這是一個創新勞動引領勞動力價值比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常態。美國人動腦子,發展中國家賣力氣,沒有辦法!還有更厲害的,美國人動不動就整出個亞洲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等,讓發展中國家不敢花錢,更不敢把自己的錢投資到全世界的虛擬金融市場上去,於是這些錢只能回流到美國,買了美國國債。
在這種扭曲的虛擬金融市場中,美國人包括日本人歐洲人的財富創造方式已經發生了巨變。首先是從國内為主向國外為主演化,再次是從玩直接投資向玩虛擬金融演化。比如,華爾街在2005年創造的利潤額達到一萬億美金,而日本人在全世界發放貸款所取得的收入使日本的投資收益一下子爆漲了17%(2005比2004)。
然而,正是這種演化的過程可能蘊涵著重大的貨幣危機甚至經濟危機。我在前邊說,為什麼發展中國家容易出現貨幣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因為它們沒有轉嫁危機的市場手段,更沒有(貨幣的)市場定價能力。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日兩國,由於有了一定的定價能力,特別是善於運用市場手段轉嫁危機,使它們更加肆無忌憚。
4/5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