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印度式領導:與德巴希斯?查特吉對話(3)

2013-12-25 19:21:16



  領導力的内在層面

  劉瀾:你已經觸及了我的下一個問題。我們具體說說領導力。在印度,對領導力的看法與在美國有什麼區別?

  查特吉:從批評的角度說,在美國,一個領導者的社交層面非常重要。例如,美國總統競選主要是包裝的競賽。包裝得如何很重要,因為大家認為領導者應該具有社交才能。要想贏得選舉,精明練達非常重要。

  在印度,領導者不僅被認為是一個社交人物。人們會看他的内在層面以及是否追求真理。你看我們的總理,他之所以受人尊敬,首要的是因為他的個人品行。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擁有劍橋和牛津的學位,但是印度人是因為他的簡樸而愛戴他。他並不太具有社交才能,不是個鼓動人心的演說家。但是他的正直深植心中,不容置疑。

  所以印度總是更多地關註領導力的内在部分。從社會語境看,我們的典範並不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其中的一些人,其個人的誠信、對知行合一的踐行、對自身貪欲的内在淨化等,都給人留下了極深的

  印象。

  劉瀾:你指的是就領導力而言,印度人更重視品行和價值觀?

  查特吉:對,遠遠超過一個人表面上可能想到的。他們重視的那類價值觀並不必然是追求物質的價值觀。他們關註一些更高層次的價值,更加無形,也因此更加強大而有力。

  例如,民主制度已經在印度運行良久。民主的價值觀深植於印度精神之中。我認為,在印度對民主的理解與西方十分不同。印度對民主有不同的導向,領導者必須了解這一點。民主意味著我們都有同樣的靈性。所以在人類的層面,我們都是一體的,但是在社會和經濟的層面並不必然如此。這是印度人對民主的定義的獨特之處,領導者必須了解並重視這一點。

  有意識的領導力

  劉瀾:在你的《有意識地領導》一書的序言中,你引用了詩人泰戈爾的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他(她)自己的王國的最高領導人。然後你寫道:“領導力不是一門科學,或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狀態,我們在這種狀態中發現通往自己王國的道路。”你能詳細說說嗎?你是如何定義領導力的?

  查特吉:我用一句簡單的話定義它:我認為領導者的任務是把人們引向他們自己。

  劉瀾:把人們引向他們自己?

  查特吉:引導人們找到他們的自我——找到他們在肉身之中作為精神存在的宏大意義。這是領導者的第一項任務。第二項是領導者們關註人們的苦痛。我們的苦痛並不總是來自經濟上的匮乏,我們也為名利等所累,我們也為自己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自身潛力而痛苦。因此,我們遭受各式各樣的苦痛。

  我認為領導者的真正任務是關註人們不能實現其全部潛能的苦痛。如果領導者不關註人們的苦痛,他的領導者也做不長久。說到底,我主要是在人的情境中考察領導力的。我不是從商業績效的角度來看待領導力的,因為當組織中的人實現其全部潛能的時候,績效會隨之而來。因此,使人們能夠實現他們的終極潛能,驅除他們的苦痛和掃清他們實現潛能的障礙,這才是一個領導者的任務。

  劉瀾:這跟“領導力是一種有意識的狀態”有什麼關系?

  查特吉:只有當人們意識到所有人都有天賦才能這一事實之後,他們才能夠成為他們自己。你看,我們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但是如果我們對一個人要求的不是他的天生品質,例如我們要求馬兒飛翔、鳥兒奔跑,那麼我們就是在傷害馬和鳥。大多數現代組織好像並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組織是為人而創造的,人不是為組織而創造的。這是印度和西方模式最大的差別所在。

  在西方,他們說“我思故我在”;在印度,我們說“我在故我思”。我之存在,我之活著,我之為人,這些是我成為組織一員的先決條件。如果我是某個組織的一員,那麼組織的任務是為我創造一個與我的天賦與才幹自然匹配的工作崗位。因此,如果我不改變組織以適應個人的天賦才幹,那麼我是在對這些個人造成傷害。



本文摘自《領導力沉思錄2》


   零距離聆聽大師思想:領導力沉思錄2 繼廣受歡迎的《領導力沉思錄》之後,中國著名管理學者劉瀾推出的又一本與全球管理大師的精彩對話錄。這些大師來自中國、印度、歐洲、美國等多個地區,從組織、歷史、哲學、心理分析、營銷等多個維度來看待領導力。這些深入淺出的對話引人入勝,呈現了領導力多姿多彩的多維視角,既能啟迪管理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思想,又是各級經理人提升領導力的權威的行動指南。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